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斥大乘小教。二曰阿跋邪只厘住部。学兼二乘弘演三藏。僧徒乃戒行贞洁定慧凝明。仪范可师济济如也。]玄奘之后的义净(670-695年求学印度)在《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有:[师子洲并皆上座。而大众斥焉。]结合上述文献,很显然~佛教传入锡兰时应该是以上座部为主,或后来演变为以上座部为主。现在只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了:锡兰佛教的上座部是佛教分化前的根本原始教法?还是分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能接受法义辨正,正是你学佛法进入实证佛法阶段的重要观念与态度;因此对这二者的差异性,请大家要把它区分开来。若是将法义辨正误认是人身批评,一定会障碍自己探讨生命─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的各种实证;因为想要实证这个生命的,就必须扬弃情执而追求,当然就不该执著面子与师徒情分,应该不讲人情而实事求是,才有可能远离别人的误导而证入生命的境界中。我想, 三摩地

2018-07-22

各位想想看,我们都有不坏的金刚性,可是过去的任何事件皆是无常易坏之法,如果我们要学转依的道理,那么就要想:我的金刚性应该被无常法所系缚吗?如果我一直被无常的过去事件而系缚,那么我的金刚性岂不就被系缚而不能显发了吗?我们要学当菩萨,要学菩萨的心量与行谊,要学转依如来藏,那么就不应该被无常之法所系缚。只有心中不被无常法所系缚而能就事论事,才能显发解脱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关于断除憎嫉恼的部分,世尊是怎么说的呢?世尊开示说:居士啊!修多闻的圣要怎样依于从来无憎嫉恼的清净心而断除憎嫉恼呢?修学多闻的圣应当要作这样子的思惟:心中充满憎嫉恼的人,必定会造作恶业,这些恶业种子储存在如来藏心之中,将来就必定会受到恶报的。无论是现世还是后世,如果我有憎嫉恼心的话,就一定会自害,也会诬谤他人。诸天天人以及有智慧的清净梵行者就 三摩地

2018-07-22

有情如果说,他沾上了恶气,长养恶念,他要怎么样消除呢?他一定要经过教导,长养善根,熏佛法正知见,这样慢慢的降伏他的恶恶念,能够出生解脱智慧,才能够真正地断除这些恶恶念。有情为什么会造作三恶道的恶业呢?因为有情想要自在,想要自在的时候,他就任性的凭着他的烦恼气现行而去造作,以为这样子叫作自在;其实这个就是与烦恼相应,所造作的业都是生死业,生 三摩地

2018-07-22

事实上,很多惯了忍、坚持忍的好人,最终忍出了一身病,忍垮了自己的身体。可是,忍真的需要那么痛苦吗?其实,问题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忍:是恨忍,还是乐忍?是硬忍,还是柔忍?也就是说,你遇到需要忍的事情之时,是带着怨恨不得不忍,压力的硬忍,还是懂得了智慧地看问题,而喜乐、接纳的忍,柔软从容地忍?小时候常看的一部动画片《忍者神龟》,让我们看到忍者的坚强 三摩地

2018-07-22

在随平实导师与亲教师薰佛法几週之后,让从未想过以宗教探索生命奥秘的我感到如此亲切与认同感。藉由佛教开启众生智慧与指引人生方向的工作,不仅让自己敬仰不已,也恍然明白这不是自己一直想要从事的工作型态—启发别人智慧、指引人生方向、当别人的心灵捕手吗?我内心很惊讶与惊喜,真的让我找到了吗?理性的声音告诉我,还是过些日子谨慎观察与了解后再说吧!在踏上 三摩地

2018-07-22

这是我的一个气:对人、事、物有一份韵味的追求,仿佛在韵味里一切才够完美。虽然随着学佛的深入,让我慢慢学会摆脱惯,学着放弃一些因我而有的东西,但还有太多随着惯性在转,这一刻我决定放弃对念头的坚持。马上安慰老公说:真没想到你这么用心,好了,你说怎样就怎样吧!然后转移话题,把气氛缓和了下来。想着自己又放弃了一样东西,心里有些法喜,可莫名其妙的是一位菩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来看待吃素,这是文化的一个传统,即使你在家人,你也可以学来吃素,一个月吃个几天。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01集作人为何要学佛?》郭正益老师 (原标题:您是真正的好人吗?) 三摩地

2018-07-22

根据善知识的开示,修行就是在各种境界中转化第七识末那(注释¹)的气,是要趋入无我。只有我才会拣择,修行不是趋吉避凶,修行甚至不是把生活过的更好,修行更不是我要怎样。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 三摩地

2018-07-22

又因此第八识,具有如是恆而不断之常住体性,及含藏一切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法种的缘故,能令一切佛门证悟之人,由其所悟之佛菩提智,而得以渐渐转化八识田中一切烦恼障之现行及气种子;也能以佛菩提智,而渐渐断尽无始无明所知障,使第八识之内涵得以究竟转变清净,断尽阿赖耶性及异熟性,改名为真如,成究竟佛道。 (原标题:何谓“我”与“无我”) 三摩地

2018-07-22

根据善知识的开示,修行就是在各种境界中转化第七识末那(注释¹)的气,是要趋入无我。只有我才会拣择,修行不是趋吉避凶,修行甚至不是把生活过的更好,修行更不是我要怎样。而是坦然接受生命呈现给我们的一切,因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如来藏所显现,如来藏本来无我,祂从不拣择,从不考虑要什么、不要什么,如此才是真随缘。若只是依照自己的性子在做,那只是随性而已, 三摩地

2018-07-22

这里的佛法是指什么呢?如果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经过前面熏后,应该知道:那不是用纸印刷出来的三藏十二部经,也不是佛用语言文字所表示出来佛法等等,因为那是空相,不是空性心。《金刚经》所开示的佛法,其实是指空性心,也是每一位有情因地的真心,更是未来果地的无垢识。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解释了:佛所说的佛法,就是指一切有情的真心。祂不是世间人用语言文字所表示出 三摩地

2018-07-22

写给菩萨们:面对境界,多向内看,当下那一刻,如果我因别人做的某件事激怒,事情是外在的,可是这份被激怒的心却是我内在所发生的,想想,真正的菩萨会被这样的一件事激怒吗?会因为这件事而对众生产生嗔心、舍心吗?在我们修学佛法没有达到一定的位阶以前,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有漏气与无明业种,而造作种种业行,遭受种种业果,我们种种的境遇,其实是自己今生或过去无量生所 三摩地

2018-07-22

一失人身再想回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如愿,所以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历来有七日度亡的俗,常言说;生有所养,死有所归,是人一生的大造化,善导大师说:世之大事,莫过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若错,便堕轮回.死生大事,不可不查.可中国人偏偏不惯谈论’死亡这个话题,一说就说你是乌鸦嘴,这种大众化的集体无意识在自我的同时,会让我们慢慢成为鸵鸟,满足于自己营造出的世界, 三摩地

2018-07-22

虽然大家认识到念佛的重要性,并决心好好念佛,但由于平日时时攀缘的气很重,大部分人被这种气牵引着难以安忍继续念下去。再如,一位同修以前曾练气功,为了提高功夫,多次练百日筑基功,平时也节制与妻。修学佛法后,他认识到淫欲是最大的贪(贪着淫欲过程中的乐受),是修行中的极大障碍,所以很少与妻,很少想行淫的事,在不影响家庭和睦的情况下已戒淫五年了。应该说这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你惭惭会懂得:很多时候,事情本身不会伤害你,伤害你的是自己对事情的想法与看法而已!当某些人、事、物与你的瞋心相应共鸣时,并逐渐形成你对同一个人、事、物的瞋;当你下次遇到同样的人、事、物,不待语言文字思惟,瞋心已然悄悄抬头;不待意识思惟,与生气有关之内分泌、心跳、血压或生理反应,早已由潜意识中之杏仁核、下视丘所主导而悄悄启动;你可能不待对方动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证悟的人,他的觉知心随时能够在六尘境上观行,而且转依于如来藏,不在六尘万法上面去执着;他知道身上有一个从不在六尘万法上分别的如来藏,依止于这个如来藏,慢慢地去降伏我执烦恼气。所以也就是说,菩萨在佛菩提道的修行过程中,不仅在有的这一边,同时也在空的这一边;也就是说,他同时横跨在空、有这两边,他不偏空也不偏有。所以他依止于空性如来藏,历缘对境去慢 三摩地

2018-07-22

所谓的修佛法,无非就是修福跟修慧这两样。那先说修福,事实上在我们的戒、定、慧三无漏学里面,戒本身是一个福业,定也是一个福业,只有慧才是最上的一个修行方法。如果是细分叫作戒、定、慧,如果分大类叫作福跟慧。为什么五戒十善是一个福呢?这里跟大家讲五戒的内容:五戒可以得人身,为什么五戒会得人身呢?因为他能够持不杀、盗、淫、妄、酒,这些对象都是在人间的一个 三摩地

2018-07-22

现观人生如幻,却无妨于幻化之法中,修除诸多烦恼气,清净庄严自身。现观七转识如渴鹿追逐阳焰中,无明躁动终会止息。现观人生如梦,又不妨行梦中佛事……。1、对治法----大凡有心修学佛法之菩萨,经熏佛法一段时间,略具知见与定力后,就可逐渐观行到自身七转识之粗重烦恼(微细之烦恼乃至随眠,待日久功深才能反观到)而生起忏悔心、反省心,想要汰除心中之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