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菩萨不应该犯五戒十善,不应该犯菩萨戒,乃至小小的行为但可能会危害的事情,也不应该犯!但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有可能习惯不敢得罪别人,或者别人也不敢得罪我们,因此我们犯了一些小过失或大过失,有时候别人也不敢跟我们讲,因为怕得罪我们!怕我们听了会生气!但这样我们永远也不能改正自己的过失了!菩萨道中如果有很多善友,如古人说:友直、友谅、友多闻。假设有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了这个虚妄我的快乐,我们习惯性的去拼命抓取那些能带给我们快乐的东西,不惜为此造作种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的事情,其实到头来伤害的还是自己,因为因缘果报的内涵就是自作自受,造恶业,得恶报,造善业,得善果。而且抓取来的一切,都不会永远为你所有,都会坏散,所以因这些身外之物而引发的快乐也不会一直保有,必然会衍生为失去的痛苦。即便这些身外之物能一直为你今生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苏东坡的船向南行进,他坐在船上,虽然这时江上的清风习习地吹来,可是他这时的心,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再也没有上次游赤壁时的心情,吟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名句了。苏东坡赶上庐山归宗寺,气呼呼地要找佛印禅师算帐,哪知禅师早已吩咐客堂的知客师说:今天不见客。苏东坡听了,火上加油,再也忍受不住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三步做两步地一直奔到佛印禅师的方丈室来,他看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各位菩萨!如果您想要断除我见,首先必须先亲近真善知识,听闻熏习正确的佛法知见,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内涵能如实了知,并且能够如实观行蕴处界我生起之次第,在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对识阴的如实了知,能否如实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正是修行的关键;离开识阴,特别是意识觉知心,根本就不可能有所修行,我见与我执的断与不断,关键也是意识。人们如果有世间智慧,而能分辨是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学佛最困难的地方是虽然听闻到了,却也不容易信受,不容易信受是因为有邪见;一定跟邪见不同,判断的方法就是多听闻、多熏习,看看有没有落入常见外道或断见外道中,在这种邪见中是无法出离生死的,因为没有出离观。出离观主要在修十二因缘,为什么十二因缘法他无法成就?因为他不知道有情众生生死的根由是从何而来?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过程,因为会老、会死所以要修行。断灭见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习惯于做失败者,或者一定要做成功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痛苦成瘾,以此处罚自己来重复感受那个痛苦体验。曾经牙痛过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那颗松动的牙齿,如果你不去碰它,它是不会痛的。但是,你却会不断碰它;用舌头顶,感受它的疼痛,是这颗痛牙脱落之前你会反复做的事情。这种重复制造痛苦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对痛苦成瘾。疼痛是一种记忆,而一切记忆都会寻求再表达。从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目前的生活或许很不如意,或许身体又很不好,或许经济状况又很糟糕,或许配偶不学佛又有种种让你无法接受的习气,或许共修的团体让你不满意,或许因为不能直接随菩萨修学而遗憾,或许因为无相念佛功夫一直不能成就而气馁,或许因为自己妄念纷飞无法修行而困扰,或许因为不能及时得到最新的书籍而埋怨(已有的书有几本认真照做?)虽然有这种种的烦恼,但还是请接受这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卸除这样的迷失的时候(朝山的准备做好),接下来,你就可以开始上山了,也就是进到佛门,来修习真正的佛教的义理。第一个要修习的佛教的义理,当然就是如何去解脱于你所放不下的烦恼。学解脱道的方式很多,但是有两大的核心,第一个就是要如何去观行五蕴空?我们说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空这个里面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没有你所以为、你所执著的性质存在。所以五蕴空的观行,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想,也许这个可能会发生在每一个家庭中的故事,有可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一个哪怕很不经意的习气和举动,会对周围的人造成那么大的伤害,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很多人的一生。爷爷是战争年代的幸存者,仕途比普通人要强很多,但是因为性格刚烈,身居高位却没能长久,酗酒,常常对家人施暴,甚至对奶奶动过斧子。父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直到爷爷死去。父母也有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美国作家杰克·史瓦兹曾指出,大部分人最需要转变的习性是质疑式思维及其带来的不必要担忧。前者会导致思维受限制,后者会引发墨菲定律,即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越会因为对其投注的负面想法太多而发生。在惶惶不可终日的担忧中生活,不仅可能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等的患病风险,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中医心理学认为,忧虑情绪主要通过脾来表达,往往诱发食欲下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个人最近二十年的经历,以及不断的学习、思考、反思、验证,让我发现一件很沮丧的事情,就是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不欣赏乃至讨厌的问题,在你真的沉淀多年、平心静气的反观自己时,赫然发现,原来自己身上都同样存在。这个发现让人沮丧的同时,也不由得会陷入深思: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见色即见心;一切皆是你的内心。看来丝毫不错。不过我相信很多人看到我的这个叙述,恐怕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修行人会从修忍辱中,慢慢调整自己的贪习慢习嗔习等,心性变得调柔而宽广。然而,大多数人会从被屈辱中,让心变得不仅委曲,而且冷硬,既然别人如此待我,当我有同样的机会时,一定要加倍的还回来。同样的环境,却一个忍字,一个屈字,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委曲求全的,是因为不愿意放下自己的坚持,只好用虚与委蛇的方式达成,结果只是在损减自己内心的丰盈。忍辱修行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一天,他突然质疑我出家妈妈一定就不幸福这个想法,看看现在妈妈就很幸福吗?这一看才发现,自己似乎从来没有感受过妈妈的那种呵护与温柔,而更多感受到的是作为人民教师的妈妈,妈妈的职业就是教师,不知是否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总是教育他人,面对舅舅、小叔、小姨,妈妈一直都是不断教育,希望他们依照自己的想法来工作、生活、学习,可渐渐得大家反而都因此远离妈妈。当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修行是否得力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自己的内在是否发生变化: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是否不同,自己的性格、习气是否得到转变,整个人是否变得更加的松弛、调柔、宽容、温暖、慈悲、独立、坚定与寂静,是否内心的起心动念越来越与实相一致,而这种变化的来源不是来自于对于自己强力的修理,而是在于内心中与存在的相逢,看见事实、看见、看见自他存在的真实状态。而这点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并不是我们在一切法里面都没有一个决定,末那过往所受的无始劫来六识心的种种决定,祂有熏习;虽然祂没有记忆,可是势力比较强的,祂能够作微劣的智慧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知道,瞋不瞋还是实际上是看自己的,原则上就是自己想要瞋;虽然这个无明来得非常快,可是有时候瞋完以后,就应该去得快啊!可一般的人不是;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就要去了解瞋背后的理由,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优婆塞戒经?禅波罗密品》)[今译]善男子,如果能看到怨家一丝一毫的善处,不追究他的恶处,这人就已学会了慈悲。如果怨家,假如有病苦,能前去问候,探望,治疗其病患,供给他所需之物,应当知道这个人能很好地修行慈悲。▲菩萨所作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以气质长相来评断学佛的成绩,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学佛人尽知,福德的来源是修习善净业,然而在《华严经》中,佛却明确地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谓魔业。」这表示,同样是福德,有没有以菩提心作为核心,那是天差地别的。由于气质之类的福德乃是世间法所摄,佛道的修证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问、不管,或忘却菩提心的前提与内涵,只是专顾履行善业的结果,至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我们换句话说好了:你所熏习的声闻法也不在少,熏习的时间也那么多了,可是怎么会今天要谈到初果的时候、初果的见解,你哪里也不对,对无常好像也不是那么契入。所以你就要想:没关系,我就是佛所说的极钝根人、超级的钝根人,可是我不要一直在这地方安止,因为呢,我要向着须陀洹道这样来走,我要向着声闻道去得证初果,我有心要取证声闻果,不管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如果人们把一切因果都仅仅看成是“神明赏罚”,那就很难契入佛智,还容易沾染“大仙”习气而走入迷信。而且,在这一类“感应”的书籍中,所教授的只是人天道的善法,依此修行所得到的果报也仅仅是升官发财、消灾愈病等等世间有漏的福报,根本没有一丝出离世间的念头。而一些佛弟子却沉迷于此,真是不应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人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阿难啊!一切众生的祸害,都是从口中出生的呀!喜好逞口舌的习惯,就好像是能戕害身体性命的斧头,会招来毁灭身命的祸害。佛陀说完这部经之后,有一千个在家男女二众,因此而能谨慎地护惜口业,不使出生过患,便都证得初果。又有无量的比丘、比丘尼证得解脱道的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无量的人与天人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乃至发起成就辟支佛果的心。一切大众听闻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