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一个本识心,衪的本身是清净无染的,但是这个本识心会被外于此心的名色五蕴、诸烦恼所染污;如此,世尊开示本识能生万法,说得够不够详细呢?在佛法的修证中,无论是二乘的解脱道或者是大乘的佛菩提道,必须要先知道因,而后知因所生的缘,才能证知万法的出生,皆由因与缘所配合运作方能出生,这就叫作流转门。众生不论学习佛法与否,必然已经在流转门之中,也就是众生必然在 | admin 2020-02-18 |
![]() |
因此平实导师透过《阿含正义》的演说,把《阿含经》中的要义,特别是佛陀真正的解脱道的意旨,用简单易懂的说法将其一项一项地演述出来,让观众朋友们可以迅速地了解,什么是佛法中二乘解脱道法门,以及如何次第成就解脱道中的贤圣众的修证,也就是四双八辈的实证。那么其中的观行与实证的内容在前面的几集节目中,几位老师已经详细地解说了。佛法中最基本的轨则,也就是因缘法 | admin 2020-02-18 |
![]() |
完整的佛法传到今天,常常变成半截佛法,只知道十二因缘法,不知道十因缘法,这是半截;只知道出离观,不知道安隐观,也是半截;只想要学二乘法出离生死,不知道要学菩萨法来成佛,这也是半截。心量狭小的人,对于发愿重新受生心生畏惧,恐怕会再受无尽的轮回,唯恐解脱无期,故不肯发起受生愿而再来人间受生,不想要来人间住持佛法,舍寿的时候想要赶快入涅槃,不想修证大乘菩 | admin 2020-02-18 |
![]() |
菩萨于生死中有安隐观,也有比二乘更深入的出离观,所以不惧生死轮回。出离观即是观察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是佛门中极重要的观行,许多人学佛都知道十二因缘法,可是却极少有人能够从十二因缘法中得到出离观与安隐观。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认为十二因缘法不是很深,看不出有何胜妙之处?这是没有用十因缘法去配合观行。《长阿含经》说甚深因缘法,不是凡愚所能及,尚未断我 | admin 2020-02-18 |
![]() |
二乘人所说的出离观就是简略的十二因缘观,这是世俗谛中的现观。出离观就是以十二因缘支来仔细观察十八界法的虚妄不实,断除我见、我执的现行,因此而得以离开三界生死;或是以苦集灭道这四圣谛为行门,依此四圣谛而作观行,观察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的我,是虚妄不实而断我见、断三缚结,然后依照八正道来修行,断除我所的贪爱,因此而得出离三界轮回生死。蕴处界就是现象界,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解脱道是佛世尊为了接引畏惧生死轮回苦、而急切想要解脱分段生死轮回的二乘人,而从佛法中把较易成就的这个出离三界生死的方法、析离出来先行宣讲,先让有缘的众生可以亲自实证而出离三界生死,也让其他人及佛弟子相信出离三界生死是可以实证的,所以就专教他们出三界的方法,这就是二乘菩提;也就是阿含解脱道的义理跟行门,也就是断我见、我执烦恼而取证解脱果的法门, | admin 2020-02-18 |
![]() |
因为二乘的这个解脱道,它也只是佛菩提道中的化城;因为解脱于生死之苦,他并没有成佛,他并没有究竟解脱。那菩萨呢,完成十地的修道也还没有成佛,他还要往前修等觉、妙觉,最后到人间示现成佛。因为一佛乘所含摄----含摄解脱道以及这个菩萨道,是因为众生皆有如来藏。众生皆有如来藏呢,这个如来藏本来所具有的无漏无为的功德,他得再成就了大菩提、大涅槃这样的一个佛道的时 | admin 2020-02-18 |
![]() |
阿罗汉、辟支佛二乘的解脱道修行人,断四住地烦恼的时间是蛮快的,只要他们断了我见,这个精进用功的修道人就可以在一生乃至四生,断尽四住地烦恼而出三界。如果是懈怠的断我见的二乘修行人,他最慢七次人天往返,也可以出三界;或是证得二果,薄贪瞋痴的二乘修行人,他只要天上、人间一往还,也可以出三界;甚至证得断五下分结的三果人,他甚至可以不用回到人间,直接在天界取 | admin 2020-02-18 |
![]() |
般若从字义的表相来解释,通常说它叫做智慧;可是,如果一定要把它翻成智慧两字的话,也有问题啊!因为智慧有很多种啊!那你们佛法中讲的智慧,究竟是什么智慧呢?插花有插花的智慧,书法有书法的智慧,音乐有音乐的智慧,农穑有农穑的智慧,……种种世间法中都有种种的智慧啊!你说的智慧,讲的是什么智慧?因为佛法里面的般若,讲的是世间蕴处界万法的缘起性空, | admin 2020-02-18 |
![]() |
反观佛在二乘法中所教导的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性空…种种可令人趋于解脱的法门,或在大乘法所教导令人证悟、了知生命的实相,进而广度众生、渐修成佛的法门,则都可让行者当下现观一切烦恼皆空;所以根本没有绕道的必要,因为没有什么是你的阻碍!这义理听起来很神吧,但佛世以降,数千年来,确有许许多多的行者按照佛的开示,成就了这样的境界。更何况,有许多烦恼是不 | admin 2020-02-18 |
![]() |
何等为十?所谓:1、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2、恶心布施,瞋持戒者,是为魔业;3、弃舍恶性懈怠众生,轻慢厌恶乱心无智众生,是为魔业;4、悭惜正法,诃责法器众生,贪求利养,为人说法,为非器人说深妙法,是为魔业;5、不闻波罗蜜,虽闻不修行,生懈怠心,不求深妙无上菩提,是为魔业;6、远离善知识,亲近恶知识,乐求二乘,于受生处,起离欲、寂静、除灭之心,是 | admin 2020-02-18 |
![]() |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大乘与二乘之三三昧这个题目,这个议题在修学上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之一。今天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在说明三三昧的基本知见,以及了解大乘与二乘所证之三三昧的差异。一般来说三昧可以概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属于禅定的境界,第二种是属于观行以后产生的智慧境界。今天我们要谈的主要是智慧三昧的部分,也就是说,对于这 | admin 2020-02-18 |
![]() |
第一种、因为佛乘甚深难解,如果佛一开始出来就讲大乘法,那么很多人是无法信受的;单就一个二乘法的“我见”的内涵,就好多人都听不懂了,而不要说讲如来藏这样的一个如此甚深微妙的法。所以祂必须先把比较简单的二乘法拿出来说,因为二乘法只要一辈子努力去做就可以修成,但是大乘佛法,他必须走三大阿僧只劫;所以佛为了要让大家信受祂所说的法的缘故,必须把二乘 | admin 2020-02-18 |
![]() |
如果像二乘人一样,他就不可能达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如来藏无所住,如果你入无余涅槃,只是做到无所住而已,但不能生其心,因为如来藏在无余涅槃中就不在三界中生起运作。所以,唯有菩萨证得如来藏以后,然后转依如来藏,才能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这一句话,其实也是根据如来藏而说。接下来佛开示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就答 | admin 2020-02-18 |
![]() |
在讨论这个议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既然有大乘,就有所谓的二乘,所以我们讲大乘的入道,并不是指二乘的入道;那既然要讲“入道”,就有所谓的入道、不入道的问题。在“入道、不入道”的问题上来说,我们“入道了”就会入内门而修行,“不入道”就是外门来修行。打个比方来讲,某个行业,如果你不熟悉,你就叫作“外行”; | admin 2020-02-18 |
![]() |
其内涵不只烦恼障见惑、思惑现行的断除观行,还有烦恼障所摄习气种子的观行灭除,因为此诸内涵甚深极甚深,与二乘声闻所说的四圣谛内涵不可相提并论。故事内容,《杂阿含经》卷15经文是这么说的: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 | admin 2020-02-18 |
![]() |
也就是说,二乘相空以及缘起性空之法,都是佛的方便施设权法,都不及法界实相,虽然共大乘菩萨法道,但不是究竟,不及第一义,因为都是依三界有为法而说而修的缘故。唯有大乘不共二乘之菩萨法道,才是依法界实相而说而修,因为能证空性真如佛性的缘故,所以说唯有大乘是第一义法;大乘的空性法函盖了二乘相空诸法,因为包含了三界有为法之相空以及法界实相之空性。也就是说,二 | admin 2020-02-18 |
![]() |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二乘菩提所述,是解脱道的法义,它专门说出离分段生死的解脱道的法义;它不以实证法界─万法实相如来藏─为内涵,所以跟成佛之道的佛菩提道,其实没有直接的关联,因为它是从佛菩提道所析离出来的。成佛之道,它是必须从亲证万法本源的第八识如来藏开始的;大乘成佛之道,是以佛菩提智慧为主,但是却又函盖了二乘菩提的解脱道;所以大乘成佛之道,并不是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今天如果想要在家修行,你应当确定你至少是能够受菩萨戒,或者已经向着受菩萨戒的道路前进了,最少最少你也要必须是信不退----是大乘法的信不退,而不是说二乘法的信不退。所以二乘人我们就没有什么好再谈论的;二乘人因为他有佛可以摄受,因为佛可以摄受种种方便来施以种种教法。但对于大乘行者,实际上道路是很明显的,所以应当对于大乘法深信,这样的话才有在家修行的一 | admin 2020-02-18 |
![]() |
一般人所知道的解脱就是涅槃,可是他们所认知的涅槃,就只是灰飞烟灭、灰身泯智,是人死了叫作解脱、叫作涅槃,那是二乘人所能够认知的,也是一般人想象所知道的涅槃。可是在大乘实相法中,并不是说人死了叫作解脱、叫作涅槃,而是说实证菩萨在活着的当下,就已经能够实证解脱,就已经能够实证涅槃了。事实上,是在活着的当下,就可以看见阿罗汉所入无余涅槃中无境界的境界,那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