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眼见佛性之人若所见极分明时,在所见佛性之境界下所眼见之山河大地、自己五蕴身心皆是虚幻,自有异于明心者之解脱功德受用,此后永不思证二乘涅槃,必定迈向成佛之道而进入第十住位中,已超第一阿僧祇劫三分有一,可谓之为超劫精进也。今又有明心之后眼见佛性之人出于人间,将其明心及后来见性之报告,连同其余证悟明心者之精彩报告一同收录于此书中,供养真求佛法实证之四众佛 admin

2019-03-04

菩提人天乘及二乘菩提 人天乘的法以及二乘菩提的法,都叫作权教,就是权巧方便施设的法教。(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第一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8年11月初版首刷,页328。)二果人是一来 在二乘菩提中说二果人是一来,生到欲界天上以后再回到人间成就阿罗汉果,叫作一来。(节录自平实导师著《金刚经宗通》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 admin

2018-12-27

)佛法的真实性,其实只是空性如来藏与有情互相交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如果不是蕴处界有,就没有二乘菩提的蕴处界缘生性空,所以蕴处界有与缘生性空同时存在,互相交合在一起。菩萨实证二乘菩提这些道理以后,进而观察空性如来藏与蕴处界有交合在一起,也观察蕴处界有是如何从如来藏空性中生起的,由此而实证诸法如何由如来藏藉缘生起,而诸法确实无常而其性本空,因此实证缘起性 admin

2018-12-27

二乘入无余涅槃 二乘人舍报时是要把六根与六识全都灭掉而入无余涅槃的,大乘菩萨却不是如此。(节录自平实导师著《楞严经讲记》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月初版首刷,页298。)二乘入无余涅槃灰身泯智 泯就是消灭、隐没的意思。二乘圣者入无余涅槃后,色身茶毘了,变成灰了,所以说是灰身。既然色身已经茶毘成骨灰了,他就不再有意识心重新出生, admin

2018-12-27

如是密宗上师之心,欲求其清净而解脱于欲界者尚无可能;如是所修所行,尚不能到色界境界,何况能到无色界境界?何况成就二乘解脱果?更何况成就大乘菩提之见道?而言果位修行之即身成佛,无乃世间最大之妄语乎?(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5,初版五刷,页718-719。)广论之九明合修 宗喀巴主张须用实体明妃多达九人,令于 admin

2018-12-27

)中道智 法界般若慧即是中道智,有浅深广狭差别,而不共二乘及与外道、凡夫。般若空经所说中道智浅,如来藏系诸方广经所说中道智深;般若空经所说中道智狭,如来藏系诸方广经所说者广。(节录自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三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11月初版五刷)中道无漏性 因地时的阿赖耶识心体恒住不灭,所以非断嘛!但是绝不间断的心体当中却有生 admin

2018-12-27

[2]六根中之意根比较复杂,是无色根,是心,不是物质的色法,不是有色根,即是二乘法中所说的意根、意处、意,亦是大乘法中所说之末那识心体、意根。[2] 既以界来区分,代表十八界之间彼此功能差别,无法互相混淆和取代。五色根都有各自的功能,但因为不是心,所以不能被称为识,只能称为根。[2]对六根功能与六识功能的存在与由来不如实知,一定会导致种种恶见与恶法的生 admin

2018-12-27

八识可分成三类,谓:眼识丶耳识丶鼻识丶舌识丶身识丶意(即意识),又称前六识,借助浮尘根和胜义根各自了别色丶声丶香丶味丶触丶法尘;第七识意根,是无色根,是心,非有色根,即是二乘法中所说的意根丶意处丶意,亦是大乘法中所说之末那识心体、意根;第八识如来藏,是前七识的具有依,是世间万法的根本,记录众生的心行和业种,执持色身。众生意根末那识与如来藏如影相随, admin

2018-12-27

导师会著作这本《阿含正义》,就是因为在2006年之前,佛教界或是佛学界普遍都把阿含当成是二乘的这种小乘的经典,而且认为说,佛法就只有解脱道,对于导师所说的如来藏正法产生很大的争议,于是导师就根据阿含,然后把阿含里面有说明到大乘法的这个部分,把它举示出来。因为我们如果举示大乘经典,他们会说这个大乘经典是后来集结的,所以他们不相信。所以导师就特别在《阿含正 三摩地

2018-08-16

譬如: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和世间人刚好相反,因为他们都已经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理,也明白四圣谛、八正道的正理,知道一切世间法无非是苦,所以就很厌离这种自无始以来不断在三界当中生死轮转、头出头没的状态,而极力想要断除修集世间苦的因,想要从生死苦当中解脱出来,因此就会很努力地修行八正道,最终才能够成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生死已尽,不受后有。&rd admin

2018-08-16

先从最基本的亲证解脱道“断我见”来说,当你对蕴处界是虚妄这一点已经有了第一分的心得决定,试问:你难道不会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等法,乃至是对自身所拥有的名闻利养等的贪着会减轻了一部分吗?所以,当证得这样初分的出家法,本来在家时因为对五欲的贪着、因为于正法信心的不具足,所产生的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的这些种种障碍,是不是也就离开了一分呢?这 admin

2018-08-15

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法的证得,表示他也如同二乘人一样,断了我见而证初果。既然是断了我见,就说他已经开始了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个相,因为能够离开我等四相,所以才说在布施的时候,不再计较众生是否能够有所回报;也随着自己的能力而布施,不会因为失却了财物,会觉得舍不得,于是乎,自然不会产生忧愁与后悔。为什么说菩萨 admin

2018-08-15

二乘菩提的声闻、缘觉法,是因为摄受根器不同的众生,而从佛菩提道中析分出来,实际上都是汇归唯一佛乘。然后再来简单说明:菩萨要如何去庄严二乘的声闻、缘觉法?二乘菩提的亲证,是可以使众生证得解脱的出世间法,同样都是在蕴处界我上来观行。一般而言,声闻菩提的修学是在四圣谛上作思惟观察以及亲证。而四圣谛说的是苦、集、灭、道,先确定在三界之中悉有苦,然后观察众 admin

2018-08-15

修无我想就是指二乘菩提声闻法的四圣谛、八正道的解脱道。十二因缘法是指缘觉法。菩萨还愿希望自己生生世世出生的时候,如果生在没有正法处,没有正法可以听闻、修学、弘法,愿意自己常常乐于安住寂静之中。今天时间已经到了,我们下一集再继续跟各位说明“菩萨正行”的这一部分。阿弥陀佛! (原标题:菩萨应如何发愿是为智者?) admin

2018-08-15

譬如: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和世间人刚好相反,因为他们都已经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理,也明白四圣谛、八正道的正理,知道一切世间法无非是苦,所以就很厌离这种自无始以来不断在三界当中生死轮转、头出头没的状态,而极力想要断除修集世间苦的因,想要从生死苦当中解脱出来,因此就会很努力地修行八正道,最终才能够成为“所作已办,梵行已立,生死已尽,不受后有。”的阿罗 三摩地

2018-08-10

所以看见有人护持正法时,你就赶快随喜:“某某师兄、师姊功德无量啊!你这功德多么伟大!”你就赞他护持正法利益了多少众生,护持正法能使人证得大乘或二乘菩提,加以宣扬之后就获得广大福德与功德了。不可如同某些愚痴人,心中嫉妒就背地里说:“哼!他有钱啦!我没有钱嘛!我没办法。有钱!有钱也不必在我面前护持炫耀嘛!”这真是愚痴人!不但少了随喜 admin

2018-08-09

而当有情虽然开始熏闻佛法以后,可是心性起伏不定,若是此世的因缘遇上了二乘的解脱法,他有一分的喜乐,就开始修学解脱法;若是有因缘听闻的是佛菩提道法,他有一分好乐,又开始修学佛菩提道的法。这样子心性不得决定,于佛菩提道法、解脱法的修学趣向,是随其因缘而产生差别的;一者也是由于福德资粮的不具足,所以与善知识的缘分不契合,因此就难以发起菩萨性。末法的众生很 admin

2018-08-08

解脱道无生之法,是指二乘之圣者,于断了阴界入我见以后,续断疑见与戒禁取见等三缚结,渐渐伏除阴界入我相应之贪瞋痴烦恼,继而断除五下分结,续断阴界入我相应之色界爱及无色界爱与我执烦恼等五上分结,一切之身口意行皆已远离阴界入我之贪爱,也不再生起欲心希求或执取阴界入相应之六尘万法。由于四住地烦恼与贪爱永断无余,未来世依于六识而有之名色、六入、触、受,不复生 admin

2018-08-08

也就是说,佛法本来没有分为三乘道,只是因为成佛之道十分的广大,又要经过无量长劫久远的修学才能够究竟圆满;所以佛陀为了心量不够广大的众生,才方便施设二乘菩提解脱道,让众生能够很快地契入、证果,因此而能对甚深微妙的佛法产生初步的信心,愿意继续安住在佛道上勤苦修学。所以说,佛法的三乘道都是从唯一佛乘里面方便施设而来的,好让众生对佛法、对自己生起信心,因此 admin

2018-08-07

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瞋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而在大乘法中,则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万劫,修集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 admin

2018-08-07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