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四谓实相般若甚深极甚深,明心之后方能实证,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能相应之菩萨远少于二乘学人,住持宗门正法实难故。五谓增上慧学一切种智之弘扬与住持,倍难于实相般若之弘传与住持,欲令多劫相随之往世亲人悉入种智实证位中,极难、极难。由此五缘,佛法命脉始终如丝如缕、几欲断绝,致令多情菩萨忧郁难解。(三)、菩萨底忧郁深沉难知,隐藏于法乐之内,非未入地菩萨所知, admin

2019-05-05

(拜)弟子某甲一心奉请: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脱木叉,十二分经,权实教典,离欲清静,甚深法宝,谨运一心,归命顶礼。(拜)弟子某甲一心奉请: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藏贤护,清静海众,诸大菩萨,律藏会上优波离尊者,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传南山宗诸大律师,唯愿不违本誓,降临法坛,证明受戒。(拜)弟子某甲一心奉请:光明会上,寄位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 admin

2019-05-05

 这本书中所说的见性,是以父母所生眼,亲眼在山河大地上,也在虚空中看见自己的佛性;这种证量,自古以来就很少有人可以证得,到了末法时代的今天,要实证眼见佛性则更加困难;虽然如是,但在正觉同修会中却仍然有人可以实证,实在是难以使人相信,所以必须先举述世尊圣教作为证明,譬如《大般涅槃经》卷八〈如来性品〉中的记载:【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 admin

2019-05-01

秣菟罗虽是印度教文化中心,但据奘师说,此地有“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学习”,佛教与印度教并存。【5.3文明摇篮大恒河(萨他泥湿伐罗、禄勒那国=窣禄勤那国)(635年,34岁)】=>《慈恩》=>《行状》=>《西域记》玄奘大师又向东北行至萨他泥湿伐罗国、禄勒那国,东临恒河,直至河源,东流入海处,广十余里,水味甘美,沙细如粉,印度称为福 admin

2019-04-29

当时长安有法常、僧辩两位大德,都是精通大小二乘及戒定慧三学的高僧,也是京城的法匠,为道俗四众所共同宗仰。奘师虽然研究过大小乘佛经,也讲过摄大乘论,但是自己仍觉得有疑问,因此决定继续向二位大师求学。“玄奘学得真快,理解力已经到了一点就通的地步。”两位大师不约而同的称赞玄奘,并且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还说:“你真是佛门的千里驹,将来佛教的 admin

2019-04-29

这意思是说: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如果有正确的知见,配合定力、慧力等等条件具足,而能够如实地详细观察五阴十八界的内容,一一确认它们都是生灭、是虚妄不实,都没有常住不坏的体性,便可以断了解脱道一念无明所应断的我见。另一方面,当菩萨经由参禅找到真实心如来藏,能够现观确认祂的真实如如、常住不坏、永不生灭的体性,便能够确定唯有祂才是真实法,因此而破了无始无明; admin

2019-04-24

此无明者,谓众生执着见闻觉知心之体性为实有之法,为常住不坏之法;作此恶见邪解已,恒住如是见中,执之不舍,不肯修正之,名为见一处住地,即是二乘菩提所说之三缚结。此一住地无明,能障解脱道见地之生起,能障众生,令不断除我见,故名见惑,依错误之恶见而安住故。欲爱住地者,谓贪爱欲界五尘触之乐受,乃至恐惧不能觉知欲界中之苦触,因此贪爱欲界中之种种苦乐舍之触觉, admin

2019-04-24

这是四阿含诸经中所说的无明,是二乘解脱道的无明,是对于我见、我所执、我执的无明。主要是因为不知五阴都是无常,以及不知五阴灭尽后仍有涅槃的本际独存不灭,不知这个本际是无间等法。因此,就二乘菩提解脱道来说,无明的存在,本质就是不知五阴自我都是虚妄的,因为不知五阴的虚妄,所以被声闻法中的无明所笼罩。由于不知五阴是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个出生 admin

2019-04-24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概说”在前一集的节目中,我们为大家说明了佛法中的无明分为三乘菩提共摄的一念无明,以及唯有大乘菩提所摄而不共二乘与通教的无始无明。这一集之中,我们要进一步来探讨一念无明相关的问题。解脱道所断的烦恼在大乘法中称为一念无明,而一念无明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以我见为根本而产生的,包括我见与我执在内的无明。而我见与我执 admin

2019-04-24

至于尘沙惑,它就不是二乘人之所能断,因为它是属于无始无明的“上烦恼”,只有大乘别教菩萨才能够断它。上烦恼里面函盖了无量无数的过恒河沙数的微细烦恼,是菩萨进入修道位以后所要断除的。也就是说,这个无始无明中的上烦恼是无量无边的,犹如尘沙无法计数,因此才叫作尘沙惑;所以,尘沙惑就是无始无明过恒河沙数上烦恼,是属于成佛前所应断除,无法究竟了知实相 admin

2019-04-24

什么是“一念无明”呢?一念无明就是二乘解脱道所断的烦恼,也就是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所断的烦恼,因为一念无明也是阿罗汉跟辟支佛所断的烦恼。一念无明也是见惑、思惑的烦恼,一念无明也是我见、我执的烦恼。在《胜鬘经》里面也提到一念无明就是四种住地烦恼。什么是四住地烦恼呢?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界爱住地、色界爱住地、无色界爱住地。什么是“住地烦恼&rd admin

2019-04-24

一念无明会障碍二乘解脱道的这些修行人,会障碍他们得声闻菩提智,会障碍他们得缘觉菩提智,也会障碍二乘人证有余涅槃跟无余涅槃。这个无始无明呢,它障碍谁呢?无始无明会障碍菩萨:障碍菩萨得佛菩提智,障碍菩萨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障碍菩萨证无住处涅槃。我们现在来介绍一下,到底无始无明是什么内涵?首先,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不知道、愚痴,没有智慧的意思。对 admin

2019-04-24

二乘解脱道的修行,先要闻熏正知见,然后在闲静处深入思惟,再透过四威仪中的实际观行,一一比对识阴六识的不同,也比对意识与意根的不同,实际体验、了知意识与意根的区别之后,进一步观行六入的四圣谛,以及六入处的四圣谛;乃至贪爱执著较重的人,不但要了知六根、六识、六入的虚妄,还要在十二因缘观中,对十二有支每一支的四圣谛都如实了知,并且观行完成之后,才能确实断 admin

2019-04-24

二乘法的原始佛法四阿含诸经中,处处都有佛说圣教,称识蕴是依其他三法而生起,也就是“根、尘、触三,生眼识”……乃至“根、尘、触三,生意识”;也就是说眼等六识,都依“根、尘、触”等三法为缘,才能从如来藏中出生,所以叫做识蕴;识蕴中的一切识都依这三法而生,若不是依这三法而生,就不能称为识蕴。譬如经中说:“ admin

2019-04-24

五阴为何缘起、生灭、无我,应当详细说明——想让您断我见而断三缚结,因此能使佛教二乘解脱道的正法久住人间的缘故,得以广利此世、后世广大有缘的声闻弟子。又五阴为何名为“五盛阴”,就是众生从来极力执著五阴令五阴极为炽盛,故名五阴炽盛——名为五盛阴;五阴炽盛不绝故,导致有情众生流转生死而不断绝,故名五阴为五盛阴。五阴之内容细相 admin

2019-04-24

若是对于比较深入二乘佛法的圣者,就又为他说明色法之中另有法处所摄色,故五尘上所显的法尘也是色尘所摄——仍归属色阴,所以色阴不但是五色根的扶尘根与胜义根,也函盖内、外相分的五尘及法处所摄色;这样的分类,也因为六尘相分是识阴所识别的对象,六尘是相对于识阴而存在,也是识阴所依缘之故。是故,唯有在说及十八界法的细相时,才会另外列举六尘相分;然而六 admin

2019-04-24

但是后来平实导师已在论中找到了大菩萨们同样开示的证据,如今于此举证佛陀在四阿含中的开示确实的如理作意的语译以后,已经足以说明佛陀的解脱道本怀了;证明当年平实导师依照自己亲证的大乘般若与二乘解脱智现观境界,而说出来的解脱道法理是完全正确的。如今再以阿含圣教量来证明:当年在《邪见与佛法》书中所说的佛法才是正见;间接地证明:那一些想要以离念灵知心,进入无 admin

2019-04-24

 有智慧的人,譬如二乘人当中的声闻,听闻佛陀的开示,因此透过了四圣谛等法来修行,断除了三缚结而证得初果,乃至断了五上分结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因为相信佛语开示,知道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本际存在,因此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因而成就三法印当中的涅槃寂静的道理;由于灭除五蕴的缘故,永远不再有五阴炽盛苦出 admin

2019-04-24

第八识颂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admin

2019-04-01

中间的阿含、般若、唯识这三个部分,因为它的地位特别重要,所以独立出来作为三教(初时四谛的小乘教,说二乘法;二时方等般若的大乘教,说如来藏空性之总相与别相;三时解深密经等方广的唯识教,说如来藏空性之一切种智),这样成就了五时三教。这是佛陀转法轮的整个过程,都是世尊为了教导众生能够解脱生死乃至成佛的法道!转法轮之后,佛陀虽然具足明行足,可以住世一劫,但 三摩地

2019-03-06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