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修行解脱法的人,往往心里面作解脱想,以为觉知心不离一切六尘境界,于六尘境界中都不被移转而如如不动,这样就认为是证得解脱境界的人,这种人的第八识就名为如来藏、识藏,这种人的七识心是在六尘中流转而永远不会入灭的︵永远不能证得无余涅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那些人的第八识心,是因为缘于七转识的缘故而出现在人间,这不是声闻与缘觉修行所证得的涅盘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其一,在印度佛教毁灭以前,伊斯兰教势力仅仅是侵入北印度,南印度的广袤地区并没有被侵入;其二,伊斯兰教所侵入的地区,同样也印度教、耆那教的教民,抢掠他们的寺院,为什么印度教、耆那教能一直传至今天而没有灭绝?可见伊斯兰教的侵入,不是印度佛教衰败的根本原因。印度佛教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佛教信众整体素质的下降,由此导致了内诤与异化。约公元五、六世纪,印度佛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有人又问: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明烦恼呢?那是因为有无明才有世间第一位众生,若离无明则无有世间第一位众生。假如来函所述之第一位众生,指的是出生于某一器世间之第一位众生,则可以方便称为第一位众生,如《佛说长阿含第四分世记经世本缘品第12》:【佛告比丘:「火灾过已,此世天地还欲成时,有余众生福尽、行尽、命尽,于光音天命终,生空梵处,于彼生染着心,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什么叫做空性?因为祂有自体性,祂的自体性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祂恒常而不断灭。这个空性本体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自从无始劫以来,祂连短到一剎那的间断都不曾有过;从无始劫以来,祂就一直这样延续下来,不曾有一剎那的间断,所以祂叫做空性。虽然叫做空性,并不是像虚空那样的无,祂有真实的体性。可是,既然有真实的体性,就表示祂是有性、有法啊!有性有法,为什么还要叫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打个比方来说,譬如说有人要去登一坐山,那么他最重要的是要干什么?他一定要找到这个登山的入口处,如果他没有找到登山的入口处,他永远在外面一直绕,那样子永远也爬不了那座山,所以找到登山的入口,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成佛之道当中呢,也是这个样子,一个人证得如来藏,就是走到了佛菩提的入门。精进的功能义理就是要断除恶业、修集善业,而明心亲证如来藏之功德,正是大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什么成佛以后,第八识心就不再称为异熟识呢?因为成佛以后,第八识心中异熟种子的流注生灭已经断尽,分段生死以及变易生死也都已经断尽了,不会再有生灭变易的现象,所以就不再称为异熟识。在还没有到达佛地之前,第八识心含藏着成佛的功能,所以称为如来藏;到达佛地以后,因为如来的果德已经显发出来了,所以就不再称为如来藏。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梦境当中,第六识还是在做了别——了别第八识依第七识之命而供应给你的内相分六尘;在梦境当中,你以为自己去到什么地方了,或者以为自己成就了多么辉煌的事业,其实都只是在自己第八识所示现的内相分里面,从来没有离开过第八识所示现的境界,也从来没有做任何事业。意识就在这梦境里起种种分别,与末那识一起在第八识的内相分里面起贪爱厌憎。第八识在梦境当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现在,就请您和末学一起从第五章第一节开始,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为什么宗、说二通不离八识心王所生一切法呢?各位菩萨,您在佛门中修行多年,是不是常听人提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句话呢?您晓得这句话的意涵吗?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已经指陈了生命的实相,显示出万法的本质了。但是由于大多数人未能证悟实相,所以往往会误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正意思;误以为三界唯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什么会不一定?因为破牢关,配合他本身过去的习性,配合他今生断除贪、瞋、痴的习性的深浅,以及配合他所修证的禅定功夫的深浅而产生了过牢关之后所证的境界有所不同。一个人悟了之后,从见地到薄地,可能很快,也可能拖很久,完全要看这个人他过去在修除习气方面有没有真实下工夫。薄贪、瞋、痴的境界完成之后,要进入菩萨三果时,除了智慧增进之外,也要除习气,也要修学定 | admin 2018-07-21 |
![]() |
这就是说你要有智慧去观察:什么人是习种性人?什么人离开习种性而进入性种性了?但是一般人不了解,就说:「开悟了,当然就是圣人嘛!」这是从外道的境界上来讲:明心的人就是圣人。从一般佛门中的凡夫来讲,明心的人也当然是圣人;但是在大乘别教里面来说,明心以后仍然还是凡夫,叫做「内凡位中的贤人」,还不是圣人,因为仍只是三贤位的贤人,还没有进到初地圣位。如果这样 | admin 2018-07-21 |
![]() |
因此善知识需要藉由广作法义的申论,以及对经典作解释写作成书;通过书籍的流通,让有心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什么是真实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在修学佛法中菩萨所应该修学的内容是什么?所应该实证的内容是什么?都能够因为接触到善知识写的书籍而能够经由阅读思惟,乃至能够拣择机会来熏习正法,进入佛法真实修证之门!所以在布施中以法布施最重要。初住菩萨经由财 | admin 2018-07-21 |
![]() |
”】白话翻译如下:迦叶菩萨向世尊请问说:“世尊!佛性是这么微细,所以很难了知,为什么世尊竟说肉眼能看得见佛性呢?”佛回答说:“迦叶善男子!这好像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实际境界,也不是二乘圣人声闻缘觉所能够知道,但因为二乘圣者相信契经中佛所说的缘故,才能够了知确实有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在这段经文中,佛陀告诉迦叶菩萨,佛性很微细而 | admin 2018-07-21 |
![]() |
功能亦名为身)都是缘生法,没有常住不坏性;现前观察就能了知这六识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出生?才能存在?才能运作?于是就有智慧可以现前证实:这六识的功能就是六识的自性,六识的自性在阿含道中就称六识身;而六识身是依六识心出生的,离于六识心就无法有六识身被吾人体验到。而这六识都必须各有二法为缘才能出生,所谓根与尘二法为缘。而且这二法必须相触,若二法不相触,也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参学者」「多在祖师机锋一转,当体即是」,但「后代人的根器趋于下劣,所以祖师开设方便,立参禅一法」这个说法中,是有一点很重要的地方要加以说明,就是什么是这个「根器」?为什么根器会趋于下劣了呢?这根器下劣了,会如何呢?到底它真正的影想是什么?如何改变自己的根器呢?祖师确实以机锋来开示真心,因为六住菩萨的熏习般若以后,已经理解了真心,这个佛法中的 | admin 2018-07-21 |
![]() |
什么是话头?虚云老和尚说:“什么叫做话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末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迥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所以,所谓话头,就是话的前头。一句话在心中尚未升起,尚 | admin 2018-07-21 |
![]() |
什么是禅?雪窦重显禅师有一次上堂,进了堂还没上座他就讲了:“如果要说禅这个本分事的话,我雪窦进堂还没上座之前,本分事诸位应该就要知道了。会么?有什么人道得么?”结果没有人说话。不得已,雪窦禅师上堂坐定,手指在空中一画就讲:“诸人随山僧手看,看我这个手指头,十方国土十方世界都在老僧指头上现前。”又交待:“诸人随山僧手指看哦!&r | admin 2018-07-21 |
![]() |
有人说:“老师!你为什么要讲成唯识论呢?它那么啰嗦!”又有人说:“老师!你不要讲那么多法相,明心与见性就好了。”但是诸位要知道:这些法相的验证非常重要,能让我们由人无我的基础上、实际验证法无我,进入初地。以前我们说过:“如果不继续讲《成唯识论、楞伽经》以及《护法集》,那么将有一半的人会退转掉---因为信力不具足、慧力不具足、福 | admin 2018-07-21 |
![]() |
我们经常听到善知识提到“佛菩提道”这四个字,可是佛菩提道的真实内涵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也不清楚,因此藉这个机会加以说明。所谓的佛菩提道就是成佛之道,是菩萨成就佛道所必须经过的五十二阶位,这五十二阶位是菩萨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不断地修集福德、智慧才能成就。哪五十二阶位?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首先谈的是十信。十 | admin 2018-07-21 |
![]() |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如果顿悟与渐悟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说法?后学告诉你:从来只有顿悟与渐修,没有所谓的“顿悟与渐悟”。或许有人会继续提出质疑:“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从来只有顿悟与渐修,没有所谓的顿悟与渐悟?”既然是这样子,后学就举经典与禅宗证悟祖师为例来说明。首先,以经典为例来说明。大家都知道,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那 | admin 2018-07-21 |
![]() |
为什么以求生极乐净土为代表呢?因为这法是释迦世尊不请自说的缘故;必定有特殊的道理,才会不请自说。而且弥陀世尊大慈大悲无与伦比,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帮助很大,所以世尊不请自说,我们就以念弥陀世尊求生极乐作为净土法门的代表。因为西方三圣与娑婆世界的众生有很深厚因缘的缘故,而西方三圣和极乐世界的功德不可思议的缘故,所以我们以念阿弥陀佛、念西方三圣、求生极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