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聪慧指的是因为他有正知见,不会老鼠老虎傻傻分不清楚,也就是说他能够真心与妄心分得很清楚!那讲堂的这些证悟菩萨们,他们因为多生多劫以及今生努力累积福德!所以他们的心性越来越调柔,对众生与对菩萨们都越来越恭敬!当然假设有菩萨说:为什么我遇到那种对我很凶的证悟菩萨,那你可能也要检讨,一定是你自己也有坏坏的地方!或者可能是你跟他往昔的因缘不好!或者他悟 三摩地

2018-07-23

穿珠师的妻子知道这件事后就生气地骂穿珠师说:你为什么不花那么一下子的时间去帮忙穿珠来赚十万金钱,竟然在这边听道人说法呢?穿珠师听了心里面起了烦恼,弥勒菩萨知道他心中的不满,于是就问他说:你能不能跟著我回到寺院中?对方答言:能。于是弥勒菩萨就带他往僧坊中去了。然后弥勒菩萨就问上座大阿罗汉们说:如果得到十万金的金钱跟听闻佛法比,哪个功德比较大?结果上座 三摩地

2018-07-23

首座听了就问他,石霜先师有什么法意?九峯回答:石霜先师曾开示:‘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余的就不问了,你且说说‘一条白练去’所要显示的法意是什么呢?首座就回答说:这一条白练去,只不过要说明‘色边色’,也就是出离色身而去的境界。九峯听了就说:原来你还没会得石霜先师佛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一颗芒果,它的香味,它的甜味、酸味,假使没有亲手拿在手上,送进口里来吃,任凭别人怎么样解说,自己怎么样揣摩想象,终究无法真正了解;众生听了很多芒果大概多大、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味道是如何,他听了很多,可是他从来不知道哪个是芒果的味道。一大堆的水果,他都要每一种去拿来尝尝看,终于找到并且亲自品尝了,那就不必再假借种种言说,因为他已经了然于心了。禅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一颗芒果,它的香味,它的甜味、酸味,假使没有亲手拿在手上,送进口里来吃,任凭别人怎么样解说,自己怎么样揣摩想象,终究无法真正了解;众生听了很多芒果大概多大、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味道是如何,他听了很多,可是他从来不知道哪个是芒果的味道。一大堆的水果,他都要每一种去拿来尝尝看,终于找到并且亲自品尝了,那就不必再假借种种言说,因为他已经了然于心了。禅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用两指捻起来只是微笑,没有讲话,人天大众悉皆惘然,弄不清楚世尊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有金色头陀——大迦叶尊者会心微笑。所以世尊讲: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眼藏,教外别传,嘱咐迦叶尊者。这个是不说而说,见色明心。又譬如说阿难陀尊者在世尊入灭的时候,他还没有悟入。后来他问大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只回答他一句话:倒却门前刹竿著。他问这教 三摩地

2018-07-23

明心就是大乘法的见道,见道之后还得通达见道位的别相智以后,才有可能真正的进入修道位中,所以大乘法修行的第一步目标,本来就是要寻求开悟明心;如果说不想开悟,那又何必辛苦的修行禅宗的禅?只要每天在家中享受就好了,何必那么辛苦的常常跑道场?然而,明心、见性,明的究竟是什么心?看见的又是什么性?又如何来求明心与见性?佛法的修学次第有哪些?明心所明白的真心又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是真心!佛教是关于心的宗教,《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识家亦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禅宗亦讲明心见性。识就是心,心就是识,一切人的识共有八个,号称八识心王。八识心王及其体性如下:(1)眼识:能见;(2)耳识:能闻;(3)鼻识:能嗅;(4)舌识:能尝;(5)身识:能触;(6)第六识意识:能详细分别善恶、美丑、冷热、 三摩地

2018-07-23

后来在稽亭塘下网鱼时,遇一梵僧,僧对他说:往昔在毗婆尸佛前,我和你同时发愿渡生,现今兜率天宫中你所享用的东西都在,你什么时候回去呢?大士闻之瞪目而已。其僧又道:汝试临水观影!大士低头见水中圆光宝盖,顿悟前因,于是抛弃渔具,携僧归家,请求修道之地。僧指松山下双梼树曰:此可栖也。遂结茅庵而居,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开垦土地,种植蔬果。或为人帮佣 三摩地

2018-07-23

元静禅师于是教他在日常生活中,向一切处提撕是个什么?一日,上厕所,一股臭气迎面扑来,莫尚书急忙以手掩鼻。就在这个时候,他豁然有省。(古人参禅悟道,或从视觉发机,或从听觉悟发机,此处,莫尚书悟道很奇特,是从嗅觉发机的。《楞严经》中讲七处征心,实际上,六根六尘,无一处不可以入道。关键是,学人的见地是否到位,功夫是否到位。若到位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无 三摩地

2018-07-23

密密自参究:若要洞明佛祖大意,廓彻自己真心,不妨将此个无字,置之文字案牍间,悬之语默动静里,密密自看,是什么道理,且赵州因什么道个无字。行而参,坐而究,朝而思,暮而疑,不得暂时忘念。但只将个所参话头横于胸中,今日也恁么参,明日也恁么参,于所参处,应有一切殊胜奇特境界现前,总是魔怪,更不得第二念。既无入处,且只向入不得处,猛加精神,立定脚头。参来参去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是一行三昧?它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达到一行三昧等等。所谓的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于念佛中,可以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真心。正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第九观,佛的开示: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由于行者在念佛当中,可以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 三摩地

2018-07-23

念佛会退失的第二个原因,是念佛人只知道持名念佛,不知道念佛的次第,所以没有善巧方便,也不知道念佛有什么转折,以致碰到瓶颈时,因为无法突破而退失念佛法门。由于时间有限,后学不谈念佛法门的内涵,仅谈持名念佛法门,并告诉大众持名念佛到底有哪些次第及转折。一般佛弟子刚开始持名念佛时,都是随缘念佛——也就是散心念佛,乃是借著持名念佛来摄心,并不是一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因为很多人一听到念佛法门很好,譬如经中曾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所以,一开始念佛很精进,却没有事先建立佛法正知见,以至于没有智慧到彼岸;后来因为种种事相障碍,以及正知见不足等等,退转于念佛法门。这是因为念佛人没有依照世尊的开示次第进行所致。或许有人会觉得很奇怪,真的是如此吗?既然有此疑,后学就举来说明。在经中曾开示如下: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个原因,没有念佛的善巧方便,不知道念佛有什么次第,也不知道念佛有什么转折。(原标题:念佛三年佛在天边)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有很多方法都可以说是供佛,我过去世的习惯是:凡是有人供养我僧服时,我就先拿来转供佛陀;因为我往世的习惯是不收钱财供养的,所以自己也没什么钱财;因此常常会有人送水果来供养我,我就先拿来供养佛陀。往世也常常有人供养我僧服,我就先拿来供佛,供佛以后就直接送到方丈室去供养克勤和上,这是我的习惯;如果方丈不用就会赐回来给我,我就转送给师兄弟们,…&h 三摩地

2018-07-23

佛法当中也有所谓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佛是什么?念佛就是要思念佛的种种功德,思念佛的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思念佛的功德庄严,还有思念佛不断地救拔一切众生的那个慈悲。另外要念法,念法这个法就是我们在佛教当中修学的轨则,要以这个法作为轨则。那么要修学当然就要时时专心的系念能够除掉爱欲尘劳、种种烦恼的这些的苦。那第三呢,是要念僧,僧 三摩地

2018-07-23

真佛是什么?真佛就是法身佛。可是法身无身,无身就不可见,无身所以没办法说法,无身怎么说法呢?所以说真佛不说法,说法的不是真佛。所以像《金刚经》当中佛开示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这里面所讲的佛,当然就是指的真佛--法身佛。如来的真实法身,祂是无说无示,祂不说法,是由庄严报身来为诸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我们这么讲呢?因为修学念佛法门,想要求生诸佛净土。好比说修学这个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照经上讲就必须要在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心不颠倒,这样才能够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那么要能够锻炼到心不颠倒的这样的功夫呢,就必须要训练平常在念佛的时候能够达到一心不乱。那么要能够训练平时念佛一心不乱,能够一心不乱,假设说没有更殊胜的法门,当然就 三摩地

2018-07-23

我常常没有时间概念,是因为我多么希望每次分离的时间能模糊一点,再模糊一点,模糊到连时间自己也弄不清楚什么时候要分开,那该多好!因曾沐于善知识的教导,学习过无相忆佛以及忆佛前的方便善巧,便尝试抛开思维这些伤感和留恋。随着火车的飞驰、时间的流逝,这份想念的情怀就这样静静地落在心底,不难过、不激烈,只有一分牵挂。这种感觉怎么这样让人安心啊,母亲也一定在这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