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然唯恐众生不明真妄和合、非一非异之义理,迷妄为真而错执如来藏所现之七转识见分习气为真,错执阿赖耶识所含之七转识见分习气为真,误以为证得阿赖耶识以后就不必修行了,误以为真的可以一悟就成佛,故进一步开示:「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有)展转(增上的正义而心体)无差别。」世尊于此以金与指环譬喻,明示如来清净藏与世间阿赖耶本同是金(心)体,只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是你们应该建立的第一个知见,你应该去观察你的导师、亲教师还有没有深重的众生习性?如果悟后还在习种性位里面,那就表示说这个人悟后没有进步,但并不是法有错误而使他这样。法有没有错误?引据三乘经典来印证,自己就可以很清楚了。我们要说的是:证悟了也只是发起见地的菩萨,他的般若见地还没有通达,离通达位的初地还远着;解脱果上的证量也还没有到达薄地(二果)、离 | admin 2018-07-21 |
![]() |
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清净的戒行,所以能够教导菩萨戒子,来学习清净戒行!而在学习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损害、不恼乱来饶益有情,例如不贪众生肉,不于众生生起杀念;不贪他人资财,不于他人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这个除了对于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还有一个层次,就是说有的人知道开悟是一个 | admin 2018-07-21 |
![]() |
至于究竟佛地随顺佛性的功德,根据经中记载,十方如来眼见佛性成佛时,能够发起成所作智,因此诸佛的每一个识、每一个心所法,都能自行运作而随缘应物,与十方一切有缘众生感应;这种境界不但是我们所无法了知的,也非十地、等觉、妙觉菩萨之所能知,当然更不是末学所能叙述的了。所以本书所阐述的范围,除了详述十住满心位菩萨眼见佛性的境界之外,还包括一切想要亲眼看见佛性 | admin 2018-07-21 |
![]() |
”是故于娑婆世界精进修积福慧资粮,开悟以后再求上品上生,无疑结合了禅净二者的优点,可以尽早成佛,以利益众生。是以禅和净土犹如两个车轮,不可偏废,故永明延寿禅师于“四料简”中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是故学人当融通禅净,禅净双修。或谓“不求往生 | admin 2018-07-21 |
![]() |
若欲断除三缚结者,首结即是我见;我见若断,“能取与所取真实不坏”的世间见,便可断除,疑见随之即断,对于众生是否真可实证初果,对于诸方大师是否已断我见等事,皆能明确判断而无怀疑;疑见若断,戒禁取见随后次断,令人流转生死的三种系缚便告断除,即成声闻初果人也。若能在证得初果之后,渐次入于大乘究竟了义正法中修集福德者,久后缘熟时亦有悟缘,自可悟入 | admin 2018-07-21 |
![]() |
「开示悟入」,这就是佛陀开启的圣教,令一切有缘众生都能够得度。因此那些恶知识穷极无聊地胡乱地将现在的心,心所法,这样搭配情境,去解释般若经典,当然是错误了。大善知识会很难寻找吗?以前当然很难说,但是现在有了萧导师平实菩萨大菩萨,这一切般若经典的根本实义,就可以迎刃而解:当下的真心处,因为不会六尘,不会有妄心的见闻觉知,所以祂无言无说,而现下的妄心处 | admin 2018-07-21 |
![]() |
那就先要明白“明心”是什么?明心就是:对于宇宙万有的本源——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本体的根源,能够真实了解,证实祂,明白祂,那就是明心。明心时,如果定力和智慧够的话,也会同时见性。所谓见性则是亲眼看见这个生命体的根源——我们的真心的体性,但是不在别相上而在总相上见,这叫做见性。我们说,禅悟明心,明的是真心。真心是无分别心, | admin 2018-07-21 |
![]() |
”佛那么慈悲度众生,还要以暴雷声音吓你吗?没有这个道理。《西藏度亡经》和一切种智不相应,诸位以一切种智加以检查就知道了。言归正传:现在来谈一切种智,请看方才发给各位的影本。一切种智是什么?了知如来藏的一切种子功能差别,就是一切种智。如何进入初地?为什么同样是开悟明心(暂不论见性),有人入初地,有人是七住?是不是世尊说错了?明心的七住菩萨如何才 | admin 2018-07-21 |
![]() |
于破参后,圆满七住转入八住,由于不断精进修行的结果,得以转入十住位,于十住位依照善知识所教导而熏习眼见佛性的正知见,锻炼看话头的功夫,以及培植救护众生广大的福德,于定、慧、福德圆满时,一念相应慧,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成就了“如幻观”而圆满十住位,转入了十行位。十行就是十种长养我们成为地上菩萨应有圣性的阶位,也是让我们具 | admin 2018-07-21 |
![]() |
】3这就是说,众生的烦恼,不论是二乘见道、修道所断的一念无明烦恼,大乘见道所断的无始无明烦恼,都是牢不可拔的;必须先有修定过程而生起定力以后,刚强难调的心性已被定力降伏了,再以智慧实证而能运转时,才能如实断除烦恼结使。犹如声闻法中五停心观实修之目的在于发起未到地定,藉定力摇动或伏住烦恼结使;然后继之以声闻菩提的见道断我见时,声闻见道之后的智慧自然即 | admin 2018-07-21 |
![]() |
这样说法,如果没有佛法正知见以及没有证悟的人,真的很容易被这样的知识所误导,说那是正确的,因此跟随这些知识修学佛法;可是对证悟的人来说,那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误导众生很严重。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如果顿悟与渐悟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说法?后学告诉你:从来只有顿悟与渐修,没有所谓的“顿悟与渐悟”。或许有人会继续提出质疑:“你有 | admin 2018-07-21 |
![]() |
有时候怕众生对自己所亲近的佛有所误会、生轻蔑心,因此会点一下,但也只是点到为止。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十方诸佛也赞叹我释迦牟尼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为寡信众生说这个不可思议的念佛法。”只是点到为止。因此,其实娑婆世界也有念佛法门,十方诸佛也赞叹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教众生要往生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也教导佛子应当如何念释迦牟尼佛 | admin 2018-07-21 |
![]() |
”是故于娑婆世界精进修积福慧资粮,开悟以后再求上品上生,无疑结合了禅净二者的优点,可以尽早成佛,以利益众生。是以禅和净土犹如两个车轮,不可偏废,故永明延寿禅师于“四料简”中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是故学人当融通禅净,禅净双修。或谓“不求往生 | admin 2018-07-21 |
![]() |
阿罗汉的三界烦恼断尽,舍报的时候可以出离三界,但是在他还没有舍报之前,他也都是随缘随分的去度化众生。所以他在入无余涅槃以前,虽然没有烦恼了,但是仍然和我们一样,要受风寒,受热苦、饥饿、痛痒,以及色、受、想、行、识的种种行苦,可是对他而言,这已经不是大苦了,所以名为“微苦所依”。由于他还有这种微苦所依,所以就叫作“有余依涅槃”。当 | admin 2018-07-21 |
![]() |
对此,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这就是说,大乘的表现是“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 | admin 2018-07-21 |
![]() |
总合而言,八正道大部分都是有关道德行为的规条,可见声闻法所要对治的是众生自私的自我观念,而贪、瞋、痴等恶心所,都是由于错误的我见我执而引发。佛法说“无我”,虽有各种不同之层次差别,但最简单的无我概念——五蕴十八界皆因缘所生,无有真实之我存在——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所能对治得了,必须有长期的闻熏正知见,确实观行、思维,加上具 | admin 2018-07-21 |
![]() |
这样当然很苦呀!再来说鬼道,鬼道众生永远吃不饱,他比畜生还差;那鬼道的众生因为都吃不饱,所以又叫饿鬼道。当然也有吃得饱的鬼道众生啊!譬如说城隍、土地公,这种有福报的众生,当然不能够称他为饿鬼,但是这样有福报的鬼道众生,他还是极少数;大部分的人堕入了鬼道,都是饿鬼,永远吃不饱,这是鬼道的苦。再来说地狱,地狱道的众生虽然不必找食物,但是他却为他所吃下的 | admin 2018-07-21 |
![]() |
可是,不管是改变命运或者是升天,升天虽然是更大的命运的改变,可是不管如何,他们都没有办法改变一个最大的命运——这就是流转于生死之中的命运!因为一切众生最难逃脱的命运就是流转于生死之中,如果说我们可以在当世之中,可以解脱于生死流转,那么相对于其他改变命运,或者是升天,这种比较简单的目标,当然一定可以达到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在佛教的修 | admin 2018-07-21 |
![]() |
这心、意、识为什么称为能变呢?那是因为“第八识心”祂可以变现出种种法来,不仅可以出生祂自己的功能差别,也可以变现出众生的五蕴、十八界以及六尘万法,所以称为“第一能变识”。第二能变识是指“意根”,也就是末那识,祂能变生识的种种执着,因此而有贪、瞋、痴、慢、疑等染污体性出现;也因此而导致有情众生的第八识共同变现出山河大地世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