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什么是菩萨?在台湾、中国等华人地区的佛教,绝大部分都是以大乘法为主,所以在佛之间,彼此以菩萨来互相称呼可以说是很平常的,但是到底什么是菩萨呢?有的人会说:这很简单啊!菩萨就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翻译成中文就是觉有情。那么什么是菩提呢?又要觉悟什么东西呢?这当然就不是三言两语讲得清楚的。现在我们再来简单的说一下,什么是菩提。严格来说,应该是能够让人成 三摩地

2018-07-22

所有的佛教宗派它都不能够离开佛法的真实义(也就是如来藏)而存在。否则,这个宗派就只剩下了佛法表相的一个外面的壳子而已,因为它失去了佛法核心所证;这样的一个佛法的宗派失去了核心之后,实质上它就会变为外道的法门了。这一点也是我们在选择宗派的时候要很小心的事。世尊所传授的佛法分为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各自有他们要证得的目标跟方法,可是后者 三摩地

2018-07-22

所有的佛教宗派它都不能够离开佛法的真实义(也就是如来藏)而存在。否则,这个宗派就只剩下了佛法表相的一个外面的壳子而已,因为它失去了佛法核心所证;这样的一个佛法的宗派失去了核心之后,实质上它就会变为外道的法门了。这一点也是我们在选择宗派的时候要很小心的事。世尊所传授的佛法分为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各自有他们要证得的目标跟方法,可是后者 三摩地

2018-07-22

通常佛教的僧团,最小能够接受七岁的小孩子出家,那叫作驱乌沙弥;意思是说年纪太小了,没有办法作什么事,只能够为僧团作一些简单的像赶赶乌鸦这样的一个小事。然后到了成年,通常是二十岁之后,可以受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果是女众的话,先要受式叉戒,确定这个女众没有怀孕,不会败坏僧团,才能够受比丘尼戒。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后,出家的声闻戒就满足了,成为具足的出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的修行人可以分为在家和出家两类,总共又可以分为四众,也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比丘和比丘尼是指说,他外表现出声闻出家相的这些男众和女众,也就是离开了家庭,接受了出家的戒律,剃光了头、穿着袈裟而行乞食法的这一些沙门僧人;而现在家相的男众,则叫作优婆塞,现在家相的女众叫作优婆夷。现在家相的佛,现在都被大家叫作居士。我们看很多这个佛法的道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经过了魏晋南北朝之后,弥陀世尊的西方净土就成为中国佛教中最多人发愿往生的地方了;这种情形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如此。受这个善良的习俗影响,甚至在佛当中,彼此打招呼也都用阿弥陀佛来称呼,是用来提醒彼此往生西方的愿心。既然西方净土如此之殊胜,要怎么样才能去呢?在《观无量寿经》说到,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种相貌,每一种相貌都有八万四千种妙好,每一种妙好都放 三摩地

2018-07-22

中国佛教,从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是大乘佛法西方净土法门盛行的地区,代表我们本来就是属于大乘佛法,甚至是属于第一义谛的根器。对于佛而言,有生则必有死,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日后有过世的那一天;就好像十二因缘支的最后生缘老死,有了此世的出生,就注定了此世会有老、死、忧、悲、苦、恼。而在此世由于有无明,无明出生种种的善恶业行,连结着此世的识,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就叫作自归依!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42集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正伟老师(原标题:三宝的真实义是什么?) 三摩地

2018-07-22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42集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正伟老师(原标题:为什么称佛、法、僧为三宝?)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是怎么看待造物主这个问题呢?也就是宇宙的起源是什么呢?我们就得来看看,什么是世界,什么是宇宙。佛教中说到:有情众生流转轮回于三界。所以,所谓的宇宙就是三界,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重欲,以欲而养性命。例如说欲界的众生,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等,所以叫作欲界。欲界里面包括了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譬如在人间之上,有着四大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这个词是因为传法者是佛,所以才会有佛教。可是到了末后世以后,修学者又因为各自的偏好或是观点,因而分宗立派。其实分宗立派对真正的佛法来讲,是不适合的;因为对于菩萨而言,应当是要依照佛的施设,依六度万行乃至是十度万行,全面地来修证佛法或者说修学佛法。毕竟各个宗派它主要的法义其实都只是佛法中的一部分而已。可是刚刚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多半是因为自己的心性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这个一词是因为传法者是佛,我们叫作本师,因而有佛教;后来因为修学者或信仰者,他各自偏好或观点,因而进一步去分宗立派,那当然宗教的这个词,有时候又析分出来宗门跟教门。那其间的关系,可以参考《宗通与说通》。其实,佛教指的是一个教派,它本身没有所谓的厌世或出世的问题。假如你一定要说厌世或出世的问题,当然是修学佛法的人。因为是有情,然后再加上他能够了知 三摩地

2018-07-22

那这应当是随着你的善根福德的差别,而有上面的种种不同的差别状况吧!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32集佛教相信阎罗王吗?>正钧老师(原标题:阎罗王给我们什么启示?)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在经论中看到阎罗王的名相,我们应当思惟的是,佛为什么要——为众生来宣说,阎罗王的种种相貌的差别?是要警示我们一些事项呢,还是要为我们宣说菩萨的种种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32集佛教相信阎罗王吗?>正钧老师(原标题:佛经中的阎罗王是什么样子?)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神通在佛教中是存在的,有时为了摄受众生也是必要的。佛教将神通分为六种,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以及漏尽通,简称为六神通。神足通又称为神境智通,或者称为神如意通、神境通,或者就简称为身通。这个神足通就是,身能飞天入地,能够出入三界,往来无碍,一念就到;又能够变化自在,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等等的随意变现。第二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中所说的一心,当然基本上也会有一般用语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这个意涵。比如经典中常看见佛弟子前来见佛的时候,都是“一心合掌,顶礼佛足”,然后“一心合掌,瞻仰如来”,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暂舍”,都是要一心。因为佛法中强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认为如果心散乱不定,就难以得见诸法的真实相,进而成就道业 三摩地

2018-07-22

律师前面讲过,他不是在法院里面帮人家打官司的律师;而是指弘通佛教戒律的,就是对于佛教戒律的精神,以及大小、轻重、开遮持犯都能够如理正知,而能够为人解说的人。因为佛教戒律不仅只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还有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戒,以及出家、在家都可受持的菩萨戒。能够弘通佛教戒律的律师,就如同前面所说佛教中的法师一样,不以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为 三摩地

2018-07-22

于佛陀开示能够坏灭烦恼的法,依教奉行,得到真正真实解脱的佛,就是佛教中的僧宝。烦恼由心,坏灭烦恼当然也一定是心的事;能坏灭烦恼的人,必定是心已出离世俗尘劳,这跟身形上是否示现出家的表相,是没有必然关系的。依这个精神来判定,只要是心出家的人,当然就可以称为是出家人了。然后,我们回到本题来探讨法师。《杂阿含经》卷一中:【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 三摩地

2018-07-22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地方教诫弟子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经文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 三摩地

2018-07-22

既然菩萨不是佛,阿罗汉更不是佛,那佛陀是不是唯一的呢?佛教认为,四维上下等十方有无量佛世界、佛净土,如同恒河沙数那么多,无穷无尽,称为十方世界、十方净土;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有一佛摄受度化有缘众生,称为佛世界。譬如我们地球所属的太阳系这个小世界所在的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化度的佛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及东方清净琉璃世界,则分别是阿弥陀佛及药师佛度化的佛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