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神通在佛教中是存在的,有时为了摄受众生也是必要的。佛教将神通分为六种,就是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以及漏尽通,简称为六神通。神足通又称为神境智通,或者称为神如意通、神境通,或者就简称为身通。这个神足通就是,身能飞天入地,能够出入三界,往来无碍,一念就到;又能够变化自在,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等等的随意变现。第二 三摩地

2018-07-22

佛教中所说的一心,当然基本上也会有一般用语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这个意涵。比如经典中常看见佛弟子前来见佛的时候,都是“一心合掌,顶礼佛足”,然后“一心合掌,瞻仰如来”,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暂舍”,都是要一心。因为佛法中强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认为如果心散乱不定,就难以得见诸法的真实相,进而成就道业 三摩地

2018-07-22

律师前面讲过,他不是在法院里面帮人家打官司的律师;而是指弘通佛教戒律的,就是对于佛教戒律的精神,以及大小、轻重、开遮持犯都能够如理正知,而能够为人解说的人。因为佛教戒律不仅只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还有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戒,以及出家、在家都可受持的菩萨戒。能够弘通佛教戒律的律师,就如同前面所说佛教中的法师一样,不以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为 三摩地

2018-07-22

于佛陀开示能够坏灭烦恼的法,依教奉行,得到真正真实解脱的佛,就是佛教中的僧宝。烦恼由心,坏灭烦恼当然也一定是心的事;能坏灭烦恼的人,必定是心已出离世俗尘劳,这跟身形上是否示现出家的表相,是没有必然关系的。依这个精神来判定,只要是心出家的人,当然就可以称为是出家人了。然后,我们回到本题来探讨法师。《杂阿含经》卷一中:【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 三摩地

2018-07-22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地方教诫弟子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经文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 三摩地

2018-07-22

既然菩萨不是佛,阿罗汉更不是佛,那佛陀是不是唯一的呢?佛教认为,四维上下等十方有无量佛世界、佛净土,如同恒河沙数那么多,无穷无尽,称为十方世界、十方净土;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有一佛摄受度化有缘众生,称为佛世界。譬如我们地球所属的太阳系这个小世界所在的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化度的佛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及东方清净琉璃世界,则分别是阿弥陀佛及药师佛度化的佛 三摩地

2018-07-22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17集略谈佛教回向的实践?>正伟法师(原标题:如何实践佛教的回向?) 三摩地

2018-07-22

这样骗财骗色都是无智的行为,都是盲从的偶像崇拜,全部统统违背佛教所教导智慧为先导的要领;因为佛陀所教导的,大家是要依智不依识,应当依于智慧为先导而行;而众生大多是因为对于佛法知见的欠缺,所以容易被这些错误的说法误导。我们再说另外一种迷信无智的情形而落入偶像崇拜的过失是什么呢?就是有的人自以为是,是崇古贱今,他以为自己中文很好,他自己读了古人的著作, 三摩地

2018-07-22

关于这个议题,我们很肯定的说,真正的佛教不是崇拜偶像,而是依循真理探求实相。佛教乃是要实证法界实相心,是一个探求真理的宗教;所以,一个真正的佛教修行者,首要目标就是探求真理,亲证实相为先。因为他实证了生命的本源,也就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这个法界实相心以后,进而依循于所实证的法界实相心的清净体性,而修正自己的五阴行为,这样广行自利利他的菩萨行;最后成就 三摩地

2018-07-22

也是佛教对于忏悔,其实是积极进取的。也就是说,除了要忏悔之外,并且佛陀告诉我们,还要能够转变自己的心念,而且努力的实践护持正法、利益众生的行为;就如同古时候的世亲菩萨一样,他就是我们行菩萨道当中实践忏悔很好的一个榜样。有时候我们在实践事相上忏悔的方式,也是可以透过拜佛的方式来灭罪。譬如我们再举《梵网经》中的开示,佛是这样说:若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 三摩地

2018-07-22

忏悔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善法,忏悔的功德乃是非常的殊胜,因此,佛教当然相信忏悔。同时,佛教也彻底的实践忏悔这些善法,因为忏悔乃是众生改往修来远离恶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加行方式,经典上也说忏悔乃是七种最上供养之一;七种最上供养就是所谓的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发愿、回向。因此,忏悔这个法乃是修集福德一个很重要的行门,因此,菩萨在广行菩萨道而修集一切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在佛教里面谈的是因缘果报:过去世会形成现在世的业因,并且这些业因会经由现在世所遭遇到的各种境界,加上现在世我们自己的心行决定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不同的果。所以原则上来说,在既定的业因的前提之下,其实我们有很大的机会、很高的机会可以来改变业因的。可是,正因为说我们每一个人生生世世轮转过来,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说,我们因为过去世而带来了多少的习惯,甚至我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又进一步来看,这个时间上面,正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感受到的许多的事情,其实每一天、每一天都在连续一样,在佛教里面看来,我们不是只有这一世而已,其实我们有无量的前世,我们也有无量的未来世;那么从过去世到这一世、到未来世,其实在时间上面是有所相续的,这个才能够谈得到所谓的三世因果。所以,我们在佛教里面看因果,第一个就要先建立这个观念,就是因果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封信里面写的最主要是写说,有一位虔诚念佛的老婆婆,最后她反而是横遭车祸,所以写信来的这个人非常的不理解;他认为这个念佛的老婆婆明明是种了许多的善因,平时也都为人和善,并且都是一直虔诚念佛,为什么到最后反而会遭受到车祸呢?因为这样的关系,因为那样子一个直接的因果的信念,使得他对于佛教所谓的善跟恶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这是在印光大师的所留下来的文集里面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在没有真正找到我们的清净本心之前,我们如果用不执著来解释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话,那么我们应该要把它视为这是一个不了义说,或者是说,这个只是为了要方便让一般的人能够亲近佛教罢了。正如同我们刚才讲的,我们刚才给各位观众所解释的,佛教的解脱境界是多么的殊胜,佛教的菩提的境界又是多么的殊胜,这些都远远不是不执著所能够函盖的。所以,我们再接下来就要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再回头看看老庄道家的话,其实你会发现,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不执著的层次的话,那么佛教跟这些完全没有什么差别;换句话说,佛教没有什么独特性,没有什么殊胜可言的。如果这样子讲起来,如果我们真的一心想学佛的话,岂不是十分可惜了吗?再来,我们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给大家看,首先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对于世间的这些情境,我们能够不执著,因此而 三摩地

2018-07-22

演变到后来,当然我们现在也常常听到,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乃至于说我们能够超脱了诸法分别的境界,不对立,因此而超越了所有苦乐的对立的话,能够做到这样子的话,那也是我们非常向往的一个,好像是佛教里面真正解脱的境界。其实我们应该认真来讲,以上所说的,所有关于不执著于眼前境物,乃至于说因为不执著的关系,而减轻烦恼,能够做到这样,我们都要给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要跟大家说的是,一个真正能够掌握佛教真正核心教理的说法者,当我们在问到寂灭为乐的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必然不能够回避,也不会回避用解脱道的原理跟大家说清楚,什么叫作寂灭为乐。请大家把握这个第一个原则。第二项原则就是说,我们刚才所看到的不受环境的制约,心得自由自在的这些原则,如果说这个是属于划归在大乘佛法里面的话,那我们就要开始用佛菩提道的精神来去检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无常这件事情不只在佛教里面,其他的宗教有没有体会到世间现象的无常呢?照样有!所以,无常并不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无常更不是佛陀所教的真理;因为佛陀……如果我们讲到真理的话,那一定得回归到解脱道跟佛菩提道;而解脱道谈到无常这个部分,谈到的是什么呢?乃是三法印里面的诸行无常。所以,这个部分希望大家分辨清楚,无常并不是佛教唯一的真 三摩地

2018-07-22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04集什么是佛教的真理?>正纬老师(原标题:如何判断佛菩提道呢?)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