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其实无常这件事情不只在佛教里面,其他的宗教有没有体会到世间现象的无常呢?照样有!所以,无常并不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无常更不是佛陀所教的真理;因为佛陀……如果我们讲到真理的话,那一定得回归到解脱道跟佛菩提道;而解脱道谈到无常这个部分,谈到的是什么呢?乃是三法印里面的诸行无常。所以,这个部分希望大家分辨清楚,无常并不是佛教唯一的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此显而易见的错误,还有大乘汉传佛教的僧人归依为师。想到这里,中国历代祖师舍身丧命,保留了成佛之道——出世间清净的传承,让我们可以依凭。但是,却有人去应和以外道传承为宗,以男女欲乐为最高至乐的教,只能说真正理性学佛的人,真是太不容易了!或者是为了自己的欲贪满足找依凭的借口吗?若修行人对什么是清净?什么是不清净?不能了知,那当然他会不断地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另外要念法,念法这个法就是我们在佛教当中修学的轨则,要以这个法作为轨则。那么要修学当然就要时时专心的系念能够除掉爱欲尘劳、种种烦恼的这些的苦。那第三呢,是要念僧,僧当然就是佛世尊如来的。那么这些的僧,他们依着佛所教的法道去修学,得到了无漏,具足了戒、定、慧,能够为世间的众生作为良福田,那当然也是我们修学佛法中所应当要恭敬的。那第四呢,就是念施,念布施有大的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要能够超越五阴魔的这个障难,对于不管是古时候的人,或者现代的佛教学佛人来讲,其实都是一样的作法,都是必须要面对而认真去处理的。五阴之所以会成为魔,都是因为众生的自己的我见不断它所导致的;如果能够将我见能够断除的话,那这个五阴魔就减少了一分,少掉了一大半,只剩下我执还有习气种子的部分要断除。因为还有我执的存在,就表示我们还没有完全超过五阴魔的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此可见,佛教是主张有因有果,而且是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缘果报的。如果是主张无善恶果报、拨无一切因果的人,经中就会说他是: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往诸恶趣。(《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7)常常有人质疑:世间常看到有造恶乃至作奸犯科的人,可是却不见他们受有报应,善恶因果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不是不报,是时候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就是佛陀教导们如何次第修学成佛的方法与方向,学佛的基础当然就是要先信佛。那如何才叫作信佛呢?我们先来看看《阿含经》文中的开示,在这一段中这么说:时,释摩男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信?’佛告释摩男:‘于如来所,深生信心,安住信中,终不为彼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人,不信所坏,是名优婆塞信。’(《别译杂阿含经》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一般的民众听到四大皆空这句话,就会认为说是:所谓的出家人,或者说是佛教的修行人,应该要一切事情都不在意,什么都无所谓,也什么都不需要。所以大众会认为,所谓的四大皆空就是,一切都不在乎了,万念俱灰了。把空这个字等同于没有,什么都没有。那既然四大皆空,也就是四大都没有了,所以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在乎了。那么这个四大究竟是哪四个呢?在印度佛教哲学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依三乘菩提的正理条分缕析之后,我们可以清楚的确定,三乘菩提佛教都是依于万法根本自心如来藏而施设的成佛之道。所以,如果有人是依止于错误的道理,而认为有任何法可以外于本心如来藏真理正道之外而存在的话,我们就依于佛教而把它说为外道。所以,外道这一词只是在提醒说,某些人所说的理、所修的道,并不符合正确的法道;因此诸佛以及已经证悟本心如来藏的诸大菩萨们,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许多的学佛人,看到了佛教的法门如此的广大浩瀚,又有许多的佛门外道法也混杂在其中,因此经常会感到彷徨畏惧,而不知道该如何依止以及简择。其实在佛法中,这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其实总共就只有两大甘露法门,也就是二乘解脱道以及大乘佛菩提道。二乘解脱道能够让修学者证得无余涅槃出离三界生死,从证初果的断除我见,逐步证得二果的薄贪瞋痴、三果的断五下分结,乃至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95集佛教崇拜鬼神吗?》正旭老师开示(原标题:佛教八部:天龙八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一个相似佛法的流行呢?相似佛法的源流,其实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了,相似佛法的发展,是从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刚开始佛法传入中国的时候,因为太深了,所以不容易了解。中国原来的哲学、中国原来的学问,其实就是以老庄,还有以儒家为最主要的主流。在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墨子所传的墨学,其实还是最主要的还是其中的一个主流。但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我们有一天,对于生命的意义——为何要出生?活着是为了什么?以及人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等等——我们有了疑虑,想要解开这些迷团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表示我们跟佛教有缘了。不过一般人对于佛教的印象,往往都会停留在表相。比方说,看到了一些类似寺庙的建筑,包含说在庙的前面可能有挂一些各式各样颜色的旗子,就会以为这个大概是佛教吧!又或者是,看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正好当时的宰相房融在广州值事,房融是佛教居士且受过菩萨戒,知道法师的来历后很重视,将般刺密谛法师请到制止寺。法师剖开了臂膊的肌肉取出之时,白布已经血肉模糊,难以辨识,更不要说翻译了,就在大家处于忧虑之时,奇迹发生了,旁边有一位哑女忽然会说话了,她说用人奶清洗白布上的血肉,字迹就会显现。大家试了之后,果然现出了,真是皆大欢喜。经过周密慎重的筹备,于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原始佛教的四阿含诸经中,也处处说「我」。这样的「我」或说之为涅槃之本际、诸法之实际、如、识缘名色之识、或说为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或说为有分识,乃至四阿含中也直接说之为我。每一个法都是可知可证的,只要跟着佛所说的法来修行,就一样能知能证佛所说的法。 再来说明「无我」,也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外道所误解的「无我」--外道或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说《起信论》是大乘佛教中的一本奇书,这样讲并不为过。《大乘起信论》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当玄奘法师去印度求学的时候,他发现在印度《起信论》的原文已经佚失了,所以玄奘法师特别将《起信论》再由中文翻回去梵文,把这一本论典重新地广传于古天竺。甚至还有一个记录:唐朝的时候,于阗国的沙门实叉难陀来到了中国,重新翻译《大乘起信论》的时候,据说也参考了玄奘法师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要先提醒大家:就是菩萨要做到这样子的话,如果光只是喊一喊口号的话,你很容易也会在许多的世间考验里面会丧失道心、迷失了自己;其中很关键的地方是要在于,对于我们在佛教里面教义上所讲的佛菩提道跟解脱道,要有正确的认知,比方说,解脱这个方面来讲,要对于解脱的原理要有正确的认知;那这样子的话,才不会很容易的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在佛教里面智慧与慈悲是并重的,故说悲智双运。因为慈悲需要智慧来作支撑,才能有方便善巧及让众生得到真正的利益;但是我们在利乐众生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慈悲来面对众生。譬如在《大智度论》卷27中的开示:【复次,是大慈、大悲,一切众生所爱乐;譬如美药,人所乐服。智慧如服苦药,人多不乐;人多乐故,称慈悲为大。复次,智慧者,得道人乃能信受;大慈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所讲的解脱即是依般若智慧修行,从而达到身心的究竟解脱;如同章太炎所说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佛教的理论,使上智者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佛分明是求智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楞严经》云;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一切有情众生之所以沉沦六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今天看到世间的痛苦是难以说完的,我们虽然能够有心于佛法,但我们父母是不是会跟著来修学呢?是不是我应当济度我们的父母也能够得到佛法的安乐?佛陀在忉利天的时候,为了强调度化母亲的种种的重要,所以地藏王菩萨现身于忉利天,然后演说了一部很重要的经典,这个甚至可以被称为是佛教的孝经——孝顺父母的经典;其中这说到了几个故事,一个是婆罗门女的故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我们所熟知的弥勒菩萨,就是妙觉菩萨!妙觉菩萨住在兜率天当中,观察世间的时节因缘;如果世间所度化的,他们得法的因缘或者是世间佛教弘传的因缘成熟了,妙觉菩萨就会降神母胎,在人间受生,然后八相成道,究竟无上正等菩提,成为大慈大悲、大雄大力、无上正等正觉、十号具足的人天导师,也就是佛、世尊!以上就是成佛所需要的52个阶位的次第步骤。-----《三乘菩提之学佛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