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由此可以证明:佛次第为佛弟子们说法,所以才会施设三转法轮来隐说及明说空性心等内涵,让佛弟子们依据自己的种性、自己的根器、自己的因缘等等修行,最后得以成就三乘菩提,乃至得以成就唯一的佛菩提。同样的道理,佛在《心经》中为菩萨们开示色法之虚妄我与空性心之真实我两者体性是不一样的,可是色法本来就是空性心的局部体性,不能离开空性心而有色法存在。所以佛才会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因为亲证一切有情真心,以及现前观察真心本来寂静,不需要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就已经在无余涅槃中,因此不急着入无余涅槃,故意保留一分思惑继续取得未来的五蕴身来修行;如是经过三大无量数劫后成就佛道,利乐有情,无有穷尽。从这里可以看出,菩萨亲证真心以后——也就是亲证如来藏以后,现前观察如来藏实际理地是没有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境界,祂离见闻觉知,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证此无余涅槃本际,当下就是涅槃,不必像二乘人想要灰飞烟灭;可是菩萨为了成就佛道,故意留惑润生取得未来五蕴身继续修行。诸如等等,二乘人无法想象菩萨的智慧证境到底有多深,因为这不是他们所能了知的智慧境界,只好口挂壁上乖乖地听菩萨开示了。从上面分析可知,有情的第六识能观察蕴处界虚妄,能够亲证一切有情真心之所在,使得三乘行者变成很有智慧。然而意识却是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菩萨依所亲证的真心,及转依真心无智亦无得的体性来修行,心里不会有种种罣碍。因为没有罣碍的缘故,心里不会有种种恐怖事情出现,所以能够远离种种颠倒与梦想的境界,最后可以证得菩萨最究竟的涅槃,那就是佛地的无住处涅槃。《心经》已经告诉大众,证此无智亦无得真心,以此为基础来修行,到最后可以证得: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结语简要来说,佛法修行人证悟的心是指第八识,不是意识心。也因此故,凡是不信受佛法经教所说第八识法义,而信受唯有意识存在的人,就永远无法实证第八识,都无法实证三乘菩提。佛经摘抄大慧,如来藏世间不生不死,不来不去,常恒清凉不变。复次大慧!依如来藏,故有世间涅槃苦乐之因,而诸凡夫不觉不知,而堕于空,虚妄颠倒。--------《入楞伽经》卷第八 (原标题:八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相反地,我们要向所有城里面的人展现的神通,其实就是我们修行解脱的神通;而这个修行解脱之所以叫作神通,就是因为所有一切世间的人都难以想象什么叫作真实的解脱,更难以触及哪一种叫作真实的解脱。所以今天比丘向城里面的人展现的,将是所谓的解脱的神通,这个才是僧团的比丘应该展现的神通。所以,从这个小故事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在佛陀住世的时候,僧团的比丘是不可以随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是菩萨经历五十二阶位才能成佛的法道,始从十信位对佛开示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因而十信位转入十住位,开始在外门修菩萨六度万行;经历七住明心,开始在内门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以及十住眼见佛性—眼见自己的身心与山河大地虚妄的如幻观,因此十住位,依序转入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修行;于十地后转入等觉位,于等觉位百劫修集福德,为了成就菩萨的三十二大人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心经》是佛法之中般若诸经的精华,所有言说语句皆以围绕法界实相心第八识而说,依般若智慧讲佛菩提道的次第修行,依据实相心而说解脱道的涅磐境界和佛菩提道的般若智慧境界。同时也是在说禅宗学人由证悟如来藏心、眼见佛性直至过牢关而证得有余涅磐的种种境界。《心经》所论述的解脱道并非是以二乘菩提由现观十八界和五蕴的虚妄而断我见我执,取证声闻缘觉的解脱果,证得无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未来世学佛的种子一定会遇缘再起,因此会在人间继续修行菩萨道而度化众生,直至证得佛菩提果,所以是无挂碍故。菩萨因证得实相、如实了知如来藏真心永远都不住于生死之中,即不会堕于外道的断见与常见法中(注15),当然会是远离颠倒梦想,不执著于知觉性是否会断灭和消失,临终之时十分坦然,对于未来所要经历的境界都已明白,舍报时将依照自己亲身所证和所发愿力,可以往生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正因为有这四分,具足了这四分,所以常常有佛门中的修行人,将意识觉知心的行相,也就是将意识心的见分的心行相分,认作虚妄法;然后再将觉知心能返缘自己,将觉知心能返观的证自证分——能返观自己而一念不生如如不动之心——建立为常住不坏的真心:名之为真如、如来藏、法身……等名。但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证悟真心如来藏,只是误认意识心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先从刚刚讲的这个吃饭:你在吃饭的当中都不分别,是不是可能?第一个,你为什么会拿筷子去夹菜?为什么会把饭堆到嘴里面去?你怎么知道它是筷子?你怎么知道你已经拣到了那个菜,然后可以把它拿回来,放在嘴巴里面?因为你一定是已经知道那是筷子;如果你不知道那是筷子,你怎么会去拿筷子呢?你怎么会知道这是饭,然后你把它扒进嘴里面去呢?所以,如果说你要把觉知心,能够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就是说,大乘见道的实证者,在见道前应该先作加行位的修行,先在心中建立真如心真实有的正见而修四种加行,方有可能随后证得真如;故说大乘涅槃在实证前必须先作特定内涵之加行,否则纵使已从善知识处探听而已知密意,仍然无法运转大乘涅槃之功德,等同未证。此谓若无法运转所知内涵,虽知实相般若之密意,仍非实证,即非已证转者,即同未得大乘见道的凡夫一样,本质无别。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当瞋心的神经回路一旦被它启动,往往是很难压得住的,若无法透过正确的修行、观照,瞋行的制约只有再度的被增强。而瞋习之制约过程的逐步增强,是有其程度深浅之转折,一般众生由于无明所覆,很难深入观察得到。当某些人、事、物与己意相违,怨心已起,这正是瞋心抬头的开始。若不思对治,任其发展,意识将与其狼狈为奸,筹谋思量、设计报复,恼乱之心便相继而生,瞋的制约行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1、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吾人之意识依于正知正见,能于六尘境中反观自己的过失,然意根在一切种智中说为如刀不自割,说祂于六尘境中不能反观自己的存在,即无法反观自己的心行,当然无法修除自己的邪执与烦恼,故意根在修行过程中,必须事事倚赖意识心之思惟与观行;若如法宣师所说意根不能了别意识之心行,意识又将如何说服意根断我见、修除我执?若法宣师倡言意根能自我修除俱生我见与俱生我执,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个的说明,要先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谈起,有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亲证,才能了解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最后才能了解佛地的无住处涅槃,然后才能了解:这四种涅槃都是显现出来的,是本来就有的,而不是靠修行才得到的;佛法的修行,只是恢复祂本来的状态,也就是除掉众生的轮回性,而留下了涅槃的境界。可是一般人都不知道,以为涅槃就是要去好好修行,然后把自己断灭,死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由于睡眠心所能令心识昏昧,会障碍修行者修观,因此,诸佛菩萨在经论中常常是多加诃责的。以上所说睡眠会使行者心识暗昧障碍修观,因此说睡眠是不善心所;但是相反的,由于欲界有情的异熟果报所出生的色身,在睡眠以后大脑皮层会呈现微弱且自动趋向休息的状态,色身因此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与修补,所以适度合宜的睡眠是善法。世尊也常教导们:初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譬如通教菩萨,依照前面所说次第修学解脱之法,虽然可以出离三界,但是却发起受生愿,愿意再受来世的生死;来世虽然仍须受三界有为法的果报,但是他们所修行的法,仍然是属于无为法。因为不是为了自己要受三界的欲乐而受生,而是为了大慈悲,要救护众生出离常见、断见的缘故,而继续再受生死,这也都是属于无为法。根据《百法明门论》,将无为法分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由菩萨具足三地之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已,复具足前述四种修行无间之大方便,具足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智已,复转舍之;亦由世尊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之功德加持,如实觉知诸法相已,成就八地如幻三昧;依此三昧力而得自在神通意生身。已如实觉知诸法相者,方能证得如幻三昧;已得如幻三昧者,即能证得此意生身。证此意生身者,于相于土皆得自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的修行,由于进断烦恼障,已经能够使身口意之恶业自然不再现行,也能使七转识之现行能够清净;不像有学圣人必须经由意识心之简择,而后才能灭除轮回之身口意因,所以名为非择灭无为。这样的非择灭无为,实际上是依自心如来藏而施设,因为其体即是自心如来藏,不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建立非择灭无为法;然而这个第八识之清净自性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