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自生愉悦随之生起,等待著“见性境界”的出现。偶尔会想到今日已第三日,但情况与上山前一样,还是什么也看不见,没什么进步,生起一念焦虑;但又能怎样呢?不理它、丢掉它吧,继续看下去吧,反正还有师父可以引导。白天一整天的怪事连续不断,每次到山边坐著看树叶的时候,各种动物几乎是轮流到面前表演,例如早上一坐下,眼前树上就降下毛毛虫,牵著丝就在我的面前下降,然 | admin 2024-07-01 |
|
| 《成唯识论》 《八识规矩颂》唐玄奘大师颂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 admin 2020-07-06 |
|
| 在山河大地上都能看到自己的佛性,太棒了!所以那些同修们刚见性时,他们吃饭的时候,我一看就知道他根本就是在“吃佛性”,不是说佛性可以吃,是说他住在佛性境界里面吃饭。你们以前无论如何都不曾想到会有这一天吧!以前学佛时总是好痛苦:三藏十二部经浩如烟海,如何下手?整个佛法体系看起来就是那么样散散乱乱的一大堆。进入大富长者的宝库里面一看,一大堆的金 | admin 2020-06-20 |
|
| 但是,接着你还要继续勤行菩萨道,那就是受持《妙法莲华经》;所以受持《妙法莲华经》时,不是只有受持《心经》空性境界而已,你得要依于如来的教诲全部付诸于实行。归结到《妙法莲华经》的受持,却得要从亲证《心经》、转依《心经》而开始,但是《心经》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就是:去吧!去吧!快去吧!赶快去吧!去到究竟解脱的彼岸,觉悟而圆满。你得要这样懂了,才可以说你真 | admin 2020-06-20 |
|
| [2]玄奘大师《八识规矩颂》之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4]第六识意识意根触法尘而生意识。由了别性的意识所拥有的世间智慧及出世间智慧——本来就是六识心王所拥有的法性,特 | admin 2020-06-08 |
|
| [2]当年,为了使了义正法广传而为多数信众理解和接受,圣玄奘菩萨造作一首颂,叫作《八识规矩颂》,以极简洁的方式浓缩佛法唯识的内涵: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第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 | admin 2020-06-08 |
|
|
|
[2]玄奘大师《八识规矩颂》之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4]第六识意识意根触法尘而生意识。由了别性的意识所拥有的世间智慧及出世间智慧——本来就是六识心王所拥有的法性,特 | admin 2020-02-18 |
|
|
[2]当年,为了使了义正法广传而为多数信众理解和接受,圣玄奘菩萨造作一首颂,叫作《八识规矩颂》,以极简洁的方式浓缩佛法唯识的内涵: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第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 | admin 2020-02-18 |
|
|
例如:眼见山之色尘,山本身属性境,因性境不随心,山之本境不被意识心所缘而有所改变其相状,称为性境,其余声香味触四尘色境,亦复如是,皆实种所生,性境所摄。眼识只缘山之青、绿等显色,而意识缘山之山势高、低、远、近……等形色,及意识所变生山之壮观、气势等无表色,属带质境法尘。带质境者谓依于性境上所起之法尘境,称为带质境。如高峻的山、这座山看起 | admin 2020-02-18 |
|
|
至于地上菩萨眼见佛性者,除有十住菩萨之现观以外,其佛性境界能与众生心相应,当菩萨所面对之众生专注一心时;是故地上菩萨能感知众生往世与己是否有缘,是善缘或恶缘,大多能知;具有如是直接感应之功德者,方能谓已入地菩萨。至于诸佛眼见佛性者,具有成所作智,八识心王一一心、一一心所法,皆能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而能独立运作,亦皆与善十一等心所法相应,一切等觉 | admin 2019-09-02 |
|
|
《八识规矩颂》颂文唐三藏法师玄奘作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第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 | admin 2019-06-19 |
|
|
二地满心菩萨所悟的佛性境界,能改变自己的内相分;是因为他证得犹如光影的现观,是观察自己的意根和识阴六识都是自己的如来藏变化而出生的;当自己的七转识本质开始变化时,自己的如来藏所变生出来的内相分就会跟著改变;当二地菩萨修到满心位时证得这种现观,就知道要如何改变他自己的种子,所以内相分就跟著改变了,这种现观称为犹如光影。乃至三地住地心菩萨能改变别 | admin 2019-05-01 |
|
|
《八识规矩颂》颂文唐三藏法师玄奘作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第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 | admin 2019-04-01 |
|
|
之后在后夜分时,佛陀目睹东方明星而眼见佛性;同样的,这个眼见佛性的境界,也不是十住菩萨所看到的佛性境界;当这个眼见佛性成就的时候,也同时成就了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对应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个识,换句话说,佛地的这五个识,在成所作智的境界之下,这五个识可以独立去运作、独立去成就度众的功德,这叫作成所作智。成所作智的这个境界非常非常广大胜妙!并且在 | 三摩地 2019-03-06 |
|
|
[2]玄奘大师《八识规矩颂》之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4]第六识意识意根触法尘而生意识。由了别性的意识所拥有的世间智慧及出世间智慧——本来就是六识心王所拥有的法性,特 | admin 2018-12-27 |
|
|
[2]当年,为了使了义正法广传而为多数信众理解和接受,圣玄奘菩萨造作一首颂,叫作《八识规矩颂》,以极简洁的方式浓缩佛法唯识的内涵: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第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 | admin 2018-12-27 |
|
|
在如是亲证之前,纵使亲近善知识而听闻正理,自己也如理作意思惟而无错误,仍然不是实证唯识性的菩萨;因为这时仍然不知道真识如来藏的所在,仍无能力现观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如何出生五阴身心及万法,依旧落在现识与分别事识等七转识中,所以虽在知解层面已经知道了,但所住的境界毕竟仍在意识或识阴六识的境界中;而这六识的境界全都是有所得的——不离六尘境界的领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此可知,前五识仅是对于现前境界作简单分别而已,本身不牵涉到善性与恶性;但是前五识以意识为俱有依,意识本身有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导致前五识也有了三性的差别,这也是唯识学所说「性境现量通三性」的道理。又前五识在睡着无梦等位会断灭,所以前五识是可灭之法,不是常住法。接下来谈意识,意识分别法尘,不仅能作前五尘粗相的分别,也能作前五尘所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唯有提升观照的层次而出生更深妙的智慧,来转变七转识之知觉性,去体验本觉心之超觉性境界,七识心才能从人性之桎梏、事相上之黏着中超脱出来,因此而出生更深妙的般若智慧,逐渐转变染污七识成为清净七识。4、以转依阿赖耶识之真如性回熏七转识——由于转依之七转识经常地和阿赖耶识自心之真实性、如如不动性、涅盘性、清净性、性等相应,所以阿赖耶识之真实性、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禅宗证悟者于佛菩提果﹙别教﹚之证量略述如下:破参明心而不退回常见意识心者,成别教七住菩萨,入位不退中;眼见佛性者,入十住中,常住不退,不论其眼见佛性境界是否因定力丧失而退失,见性之见地常在故;只须数周时间补修定力即可复见故。随于定力、慧力、性障、福德之差别,有于见性已即证世界如幻观而入十住者;有于见性已,同时证得自心七识如阳焰观,而入十行位者;有于 | admin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