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为人而能当国王、大臣、长者等,并且地位尊贵而有权势的人,都是从礼敬佛法三宝中来的。为人而且是大富豪,其财富是无限量,这是从布施中来的。那些长寿而没有疾病,身体强壮的人,是因为持戒律之故。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吐气芬芳,人见人爱,令人观看不厌的人,是修忍辱的结果。喜欢精进修行,不懈怠,乐于培植福德的人,是从精进中来的。个性安详不急躁,言 三摩地

2018-07-23

盘特的哥哥也在团中出家,有一次哥哥就骂盘特,你再这样子愚昧,连戒的内容都背不起来,不如还俗回家去吧!盘特听到以后非常的难过,就靠在只园精舍的门口哭泣。刚好佛经过了就问:你为什么要哭啊?盘特说:哥哥讲我再不进步的话就要我还俗,佛就安慰他说:你跟着我出家,是依靠我——佛而得到成就,不是依靠哥哥。所以呢,佛就带他到一个安静的房间,拿了一支扫把 三摩地

2018-07-23

为了超度他的皇后,他延请高写了《梁皇宝忏》,字词优美,至今仍然是佛门中最重要的忏本之一。他建了很多的寺庙,又印了很多的经典来弘扬佛法,也度了很多的人——那个时候呢很多人受到鼓励都出家,他就觉得自己的功德很大,非常的自傲。所以见到了菩提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他想跟祖师夸示,想要别人来赞叹他,所以他就问达摩祖师:朕作皇帝以来,建了很多寺庙,印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借着一世又一世的三归依,并从外相上去了解佛法的意涵,终于有一世所修的信心具足了,让这一位菩萨心得决定,发起了成就佛菩提道的心念,然后就进入初住位;所以清净三归依的福,就使得菩萨可以进一步向亲证佛菩提道迈进,而不是退回外道法之中。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 三摩地

2018-07-23

龙树菩萨于论中举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跟随阿罗汉修学的沙弥,就是因为贪著奶酪的味道,每当有施主供养众奶酪时,沙弥只要分得少分就心中喜乐爱著无法舍离,所以命终之后就堕落在这个存放奶酪的瓶中当虫子。因为他每天都想要吃残余奶酪的缘故;由此可知不能太过贪爱味尘,否则可能因为无明深重而堕入旁生道中,就像故事中的沙弥对奶酪味爱著不舍,故而生于残酪瓶中为不净虫。至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云:【所谓六念:念佛法、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因此布施、持戒、生天之法乃学佛当菩萨者应该时常精进修行的。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三辑第98页中说:修菩萨行,当然要念念想到布施,要随时随地布施:起了妄想,就把妄想布施掉;起了贪,就把贪布施掉;起了瞋,就把瞋布施掉。这样子念施,对你不能得利吗?财施上也一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借着一世又一世的三归依,并从外相上去了解佛法的意涵,终于有一世所修的信心具足了,让这一位菩萨心得决定,发起了成就佛菩提道的心念,然后就进入初住位;所以清净三归依的福,就使得菩萨可以进一步向亲证佛菩提道迈进,而不是退回外道法之中。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 三摩地

2018-07-23

为人而能当国王、大臣、长者等,并且地位尊贵而有权势的人,都是从礼敬佛法三宝中来的。为人而且是大富豪,其财富是无限量,这是从布施中来的。那些长寿而没有疾病,身体强壮的人,是因为持戒律之故。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吐气芬芳,人见人爱,令人观看不厌的人,是修忍辱的结果。喜欢精进修行,不懈怠,乐于培植福德的人,是从精进中来的。个性安详不急躁,言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三宝,就是指佛、法、三宝。我们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归命三宝,来供养三宝,一定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利益,并且能够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摄受。假使有人想要求明心见性,但是却不归命三宝,也不供养三宝,而说他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悟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乃是释迦世尊以及诸佛菩萨成佛之钥,假使不信有三宝,不能依止三宝,不至诚恳切的供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佛、法、三宝摄属哪种福田呢?关于这一点,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中做了明确说明,佛说: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者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众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CBETA,T24,no.1488,p.1051,c9-13)。具体解释如下:如来世尊具有二种福田的性质:如来世尊于众生有恩,所以众生供养如来世尊,是在报恩田中种福田;如 三摩地

2018-07-23

只有符合三乘菩提法义的佛法才是真正的法宝,所以弘扬原始佛法涅槃本际的解脱道法义,以及弘扬方广诸经所说如来藏妙法的弘法者,才是佛门的宝,才是真福田;否定涅槃本际、否定一切种智根源的如来藏者,虽然身现出家相,仍然是破法者,都不是福田,连贫穷田都算不上。在不否定法义的前提下,大乘宝有两个层次:第一身、口、意行清净,持戒不犯,不贪钱财名声;第二是已经证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这位在家菩萨发菩提心要修学佛道,他是不畏惧生死的,同时他因为不畏惧生死发大心,能够于这个三大阿祇劫中次第修证,他能够实证如来藏;实证如来藏以后呢,接着他能够次第往前修,而自己能够进入到修道位,最后成佛。这过程里面他以利益众生为主,所以能去摄受众生,能为他们解说这些佛法,让他们能够得清凉法而得安隐,同时也能够修佛菩提道;那么这些被他所度的人,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三世因果从佛菩提道来讲,它是要有三大阿祇劫的修道的。三大阿祇劫的修道,当然里面有所修的因、所呈现的果报;那么所修的因、所呈现的果报,一定是自己努力所修来的这些善因,自己努力所断除的这些烦恼因,所以能呈现这样未来这种可爱的异熟果报,以及这种解脱的果报,以及最后这个成佛的果德。你如果不能深信三世因果,对于这个修证的部分,未来需要经历三大阿祇劫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三宝,即是佛法三宝。又分为三种:一、住持三宝:(一)泥塑木雕,种种庄严之佛像,名为佛宝。(二)黄卷赤轴,三藏十二部经,名为法宝。(三)剃发染衣,住于寺院自修度他之出家人,名为宝。二、出世三宝:(一)报化应身,随类应现,名为佛宝。(二)四谛缘生,六度诠旨,名为法宝。(三)四向五果,十地菩萨,名为宝。有首偈云: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功德难思议 三摩地

2018-07-23

」舍利弗就问:「那孩子,你愿意出家吗?」娄沙迦就说:「像我这样不幸的人,有谁愿意收容我呢?」然后舍利弗就把这个小孩带回团,让他出家。虽然娄沙迦出家了,可是因为业报所感,他的钵里面只要放入一汤匙的粥,旁人就会看到这个钵里面的粥已经满出来了,所以就不会再给他东西了,因此娄沙迦从来没有吃饱过。纵使如此,娄沙迦在舍利弗的教导之下,证得了阿罗汉果。当娄沙迦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佛、法、三宝摄属哪种福田呢?关于这一点,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3〈17供养三宝品〉中做了明确说明,佛说: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者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众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CBETA,T24,no.1488,p.1051,c9-13)。具体解释如下:如来世尊具有二种福田的性质:如来世尊于众生有恩,所以众生供养如来世尊,是在报恩田中种福田;如 三摩地

2018-07-23

很难懂,对不对?人又问他说:如何是不会?他说:牛胎生象子。看来也是放过了,可是实际上他已指示入处了!所以说,凡夫不会,就永远是凡夫;凡夫若证如来藏而知道这个不会诸法的圣人心了,他就是圣人;但这个转凡证圣的人所知的,却是对凡圣都无所知的如来藏。假使所悟的圣人心,是能体会种种圣凡诸法的意识心,那个自认为是圣人的人,其实只是一个凡夫罢了。这意思就是说, 三摩地

2018-07-23

现在是集体时代:摩诃迦叶修头陀行,释尊曾劝他回伽中住;优波离想独处修行,释尊要他住在中;释尊自己是佛在数的。佛法是以集体生活来完成自己,久住的,与中国人所说的隐遁,是根本不同的。适应现代,不但出家的伽,要更合理化,在家学修菩萨行的,也应以健全的组织来从事利他而自利。这就是说,人的菩萨行为,应当以利益人类的事业为务,否则就不合格。在佛法中,利 三摩地

2018-07-23

或者是对衣身分有执着,而不乐于依大乘法五十二阶位的修证内容来归依、学法,这也是声闻种姓的人,因为他是以声闻戒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为主,不是依菩萨戒的精神而改以佛菩提五十二阶位为主,所以是声闻种姓的人。缘觉种姓的人则是不想拥有自己所有的寺院,也不想有人追随他学法,他也没有意愿为众生说法,独自一人隐居而对因缘法有兴趣;但是因为还没有智慧,所以努力修学因 三摩地

2018-07-23

或者是对衣身分有执着,而不乐于依大乘法五十二阶位的修证内容来归依、学法,这也是声闻种姓的人,因为他是以声闻戒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为主,不是依菩萨戒的精神而改以佛菩提五十二阶位为主,所以是声闻种姓的人。缘觉种姓的人则是不想拥有自己所有的寺院,也不想有人追随他学法,他也没有意愿为众生说法,独自一人隐居而对因缘法有兴趣;但是因为还没有智慧,所以努力修学因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