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诸佛则是灭尽三界分段生死无明已,进断藏识中一切烦恼障之习气种子随眠,并断尽所知障之一切无明随眠,故其第八识中种子流注变易已灭,永不变易,名为已断变易生死;如是已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而不住无余涅槃境界中,复已断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依入初地时所发十无尽愿度化有情而永无休止,不入涅槃亦不住生死,名为无住处涅槃;此唯诸佛证得,如是究竟解脱之果并非二乘圣人所 三摩地

2018-07-23

持戒:十重四十八轻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1不敬师友戒2饮酒戒3食肉戒4食五辛戒5不教悔罪戒6不供给请法戒7不往听法戒8心背大乘戒9不看病戒10畜杀众生具戒11国使戒12贩卖戒13谤毁戒14放火焚烧戒15僻教戒16为利倒说戒17恃势乞求戒18无解作师戒19两舌戒20不行放救戒21嗔打报仇戒22骄慢不请法戒23骄慢僻说戒24不习学佛戒25不 三摩地

2018-07-23

在过去无量无边阿祇劫以前,阎浮提有一位大国王叫作设头罗健宁,统领阎浮提八万四千国,六万山川,八十亿聚落等。当时国中出现火星,占星师看到便向国王禀告:如果有火星出现,就会久旱不雨十二年,如今火星已经出现了,会有饥馑之灾,请国王赶快加以因应。这位国王听了非常忧愁,如果真的是如此,人民的生命将不保,于是与群臣共相讨论如何应变。群臣向国王建议,应该统计国中现有人口, 三摩地

2018-07-23

为了让未来世不再更加贫苦,于是相约卖身给有钱人家做奴仆,得来的钱财拿到寺院请作、供养佛塔,并且布施众及救济贫困的百姓。终于感动了国王,施给他们宝衣璎珞,让他们脱离贫穷免除了奴仆之身,并且赞叹他们:真解悟贫穷之苦,能以不坚之身易于坚身,不坚之财易于坚财,不坚之命易于坚命。——《杂宝藏经》卷4另外,《佛本行集经》〈大迦叶因缘品〉中,更记载:释迦牟尼佛大 三摩地

2018-07-23

不离因果,不谈玄妙,依于当时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景况而倡导学人老实念佛,自号常惭愧,度化众生无以计数。印光大师以前有眼疾,因为眼疾的关系,所以大师有时几乎都没办法写字读书!但是,也正因为罹患眼疾的缘故让大师更深刻觉悟了身是苦本,于是不让自己受制于这个无常苦的色身,而将它视为学佛修道的道器工具,专心念佛。大师不论是晚上睡觉或是早上起来、又或是写 三摩地

2018-07-23

诬谤余之辨义为诽谤宝,对余作此人身攻击;故意将余所作法义辨正诬为人身攻击之批评。然而众生无智,不知诸方错悟大师之心行,不能辨别彼诸大师言说背后所隐藏之私心--恐惧名望受损、眷属减少、利养流失。众生大多不知此因,随于师片面之词而人云亦云,是故不能修正得自错悟大师之旧有我见、常见、断见,同彼大师共入外道常见断见之中。然今却有圣严师大声疾呼:大家行善事、 三摩地

2018-07-23

若复私下诽谤及弘传之菩萨,更增大过,是谤大乘胜义菩萨故,是谤世尊遗教之三乘胜法故;(一)云何言外道化是佛教之大隐忧?谓佛教之密教化也。密教虽然身著佛教法衣,住于佛教寺院中,本质却是外道法,完全不具备佛法之法义基础,乃是以种种取自外道之世间法,冠以佛法名相及修证果位之名相,取代佛法所说之种种修证境界,令佛法之本质消失于无形中,令佛法转易成外道法。如 三摩地

2018-07-23

迦叶啊!有五种因缘显现出来,就能令如来的沉没,是哪五种原因呢?譬如身披衣的比丘们,对于实证佛法的大师不能虔诚恭敬,也不尊重大师,又不能弃舍骄慢,不能低下心来至心诚意地供养大师;若比丘们像这样不肯恭敬、尊重大师,不能弃舍憍慢,也不愿低下心来供养大师,然而却还能依于初禅的身乐境界而得远离五欲,安住其心,此时佛教一时还不会消灭。但若是对于大师教授的真实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藉由诵经也能够逐渐让自己具足对于佛法的信心,以及发起菩萨大愿。单单从这个面向来看,如果能藉由读诵经典,发菩提心,生起菩萨性,那就已经有非常广大殊胜的利益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有许多人诵经的关系,使得经本可以继续流传在人间,有利于现在或未来的有缘人,可以有比较多的机会接触经典,进而进入佛法中修学,因此无形中也等于是在接引众生。而且有许多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龙树菩萨生于公元二世纪左右,南印度国婆罗门种族的后裔,自幼接受非常严格的婆罗门侣教育,天资聪颖,博学多闻,对婆罗门教的教义相当熟悉。由于他聪敏过人,很快地就觉得在学问上已无任何东西值得追求。他年轻时亦修学外道神童,由于年少轻狂,曾与同修利用神通法,数度潜入王宫,调戏宫女,除了他神通广大得以全身而退外,其他同伴均没有好下场。经过此一事件,龙树自内观 三摩地

2018-07-23

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因为菩萨成就佛菩提道,始自最初归依三宝,然后历经三大阿祇劫,长久的修学过程,乃至最终成就究竟佛果。可说无一时一刻不悲愍着众生的苦痛,不问自己的苦痛,反而一切措施作为,都是为了救济众生的苦痛。看待众生的苦痛犹如自身的苦痛,不只拔除众生的苦痛,更须令众生得到究竟的利益安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正如古德说: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他毕竟只是个凡夫,还有与世间人相同的烦恼情执未断。如果给他半年一年都没有下落,还继续以鸵鸟心态装作没事发生,或是开始冷落你、孤立你,甚至联合大众一起抵制你,说你造反、背叛师父...,这时候你不但不能起瞋心,反而要以大慈大悲心,使出「大义灭亲」的手段,用法义辨正的方式,搜集师父的著作,公开师父在法义上的过失,让他受到大众生批评与舆论压力,迫使师父 三摩地

2018-07-23

或者有人虽然得以遇到诸佛及菩萨供养、承事及修行,可是没有经过一万个大劫;而且中间遇到佛的形相,或者供养众,或者看见他人发菩提心,自己也跟着发菩提心;可是后来遇到不好的因缘,因而退失佛菩提,转入二乘解脱道。诸如种种,表示他对佛的开示所应具的福德未具足,所以十信位中进进出出,因而无法转入十住位中。在佛经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对佛开示产生信心、发 三摩地

2018-07-23

中国并不富裕,多数人尚没有办法经常性地买门票而进入寺院,去礼佛闻法亲近伽。即便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每番入寺,皆需买上门票方可入内,此中滋味,也未必好受,必将影响其对三宝的好感与信心。同样是寺庙,在佛可以进入任何一座佛寺,不但没有门票,而且还会受到礼遇,介绍佛教,回答问题,赠送佛教书籍经典和光碟,唯恐你不接受。寺院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来自佛的供养。由此使 三摩地

2018-07-23

受三归五戒的前提,就是要信受敬重真实的佛法三宝,要知道说佛法三宝是清净,它是解脱的,它是不贪染世间的。那因为能够依止于真正的中的三宝来归依,同时也来受持五戒,受持五戒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说对这个五戒,了解这个内容以后,觉得说那我来受持,认真的受持五戒,可以得到二十五位善神的守护;这二十五位善神都是属于四天王天的善神,他们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佛法是反过来可以来解释科学的,因为必须要如此,因为他要走过第二大阿祇劫的修行位,他就必须要会一切世间法的科学。所以不只是医学,然后乃至于工巧明的科学,他全部都要会。所以这个是菩萨的有学的地方,这菩萨的学处。也就是说菩萨的内学,听起来好象是要说这些布施、持戒,然后忍辱、然后精进,乃至于禅定,最后到般若,乃至于说十地菩萨的时候,继续延伸,然后把六 三摩地

2018-07-23

三归依的福德是无量的,佛陀在经典上说:布施无量无数珍宝的福德,不如受持三归依的福德,也就是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的福德是无量无边不可计算的。佛开示说:如果有人能够受三归依,应知他所得的福报不可穷尽啊!佛又举例说:迦陵伽国有七宝的宝藏,这宝藏的地点名称叫作宾伽罗,迦陵伽国人民不管大小男女,有人七天之中以车子或象马驼驴来挑担回去,有人七个月之中每天这 三摩地

2018-07-23

白话解释如下,佛陀说:摩纳!是什么因、什么缘,令男子或女人贫穷困乏?如果有男子或女人吝啬小器不肯布施,他(她)不肯惠施饮食、衣被、医药、房舍、床榻、明灯、仆役等等民生必需用品与伽、离欲清净的修行人、穷人、病人、孤苦无依的人、从远地方来的人等等,这样的人造作并累积了这样的恶业,死后便会往生贫瘠的地方,于地狱中再生,若转生到人间时,将贫穷潦倒。摩纳! 三摩地

2018-07-23

为人而能当国王、大臣、长者等,并且地位尊贵而有权势的人,都是从礼敬佛法三宝中来的。为人而且是大富豪,其财富是无限量,这是从布施中来的。那些长寿而没有疾病,身体强壮的人,是因为持戒律之故。长得端正白净,容光焕发,身手柔软,吐气芬芳,人见人爱,令人观看不厌的人,是修忍辱的结果。喜欢精进修行,不懈怠,乐于培植福德的人,是从精进中来的。个性安详不急躁,言 三摩地

2018-07-23

既然我们找到了真正能够亲证如来藏的禅法,找到了佛法真实的入理的大门,就应该要暂时放下一切的教相,一心精进的来参究;然后才有因缘在生缘处处的日常作务中,一念慧相应;就像赵州禅师教他洗钵去的那位人,在赵州禅师一句话下就忽然开悟,亲证自心如来,为自己成就一场殊胜的佛事。以上我们就是从经教还有宗门来说,佛事的真实义是什么。那对一个精进修学佛道的人、勤求证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