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可是一问他们:《心经》到底在说什么?很多人一脸茫然的样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心经》到底在说什么?乃至有出家法师、居士们说:《心经》所说的就是缘起性空,就是性空唯名。将《心经》的真实内涵整个推翻掉,成为心外求法的人。更可笑的是,这些推翻《心经》说法的法师、居士们每天早上都还课诵《心经》,这不是很奇怪、很颠倒吗?可是他们都没有警觉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能够这样,这位具有慧解脱智慧的出家或在家修道人,这时候他可以照样受用五尘的境界。也就是说,他仍然跟平常一样吃饭、喝茶、睡觉作种种的事情,即使他在喧闹的市场上,或者吵杂的环境中,也会如同是在处于清幽宁静的山林中一样;因为他可以用解脱的心去历缘对待任何一个境界,所以没有喧闹吵杂跟清幽宁静的差别。所以这时候,如果他知道能够舍报后,可以立即往生西方极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自古以来,拜佛容易,学佛不容易;万念俱灰而剃头出家容易,想要学到真正的佛法不容易,不容易的原因是不容易听到正确的佛法。学佛最困难的地方是虽然听闻到了,却也不容易信受,不容易信受是因为有邪见;一定跟邪见不同,判断的方法就是多听闻、多熏习,看看有没有落入常见外道或断见外道中,在这种邪见中是无法出离生死的,因为没有出离观。出离观主要在修十二因缘,为什么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午后品茗,法师聊起他出家的因缘,当年还是13岁的少年,一次偶然的因缘来到一座寺院,刚进门,看见一幅佛陀画像,一下被这庄严的法相摄受,青色的肉髻、慈悲的微笑、飘逸的天衣,整个画面弥漫着那种出尘的意境,少年在佛前久久站立,此时有一位师父走上前来,向他介绍,这是伟大的佛陀,并赠送给他几本佛经,他恭敬的双手将佛经端在胸前,也不知为什么这样的动作,只是一切似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说:出家人学道也是也此,心意如果调整适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过程中如果一昧地急躁冒进,身体就会疲倦。如果身体疲倦了,心意就会恼恨,恼恨如果产生了,自然会后悔而不愿继续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业必定会增加了。只有心身清净安乐,道就不会失去了。▲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正当婆罗门女要饮食的时候,有一位已经证得辟支佛的出家修行人,从南方飞过来要往北方去,正巧经过这里。这个时候,婆罗门女看见了这位比丘,心里生起很大的欢喜心,就站起身来双手合掌,以头面顶地礼拜,然后邀请这位比丘进到家里,为他铺上清净的法座,请这位比丘上座;并且取出上好的殊妙花朵,减去本来自己要吃的食物分量,恭敬地奉上布施给比丘。比丘用过饮食之后,就为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依于修学佛法的内涵或进程不同,那又会有在家分戒、出家分戒,然后合摄为什么?三聚净戒。可是,其实戒律应当是一切佛教大小宗派或是道场里面都应该奉行的,没有不持净戒而能证解脱果或者是佛菩提果的。所以,不论菩萨是戒慧直往或是戒定直往,你看看都一定要以什么?奉持戒律为要。假如学人毁犯净戒,尚不能保住来世的人身,更何况说能够证解脱果乃至于佛菩提果。可是问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在《阿含经》里面,所说的本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如果这个尊贵的族姓子,他是个尊贵的种姓,他想要出家来修学佛法,他有一个本心,那个本心就是想要解脱生死,那是他最初的根本,他想要解脱生死,所以说它叫作本心。在《阿含经》中,本心的第一个意思就是这个出家的本心。可是我们知道这个婆四咤婆罗门尼她不是出家,所以显然她的即得本心,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生活中的佛法~人生的探讨我们不妨试着这样推敲,若这世界上都是假的,佛家不是说有轮回吗?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也有某些特异功能或利用摧眠确实知道自己所经历的前生往事?所以说轮回是被证明不可推翻的,那表示在众生轮回的循环里必然是有一个可以将有情生命相接续的东西存在,才会有众生轮回的现象存在了?不是这样吗?那众生无始来轮回的生命如何相续呢?相续不断的生命是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初佛陀教导了五比丘,后来又教导耶舍和其亲友五十五位出家众,便劝令大家要分散各地,尽量地宣扬法义,让众生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乃至吩咐不可两个人以上,走同样的路,这是佛陀的慈悲,也是告诉我们就是要不断地宣扬,因为只有可以解救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今日,诸大众菩萨可以有网络上的机缘,来施作佛事,当然应当遵照佛陀意旨,将如理如法的佛法介绍给大众,并且要适当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谓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听法,听已受持;;【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善男子!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无量劫;;若不能得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地狱人】。若复有人阿鼻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能得如是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涅盘人】。…。善男子!有人勤求优婆塞戒,于无量世如闻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7、此人有善,,乐欲出家。8、若得为师就会精进修持清净律行,学习佛道,不爱世间名利,志求无上菩提。9、如此之人,有智有慧,多劫修行,难可筹量,非心所测,非眼所观。此是贤良,见生受福,若修净戒,不久当得无上正等菩提 (原标题:如何判断自己是哪一道众生投胎转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同观世音菩萨,您不可以不说祂不是圣义僧,祂当然是,不管菩萨是不是化现居士身,非出家相,祂当然是圣义僧,不是有人以为只有理去发须,穿上袈裟,这样才叫做僧吧?如果有这种错误知见,也无可奈何,那只问一句话,如果一个凡夫僧,无法说出大乘佛法的义趣,而一位居士,不知道是不是菩萨化现,但是却能够讲出当世都无法反驳的正知正见,而且依据这佛陀的经典,字句都能够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些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就是代表刹帝利和吠舍利益的沙门(出家者)兴起,并且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各种沙门教派虽然在哲学思想、主张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共同反对婆罗门教奉行的吠陀(婆罗门教的经典)天启、(由婆罗门祭司主持的)祭祀万能和婆罗门种姓至上。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是属于沙门运动中的一支。对于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他自己在廿九岁出家以后,就曾经依照当时外道的苦行办法,瞎炼盲修,每天祗吃一颗米,一粒麻,搞得骨瘦如柴,体力不支,结果并没有达到他所希望的觉悟。最后佛才了解自己的身体,并不是达到解脱之道的方法,身体虽然不是真实的,总有死亡的一天,但修行却用得到身体,身体不健康,既不能思考、推理、也不能打坐,禅定。「少欲知足」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四十二章经里,第三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本师释迦牟尼佛于此示现成佛的时候,便先开演《华严经》,让天界的菩萨们先能够熏习修学,得到利益,因此不能说不开演此「真心」,以菩萨们虽各有所别,但都有熏习如是「真心」的知见,所以如果说佛一开始就是说「真心」,然此界众生若非因缘殊胜,不能得闻,等到佛陀行人间度化的时候,先对优波迦外道一人随缘说法,后对五百商人随缘说法,乃至对于旁生的龙王说法,最后再到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更有人批驳出家为不孝、逃避责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心灵救度的大任,正有赖僧宝来承担。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才是真正大孝,因为出离的是烦恼之家,所做的是绍隆佛种,弘法利生之事。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何等积极!外常批评佛教崇拜偶像,但不知佛教施设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让礼拜者见贤思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先看一篇曾被广泛转载的小文章——最近认识一位美国籍的出家师父,是个很有趣的事情。特别是他叫我举起蕃茄汁跟他说话的经验。我们约在一家茶馆用英文谈论着心经,师父用英文跟我解释因果、轮回这些事情,这都还不稀奇。有趣的事情在后头呢!师父一听完我跟他提到的个人烦恼的時候,他索性要我左手提起他刚买的三罐番茄汁,一边提着,一边跟他说话。可想而知,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世尊成佛之后,终于有一天回到了家乡,祂的姨母波阇波提,求佛能够让她出家,当时还没有比丘尼出家的例子,姨妈求了三次,佛也拒绝了三次,代表这一件事情,是佛陀所不乐意去作的。波阇波提非常的难过,穿着破旧的衣服,在房子外面悲伤的哭泣,被阿难看到了,(因为阿难是佛的堂弟,从小就与波阇波提很亲近)所以阿难就进去为她求情。佛回答阿难说:住!住!你不要再说了。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对于恶口恶语,佛陀教导出家实义菩萨说,要教导在家的,不能恶口恶语。以及对于无义语的意思,就是对于这种戏论——调戏无意义的话,因为菩萨如果说多了,那么等于长养自己的口业上的一些放逸与懈怠。将来如果说,这样的一个在家菩萨众,如果他要去接引其他人,可是口业上很轻率随便,他要去接引人修学佛法的时候,就不能让他人对于他所说的内容生起信心,不能生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