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菩萨由于亲证无余涅槃的实际——《心经》所说的真心,因此就可以获得分证解脱或满证解脱的功德受用,这就是《心经》与解脱道的关系所在。二乘圣人是以诸法灭尽,作为无余涅槃;进入涅槃以后,自我却又灭失了,所以没有自我可以了知无余涅槃的境界,所以他们还没有入无余涅槃之前,以及入了无余涅槃之后,都不能了知无余涅槃中的境界究竟如何?所以,如果是以事相上来 | admin 2020-06-08 |
|
故《成唯识论》云:「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故名虚空无为,此虚空无为方是法处所摄,非谓虚空是法处所摄。《平实书笺》《唯识述记》云:「八无为(按:无为法有立四、立六、立八、立九不同)体皆是真如,由此论中,依于真如立虚空等二假体,即随有漏无漏心中所现空等无为之相,名虚空等。或依障断所得灭处,假立择灭 | admin 2020-06-08 |
|
也就是说,佛教徒如果要吃饭的时候,就应该要考虑到说:这个饮食来之不易啊,它是从檀越之处来供养的,所以要衡量自己对于佛教有没有什么样的贡献,有没有什么功劳跟功德呢?想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任何的德行来受这个供养呢?来获得这样的饮食呢?那也要考虑到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应该要防范我们的内心,而要离开一些过失;而我们的内心跟过失最容易产生的地方,就是因为我们的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初禅是色界天的境界,是色界天人所证得的禅定,而依止禅定的功德或是福德而往生到色界天,成为色界天的初禅、二禅乃至四禅的天人。色禅天人他是中性身,色禅天人也不需要饮食,纯粹以禅悦为食。我们刚刚也说过了,您五盖不断,或是至少不以像外道的方式压制住、伏除住;这个五盖,所谓的贪欲盖、瞋恚盖,所谓的睡眠盖,所谓的掉悔盖,所谓的疑盖。特别是第一个,相应于欲界 | admin 2020-06-08 |
|
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 | admin 2020-06-08 |
|
中品中生,是一日一夜持八关斋戒,或持沙弥戒具足戒尚不犯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生西,坐莲花往生。在宝池的莲花里面住七天,花开以后闻到声闻法,证得初果,半个大劫以后成为阿罗汉,比中品上生就差很多了。中品下生,他虽然不持戒闻法,但是因为在世的时候,孝养父母,行世仁义,临命终的时候遇见善知识为他说明极乐庄严国土和弥陀世尊的四十八种大愿,因此命终往生,无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这样的出家菩萨与出家弟子的师徒,如法的自利与利他,必定能够使三宝在人间兴盛久远不绝,并增长大众对三宝的信根,而让大众对三宝的清净功德,更加的尊重恭敬,而乐于承事供养与亲近熏习佛法。因为出家的菩萨教导出家弟子,这个八种智慧的内容,前面我们解说过以后就知道说,出家本身就有住持三宝这样的一个相貌,因为大众都是对于出家者,好像看到如来一样的恭敬。因为出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诸位将来有一天进入三禅的时候,有明心见性过牢关的功德,你才能舍它。如果没有明心见性以后过牢关的功德,证得三禅,你要舍离三禅的身心之乐很难舍,这就是色界爱的结。乃至到了第四禅舍念清净定,这种境界很多外道以及佛门里面,自古以来有许多人以为就是涅槃,但它不是涅槃。现代的人要修得四禅很难,但是古时候很多。他们误以为四禅就是涅槃,但这个不是涅槃,仍然在色 | admin 2020-06-08 |
|
乃云:如诸菩萨持大悲戒,乃至离垢戒等,如是功德,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弥伽大士。〔四参〕,善财承教,至达里鼻荼国,自在城,参弥伽大士。为说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已。乃云:如诸菩萨普入一切众生种种想海等功德,我今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解脱长者。(梵语达里鼻荼,华言消融。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五参〕,善财承教,渐次,十有二年,至住林城,参解脱长者。为说 | admin 2020-06-08 |
|
菩萨种性的义理与内涵,平实导师在《明心与初地》当中已开示许多,这个乃是十行位性种性菩萨的主修:「发起菩萨性、伏除异生性、具足十长养」,也就是「长养菩萨应该有的圣性」,亦即在完成习种性的修习,远离习种性的凡夫习气与熏习进修上地该有的知见以后,离开了习种性,进入性种性的十行位当中;十行位的性种性菩萨,「性」乃是重点,也就是得要发起「菩萨性」,你的身口意 | admin 2020-06-08 |
|
这是说:蒙山施食之法,经由持诵佛菩萨所说咒语,以及佛弟子自身之修持功德,而感应佛菩萨之加持,而变生无量之鬼道食物,乃是由佛或八地以上菩萨三昧力所变生之食物,非是观想之自身便可真实成就者,与密宗之唯凭观想便得成就之说法迥异,不可相提并论。「事密」虽然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古时印度晚期佛教中的「初期密宗」的事行法门,本来就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一些护法神所 | admin 2020-06-08 |
|
不断尽就不能成为菩萨阿罗汉,更不能进入第八地,何况成佛?明心见性时,一念无明尚未断尽,初地或阿罗汉的功德都未曾具足,如何能说见性就是佛?就不必修行呢?《正法眼藏‐护法集》起烦恼除尽了,就是断尽一念无明--获得尽智。开悟明心时所找到的如来藏--阿赖耶识,因为悟后起修,眼见佛性、过牢关后,修除烦恼,断尽一念无明而没有流转生死的种子,改名为异熟识、庵摩罗识, | admin 2020-06-08 |
|
你能够把这四无碍辩弄清楚了,你对现量、比量、非量、证量等等都已了知,这时候乐说无碍的功德就出现了。因为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当然于一切时地演说一切法时,都可以毫无牵挂,又有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所以乐说无碍的境界就自然出现了。九地满心菩萨成就四无碍辩,所以又称为善慧地,能如实而详细地宣说三乘正法,能将法无我与人无我都具足而圆满的宣说,无人能加以诃责 | admin 2020-06-08 |
|
你能够把这四无碍辩弄清楚了,你对现量、比量、非量、证量等等都已了知,这时候乐说无碍的功德就出现了。因为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当然于一切时地演说一切法时,都可以毫无牵挂,又有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所以乐说无碍的境界就自然出现了。九地满心菩萨成就四无碍辩,所以又称为善慧地,能如实而详细地宣说三乘正法,能将法无我与人无我都具足而圆满的宣说,无人能加以诃责 | admin 2020-06-08 |
|
慧学就是说: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法门,而得到戒学和定学的那些过程和功德受用,这是属于事相上的、世间的慧。如果到了实相念佛的地步,证知到空性,也知道什么是不空。空与不空、空与假、有与无,了然分明。这个智慧已经出现了,就知道空有是不二,这个便是实相,是第一义,这是出世间的慧。念佛可以俱足事上与理上的慧。所以,念佛可以俱足三无漏学 | admin 2020-06-08 |
|
在《莲宗宝监》中有一首偈,具足说明了三宝的功德,偈中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所谓薄伽梵就是指佛,不光是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这都称为佛。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叫作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 | admin 2020-06-08 |
|
在《莲宗宝监》中有一首偈,具足说明了三宝的功德,偈中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所谓薄伽梵就是指佛,不光是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这都称为佛。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叫作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 | admin 2020-06-08 |
|
在《莲宗宝监》中有一首偈,具足说明了三宝的功德,偈中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所谓薄伽梵就是指佛,不光是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这都称为佛。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叫作佛法。所谓初中后善,甚深了义, | admin 2020-06-08 |
|
而因为这位菩萨,已经少分见佛法身,也就是已经明心见性,但是犹未得名为法身;也就是他尚未进入初地,所以尚在三贤位菩萨之内,因此尚未具足初分的五分法身,但是他可以依据智慧解脱功德,配合神通来示现八相成道,当然这并不是一般三贤位菩萨可以示现的。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中,平实导师开示:这个菩萨得要是俱解脱阿罗汉,三明六神通具足而回心入初住位起修,在六住满心 | admin 2020-06-08 |
|
而因为这位菩萨,已经少分见佛法身,也就是已经明心见性,但是犹未得名为法身;也就是他尚未进入初地,所以尚在三贤位菩萨之内,因此尚未具足初分的五分法身,但是他可以依据智慧解脱功德,配合神通来示现八相成道,当然这并不是一般三贤位菩萨可以示现的。在《起信论讲记》第四辑中,平实导师开示:这个菩萨得要是俱解脱阿罗汉,三明六神通具足而回心入初住位起修,在六住满心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