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玄奘大师决心去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学习和取经。这说起来容易,真干起来可以想见其中的困难,当初一起决定取经的有好几位热血僧人,最终经过现实的过滤,只留下玄奘大师一人而已。玄奘大师这次出行同样不是受政府委派,也不是受当时佛教界的嘱托,全凭自己一个人的心愿。他想弄清楚佛陀当年到底说了些什么?他想把真正的佛法在东土开花结果,实现出家时所说的意欲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我们今天是要从短、小的方面去作一个简单的,让观众们有一个比较直接的印象,来作一个区分,所以我们今天还是把儒教列为我们要比较对象之一。我们今天的对象主要是有儒教、有教、有佛教。刚刚有说过,如果我们所说的只是要以短短的几句话,那很简单,《論語·八佾》说: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进入太庙以后的话,他对于每一件事情,他有不晓得的都要去询问他人、去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像印顺邪师那样教导,所有的法都是虚妄的话,那他自己,还有我们所有这些修行人还要修个什么?印顺先生不是自打嘴巴吗?因为有实相心不生也不灭,所以,我们每一世修行所累积的善业会一直滚雪球般在增长,恶的种子会不断减少,这才是佛法正理。佛法,从来都一以贯之,是邪师肢解了佛法,把佛法弄到支离破碎去。如果我们理解了意识心和实相心在根本性质上的不同,那么当年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我们的教育带给我们的印记。从教育的开始就被注入了竞争的思想,在一轮轮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变成了一个个数字。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失去了定义自己的机会。孩童对聪明的理解,和对天才的理解差不多:聪明的人总是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解决任何难题,天才是不用付出太多努力的。天才一旦用功便会有超出常人的飞速进步。如果说,在当今中国教育的道路上,被排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古印度传统婆罗门修行人,是把一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外出寻访、跟随师父学习婆罗门祭仪,修清净行。第二个阶段,就是返家结婚生子,经营世间营生事务及祭祀礼仪,还有行布施等。第三个阶段,年纪中老,就把家业交给儿子家人,自己则是隐遁山林,栖居在树林中修苦行,专心思惟修行。到了最后第四个阶段,则离开山林,披着粗布衣,手持水瓶、钵碗游历四方,超脱世事,接受布施供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幼时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很多事情都已经没有印象。但我至今清晰的记得家里第一次点亮电灯的那一刻,我像疯了似的连喊带叫,那一晚上,我死活不肯让父母熄灯,直到我自己终于熬不住困意沉沉睡去。 周围的村子都通了电,但用电越来越紧张。停电几乎是家常便饭。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始上晚自习,但学校里面也常常停电。我们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放着自制的小油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譬如,佛门中有一附佛外道,名为坦特罗佛教,它乃是古时候印度的性力派将不净的外道法套用上佛法的名相,混入佛门中,说是佛法的一支;然其本质乃是不净的外道法,根本不是佛法。他们常常主张,要不断地保持遍全身的快乐觉受,不要让它消失;然后观察能生此乐的心无形无相,名为证得空性,就可以成为圣人。还自夸这样的境界乃是最究竟的法,其他的法门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也说过不可以执著无因论的缘起性空(如古天竺月称、宗喀巴,今印顺法师及),所以佛在经里说:若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责怪;如有人执空见,说一切法皆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执著这种空见小到像一根毛发析成十六分之一那么细,我也不容许。因为如果落在有见里,用空见还可以对治;如果落在空见里,没有法可以对治,这个人不可救药,所以不允许有人落在空见里。因此,印顺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建议在清明节时为故去的亲人念诵几遍《地藏经》《金刚经》等,助印一些佛门书籍,这样无论他们投生在哪一道,都能收到。因为虽然阴阳两隔,但他的如来藏还是这一个,如来藏的不可知持受性让他可以感知来自另一世界亲人的那份情意。如果亲人不幸沦落在恶道中受苦,这样做对他来说就更加难能可贵,具体请参考《地藏经》中的描述。(原标题:清明节祭奠亲人烧纸钱,是为了在那个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印光大师,(1861~1940),法名圣量,字印光。清末民初,正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陷入空前劫难之时。大师应劫而生,遍参南北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念佛法门。粗衣淡饭,不登大坐,不纳出家徒众,不打经忏佛事,远离名闻利养。不离因果,不谈玄妙,依于当时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景况而倡导学人老实念佛,自号常惭愧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亲菩萨于佛灭度后九百年,出生于北印度的健驮罗国,父亲是婆罗门,姓憍尸迦,是一个国师。世亲菩萨有兄弟各一人,兄长即是后来的无着菩萨,兄弟三人都出家修行。世亲菩萨最初是在小乘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小乘三藏,因为立志改善有部教义,所以就前往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毗婆沙论》的要义,四年以后学成归国,就开始为大众讲解《毗婆沙论》,一天作一首偈,总共作了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是身现佛教僧宝之相,暗中和平转易佛教法义成外道法;今时若不加以揭穿及阻止,未来将再度重演古天竺密教兴而佛教亡之故事;如是身住如来寺院、穿如来衣、食如来食,却是假说如来法、以灭如来法,消灭佛教于众人不知不觉间,将令佛教唯余佛寺、佛像、僧人、及佛法名相,本质则同于印度教享受淫乐之世间宗教,重蹈古天竺晚期密宗佛教僧人公然享受女欲淫乐之覆辙,师徒同堕地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古时候印度,听说也是要回娘家来待产。然后不管怎么样,在这过程中,她到了树下就生产了;毒蛇闻到这生产的这种腥味,就引起一个骚动,骚动以后就出来,那她先生刚好在熟睡中,不小心就被毒蛇咬死;然后接下来她很难过,可是还是继续要,路程继续要走呀!回她娘家,结果要过一个大河的时候,刚出生这个小孩和旁边这个大儿子没有办法兼顾,于是她就抱着小的先走过去,结果后来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然经典里面的文字,比较艰深与简朴,我们在读诵的时候,更特别要心存恭敬与感激之心;因为在古代翻译及印制经典,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大多需要皇帝的支持,并且动员当时国家的力量才能顺利完成。而且这些经典在古代必需要千里迢迢去到印度,再从印度带回来,需要心性非常慈悲勇猛的菩萨,经历九死一生才能够完成的;再加上从古代历经战乱,流传至今,真的是非常的珍贵。因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当时印度的约定俗成正是这样!祗陀太子也只好认了!给孤独长者就把他埋藏在地底下的黄金挖出来,就开始铺了,铺到最后就只剩下门楼那一小块地,他在那边想:我要把哪个部分的宝藏挖出来铺?如果不需要很多,我全部挖出来不就曝光了吗?他正在考虑时,祗陀太子就说:你看!没有金块了吧!他心中这么想,就说:如果金块不够的话,那没关系,这个买卖不必成交,你还是把你的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目录【第一篇】悟前第一章前方便第一节闻法阅经建立知见第二节闻时记忆闻后思惟第三节培植福德广结善缘第四节受持佛戒发菩提心第五节减除世间五欲之贪着第六节忏悔业障深信因果第七节消除慢心第八节发大愿心第二章正修行第一节谨慎选择教禅的善知识第二节正修功夫第三节深解第一义经典第四节参究的方法第一目简介话头第二目简介公案第三目参究的方法第五节禅法知见第一则建立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龙树菩萨生于公元二世纪左右,南印度国婆罗门种族的后裔,自幼接受非常严格的婆罗门僧侣教育,天资聪颖,博学多闻,对婆罗门教的教义相当熟悉。由于他聪敏过人,很快地就觉得在学问上已无任何东西值得追求。他年轻时亦修学外道神童,由于年少轻狂,曾与同修利用神通法,数度潜入王宫,调戏宫女,除了他神通广大得以全身而退外,其他同伴均没有好下场。经过此一事件,龙树自内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听说过去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窃贼时方法十分简单,抓到一个窃贼便在地上画一个圈让他呆在里边,抓够了数字便把他们一个个从圆圈里拉出来排队押走。这真对得上画地为牢这个中国成语了,而我确实相信,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圣教开示:【尔时薄伽梵,妙善成就一切如来最胜住持平等性智种种希有微妙功德,已能善获一切诸佛决定胜法大乘智印,已善圆证一切如来金刚秘密殊胜妙智,已能安住无碍大悲,自然救摄十方有情,已善妙观察智,不观而观、不说而说。】薄伽梵就是佛,因为诸佛如来已一切种智,具足上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无心攀缘一切众生。凡是众生有所念,他就有所应,不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您觉得应该怎样去保护和弘扬这样的文化瑰宝?张公仆老师:这个文化瑰宝的确是当初玄奘法师不畏生死,到印度去把这样的一个瑰宝带回中国,而且发扬光大,所以影响我们中国人非常的深远,跟我们儒家的思想结合起来。就像主持人刚刚您提到的,我们一般人都是会在现实的生活中追求名声啊,追求财富啊,啊,那佛法就是说我们有一个真实的如来藏心,那个心是绝对清净的,我们的五阴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