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三)这么样看来说,这一分的阎罗王就偏向说,因为发心的缘故而往生到那个地方。这就好像说,众生因为善业所感,得生天上,受用种种的胜妙五欲。菩萨也一样是这个样子,菩萨也会作这样示现,他在因缘成熟的时候,为了要利乐众生的缘故,也发愿受生成为天王身等等。但是这个并非是什么业力所致,他是为了要利乐有情,在观察时节因缘成熟的时候,所以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才刚进入初信位,仍然贪着世间五欲之乐的假名菩萨,和经过一劫乃至万劫努力修学,十信位具足、不贪着世间乐,已经能深心发意的初发心菩萨,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非常的大了。例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云何名新发意?」答曰:「新学菩萨有二种:一者、深心着世间乐,软心发意;二者、深心发意,不着世间乐。软心发意者,佛不以为发心;深心发意者,乃名为发心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主张佛法是一味,大乘小乘的差别只在于行者的发心大小不同,所以佛法只有解脱道,大乘行者所修证的也只有解脱道,只是悲心较小乘行者为悲切罢了;乃至于说,为人宣说大乘法其实是后来历史中演变而有的,进一步明白暗示大乘法跟二乘法所修证的内涵是一样的;那么因为这样的说法,会让真正的佛法就在世间消失,我必须要说:这样说法的人他其实是居心叵测,其实是不如实说的 三摩地

2018-07-23

在这样的一个三贤位的修行当中,终于能够达到初地,在地上,过初地以后,地地增上的修学,则是在同修会的增上班当中,由平实导师所亲自传授;也就是説,正觉讲堂所传授的佛陀的教法,从一位初发心的一位初级的学佛人,教导他们什么是佛法,如何实证佛法,使得初信位的菩萨有机会渐次地具足十信位,信位满足之后,进入初住位,修习大乘菩萨所应该修习的六度万行,满足到了第六住 三摩地

2018-07-23

正觉同修会所传授的如来,从初发心认识什么是佛法、如何实证,而渐次具足十信位,进入初住位,修习大乘菩萨的六度万行,而断我见、证初果,进而寻找自身本具的如来藏心,证悟明心之后,开始了悟后起修的成佛之道,证明中国佛教文化是可以实证的,也证明中国佛教文化的伟大不虚。平实导师以着书、讲经、辨义的方式,为人间续佛慧命、为众生树立正见而努力,尤其针对外道邪淫法及 三摩地

2018-07-23

《佛教之危机》页274然而,正觉对慈济证严的批判与辨正,乃站在佛门的立场,出于善意的规劝,切愿浪子回头,重返佛门;因为众生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互为亲眷,彼此有恩,也都曾误犯了无数罪过、造作了无量恶业,乃至五逆十恶、毁谤三宝;今生有幸而得人身,且发心出家,虽因印顺的误导而偏离,但仍有洗心革面的因缘: 如果想要离开这种将佛教世俗化的破坏佛教的恶业,就 三摩地

2018-07-23

例如,世尊在《菩萨善戒经》中说:初发菩提心时,名发心发愿;为利众生生人天故,名有发愿;为众生故修无量心,名行发愿;修集一切菩萨善法,名善发愿;不惜身命护持正法,名大发愿……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大发愿。(《菩萨善戒经》卷7)所以,愿心的部分,我们可以用四宏誓愿来说明,四宏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三摩地

2018-07-23

比方说,我有一个亲戚,最初来学习无相念佛的时候,开始发心了,想要好好地学会无相念佛,于是就开始生病,又是住院、又是开刀,最后连课都没有办法来上。后来教她要向怨亲债主忏悔过去的罪业遮障,要在佛前发愿:生生世世护持正法,用所作的一切功德,回向这一些与她有情的众生。后来病好了以后,再来学无相念佛,就非常的顺利、一帆风顺。刚才所说的,也是次法的一部分。平实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一段佛陀说,假如那一位有病痛的在家众,不能偿还三宝物的话,这一位出家的实义菩萨就要这样来教导他说:你现在已经亏负了三宝之物了,也不能偿还,现在要怎么办呢?应当要来精勤修学-在佛道上精勤修学,如果说能够断我见得须陀洹果,在解脱道上能有真正的功德,乃至说能够精勤的修学,得四果阿罗汉果;或者说能够以至诚心,来发大乘的无上菩提心,要能够发心愿意尽未来际,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种子又会现行,而初发心住时的作意仍然会在,但已经不是初发心住了。乘着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福德,再进一步外门修学六度,六住之时,在善知识的摄受之下参究而一念相应,就进入内门的七住位了;所以假如没有因为不退于发菩提心求一切 三摩地

2018-07-23

佛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8〈4初分转生品〉说: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不退转地,恒住施、戒波罗蜜多,于一切时不堕恶趣。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不退转地,常不舍离十善业道。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安住施、戒波罗蜜多,作转轮王成就七宝,以法教化不以非法,安立有情于十善道,亦以财宝施诸贫乏。在中佛陀的意思是说,开悟明 三摩地

2018-07-23

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种子又会现行,而初发心住时的作意仍然会在,但已经不是初发心住了。乘着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福德,再进一步外门修学六度,六住之时,在善知识的摄受之下参究而一念相应,就进入内门的七住位了;所以假如没有因为不退于发菩提心求一切 三摩地

2018-07-23

李元松先生说:针对禅师们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印顺法师曾给予批评,大意是:禅师们太过于强调修证了,以致无法了解大乘佛教的精神,菩萨道的本意是人乘的菩萨行,以五戒十善的凡夫身来力行菩萨道,相信以此‘上求下化’的发心,未来世必能再转生为人继续修行。一个佛应该有此信心,并在此安心。印顺法师以这样的话劝勉学佛人,当然没有错。但他接着批评说:禅者无法 三摩地

2018-07-23

若缺其一,我纵使帮了忙,也只能使你成为解悟佛性而不能眼见,这一世想要再眼见佛性,机会可就微乎其微了!所以说,在这佛菩提道上面,你如果不够勤行精进,成佛过程就会很慢;释迦牟尼佛发心比弥勒菩萨晚,结果却先成佛了!精进就是有这个好处,所以修学佛菩提也一样要精进勤行。第四个要注意的:要愿意努力救济众生的无量苦恼,才能增长无量菩提种子,早日成佛。苦恼不是指世 三摩地

2018-07-23

接着这一年多以来,大家还是继续再用心的护持,自动自发的努力护持,使我们可以逐步为后来日渐增加的新学员来打算,这着实令人感动:这都是大家对于正法发心护持的一种表征,在这里还是要特地感谢诸位。虽然现在景气这么差,今天还有劳工游行发声,希望能够有工作做、能有一碗饭吃。北部似乎还好啦!据说中部、南部是很严重的,很多工厂都关厂了,要找个职业真的很困难;如果平 三摩地

2018-07-23

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呢,每个人的历程,种种心性的不同,就会决定未来的不同,所以呢,发心晚的人,可能会早成就佛道,这是可能的。因为法界没有说,哪一个人发心早,他就可以早成佛,就一定要大家按照顺序排,没有。那因此呢,好坏是由人的,这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随人精进,自成佛道」啊,没有办法说是怎么样的,但是呢,我们却可以从中知道佛意就是如此,不会因为我们怎么样, 三摩地

2018-07-23

不管是藉善知识的手,或者藉恶知识的手,或是藉由其他的因缘,或是逆增上缘,一定会让你呢,有那个方便,有机缘走上那一条路,只要你没有背弃你的初发心。而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如来就是会将这个道路显示出来,甚至会托梦,乃至现身明说:要他去向这善知识来请法来修学,而不需要自己去作简择。因此当有善知识出现的时候,自己也很明白自己的学识、修证都差之甚远,对于 三摩地

2018-07-23

众生因为无从知道它大乘跟小乘具体修证的差别,所以就只能随着他的语脉前后文的说明,然后就被引导而得到一个结论说:哎呀!原来佛法是一味的啊!大乘、小乘的差别只在于行者的发心大小不同。哎呀,所以佛法就只有解脱道,大乘行者所修证的也只有解脱道,只是悲心比小乘的行者更为悲切罢了。那么这样就会产生浅化佛法的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其实,佛法是不会被浅化的。只是因为人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