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例如,世尊在《菩萨善戒经》中说:“初发菩提心时,名发心发愿;为利众生生人天故,名有发愿;为众生故修无量心,名行发愿;修集一切菩萨善法,名善发愿;不惜身命护持正法,名大发愿……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大发愿。”(《菩萨善戒经》卷7)所以,愿心的部分,我们可以用四宏誓愿来说明,四宏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 | admin 2018-08-07 |
![]() |
这里面我们也要了解一个道理,就是如果弟子没有出现有漏的问题,就先为他们制定各种戒条,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可以防患未然,但是这样的做法,可能引起众生的毁谤;因为众生会认为修行者既然已经抛弃一切世间财物、眷属等,发心来出家修行,而且也没有这些戒相所规范的问题,那为什么还要预先去施设这些戒相呢?因为这样的缘故,便不会对世尊及戒法产生敬重之心,反而不利于众生 | admin 2018-08-05 |
![]() |
说实在我们尊重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可是如果我们问到说:我们发心要修行的初衷的话,您会不会觉得,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始终都没有办法接触到佛法真实的义理,而只有在作善事、布施,甚至于只有在僧团里面帮忙一些个职务的话,那么这样子过了这个修行的一生,您是不是会觉得有一些可惜呢!事实上真正的修行,我们如果谈佛教的修行,就必须要回到佛法的范畴来谈修行。这个修行 | admin 2018-08-05 |
![]() |
护持清静比丘不受恶僧(秃人)伤害是白衣居士应尽的责任在《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第五》种,佛陀指出:“善男子,我涅槃后浊恶之世国土荒乱,互相抄掠人民饥饿,尔时多有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如是之人名为秃人。是秃人辈见有持戒威仪具足清净比丘护持正法,驱逐令出若杀若害。……是故我今听持戒人依诸白衣持刀杖者以为伴侣,若诸国王大臣长者优婆塞 | 三摩地 2018-08-02 |
![]() |
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捨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意识觉知心及其种种变相,外道之五现涅磐)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 | admin 2018-08-01 |
![]() |
2、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钝根小智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炼磨修妙行永断烦恼所知障证得如来常住身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八尔时世尊复依一切住持藏法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满甚深理趣胜藏法门。谓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 | 三摩地 2018-08-01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为欲成熟诸众生15.《佛说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时山树神白仙人言。兔王母子为供养故投身火中。今肉已熟汝可食之。时彼仙人闻树神语。悲不能言。以所诵经书置树叶。又说偈曰。宁当然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常 | admin 2018-08-01 |
|
![]() |
若有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令发心。已发心者令不退转。已不退者当令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计有所得住诸见者。皆悉令发舍离之心。乐小法者令不疑。乐者令生欢喜。"(原标题:三宗罪:一位邪师的忏悔和警醒,印度应该沉痛反思历史!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像有些人的“黄门说”、“汉奸说”,这种激进的否定老法师僧人身份和发心的带有人身攻击的说法,我仍然相信“老法师”最初出家是为了寻求一种解脱之路。在当时那样一个佛教刚开放不久,又经过气功热、法L功的冲击后,人们普遍又对佛教以迷信看待的时期,是“老法师”为佛教的传播和正名做出了显著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不够究竟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实际上是,恶通过前期对信徒闻思修(主要是学修大加行、建立上师是佛、上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完全不违背上师的意志)、然后骗入坛城行灌顶,趁此机会让自愿喝誓言水、发毒誓永不泄密、同时下以恶咒(让自己念恶咒能召淫鬼附体、此时还蒙在鼓里、以为出了坛城就能成就一地菩萨果位)、让吃甘露丸(被下蛊毒,再不敢违抗上师)、并以脏物供佛、令舍弃佛菩萨、让佛菩萨远离坛城、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其中并不冲突,我们当从初发心的动机着眼,不可一概而论,单从表相来判断。《梵网经》中说的乃是「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因为他们若以恶心或者不如法的手段与动机,从佛寺、道场偷出来,在市集中贩卖佛像而营谋私利,菩萨遇到时得要生起慈心、方便救护或者处处教化。若佛弟子推广而发心建造流通佛菩萨形像,让众生得以起欢喜心信受佛法,本身只是收取生活所资的合理利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有情善根渐增,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慢慢俱足,则善能发起无上菩提心,愿意广修六波罗蜜救度一切众生,将蒙佛护念,则过往无量世的冤亲债主也将会与此发心菩萨解冤释结,则这些罪业的灭除不就是缘于当初的一声佛号吗?又业种有定异熟业种与不定异熟业种,前者不知忏悔自己罪恶,不勤修对治,则罪业如影随身,必受果报;后者能真实忏悔,精勤断恶修善,则重业轻报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我们常常看见聪明人和憨厚的人,同样做一种生意,聪明人每次经营都赔钱;而憨厚的人看起来笨笨傻傻的,但却每次都阴错阳差而赚了大钱,这种现象实在太多了!所以福报不是靠小聪明得来的,而是过去世种了多少福田,这一世就可以得到多少福报啊!各位菩萨!说完布施与果报间之关系,相信您一定会认同故事中的主人翁罽那之所行,而且也会由衷地赞叹他的善根和发心。的确!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或有的人是非常悭贪吝啬的小气鬼,此世很有资财,珍宝具足,但他平常却都不布施,他的资财丰厚是因过去世运气好遇到了大善知识良福田,他刚好在那一次布施了;他那一世仅仅布施这么一次,因为福田胜的关系,所以他今生非常的富裕,但因为习性悭贪,所以他这一世还是舍不得布施,而且虽有钱却不会受用,显示不出豪贵的威仪;也有人布施时是发心的,但布施出去马上又后悔或犹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菩萨们在布施的时候,除了有殊胜的发心以及努力去作之外,也一定要欢喜而不悔;这样所作的布施,就能在根本、方便、成已这三个部分皆成为上品,未来的果报就会非常好,这样的修行,福德资粮就能够快速的累积。因为我们要了解,既然已经完成了布施之行,那后悔也没有用,只是让自己的布施福德损减,并且再一次把悭贪种子熏习了一次,对于自己完全没有好处;而我们要作的,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他会这样想?因为他此世病歪歪地,不想要来世还是这个样子,所以才发心布施。又或者是某乙在作了大布施之后,同时又兼而周告四方,但是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名声,而是要在名声的背后,因为让大家知道他是一个大善人以后,会因此而慕名来亲附,他要的是家族的眷属,可以因而更有势力。另外一方面,在布施的时候,这个人不会因为曾经愧对于某一个人,为了想弥补那一分过失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具有正知正见的菩萨在布施的时候,第一种情况就是:他拥有很多财物,可是碰到有人来乞求的时候,当时没有发心要布施。当这个情况出现的时候,菩萨自己会思惟,为什么他现在有许多财物,可是有人来乞求,他却没有发起要布施的心呢?那么这样子一定是在过去世,没有时时地熏习修学布施的缘故,所以使得他布施没有成为一种习惯。他这样子就会来诃责自己,诃责自己这种没有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好像波斯匿王的例子一样,佛陀也怜悯波斯匿王,他能够发心布施,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本身的功德利用,他完全只知道要在生死中受福,却没有想到生死也不可计量、生死长远这件事情。所以当时波斯匿王听完佛陀的开示以后,心里非常惭愧,心里非常恐惧,就跟佛陀忏悔,请求佛陀能够接受他的忏悔,那以后就不要再这么想。所以这个是说,贤圣碰到中品施主的时候,一定会怜悯他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他在供养的时候,他有发心,他说:希望如来您能够摄受我可以成为跟您一样的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我们没有完好的食物,我们只要有丝线,一样可以一天一条线;甚至没有那么多的话,你也可以一个礼拜一条线,这样也是供佛,所以供养三宝的功德是一定可以作的。乃至于有的人说:你说得很好啊!可是可能我都没有办法准备这些东西,那可怎么办呢?也没有关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然,如果父母发心自愿同意或家人同意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布施,这是可以的。若非双亲或家人心甘情愿而克扣他们的钱财去布施,称之为假名布施,非真实布施。真实布施应是自己付出较多之劳力或心力,把多赚的钱用来布施;或由减少享乐所节省的钱提出布施,方是真布施。又譬如父母要去散心,由于一周才得有一天不须上班,要求你陪伴同往,而你却以寺院或萧老师有课为理由婉拒,这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