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以前鸿源集团的沈长声……等人,不是最信受财神法的人吗?结果却是失败到不能想象的地步啊!假使只是为了增长财物而发菩提心,这样的发心并不是很正确的,因为求发财的事不是真正的佛法嘛!可是藏密也告诉你要发菩提心啊!但他们教你发心的法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法,而是与鬼神相应的世俗法啊!因此,发菩提心之后应该是寿命增长、财物增长的,不该失财短命精神失常 三摩地

2018-07-23

〖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是故发心。复有二事:一者观六住人虽有转心,犹胜一切声闻缘觉,二者勤心求索无上果故。复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二者欲令众生解脱、胜外道等所得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众生现在苦恼,二者为遮众生未来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佛开示说:“既然众生不是本有菩提心,有的人是初发心,也有人发心以后退转了。”这已显示众生不是本来就都有成佛之心的,这种菩提心是后来才发起的。然而众生是什么缘故而发起菩提心呢?佛就先说明发心的因缘。发心,这个名词可不要错用了,“发心”讲的是发起大乘成佛度众的菩提心,可是“发心”现在被引申滥用了:“师姊 三摩地

2018-07-23

一二三于此虔诚礼敬诸大众菩萨,愿此文能够确立菩萨行门,令诸菩萨多生累劫誓愿毫不动摇,以此佛道无上誓愿成就!菩萨于十信位,得以入初住,名为发心住菩萨。如果对佛法僧三宝无有强烈的信心,绝对不可能信位,所以进进退退,在十信位的各各位次里面浮沉上下;因此对于菩提心的发起,一直颇为犹豫;也因为无法跨入住位修学,所以对于善知识的话都不太能够信受。我们学佛,当然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 三摩地

2018-07-23

而菩萨之发心原为众生,即令一切有情未种菩提种者种,已种者令芽、令熟、令脱。要之、一举一动无非普令人类及非人类的一切有情,同得究竟安乐之幸福而已。三菩萨的历程菩萨从十信初信心位,到等觉位,有五十五位,历程甚长。程度高下的相去,虽幼稚园生与研究院员,也不足为喻。广如华严等经所明,此不具述。四菩萨的资粮菩萨既以菩提为目的,非加一番勇猛精勤的修行不为效。而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发心要成就这个境界,要证入这个境界,就称之为「发菩提心」。《楞严经》中佛又说:「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三摩地

2018-07-23

若缺其一,我纵使帮了忙,也只能使你成为解悟佛性而不能眼见,这一世想要再眼见佛性,机会可就微乎其微了!所以说,在这佛菩提道上面,你如果不够勤行精进,成佛过程就会很慢;释迦牟尼佛发心比弥勒菩萨晚,结果却先成佛了!精进就是有这个好处,所以修学佛菩提也一样要精进勤行。第四个要注意的:要愿意努力救济众生的无量苦恼,才能增长无量菩提种子,早日成佛。苦恼不是指世 三摩地

2018-07-23

”〗讲记:佛开示说:“既然众生不是本有菩提心,有的人是初发心,也有人发心以后退转了。”这已显示众生不是本来就都有成佛之心的,这种菩提心是后来才发起的。然而众生是什么缘故而发起菩提心呢?佛就先说明发心的因缘。发心,这个名词可不要错用了,“发心”讲的是发起大乘成佛度众的菩提心,可是“发心”现在被引申滥用了:“师姊 三摩地

2018-07-23

以前鸿源集团的沈长声……等人,不是最信受财神法的人吗?结果却是失败到不能想象的地步啊!假使只是为了增长财物而发菩提心,这样的发心并不是很正确的,因为求发财的事不是真正的佛法嘛!可是藏密也告诉你要发菩提心啊!但他们教你发心的法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法,而是与鬼神相应的世俗法啊!因此,发菩提心之后应该是寿命增长、财物增长的,不该失财短命精神失常 三摩地

2018-07-23

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都是同一个真如,它不变异、不生灭、不来去,所以说它是究竟的。世出世间一切圣者之所求所证,无非是这个自性弥陀,所以之为无上道。若有人修观想,修到念念相续,且每一个念中都可供养无量无数十方诸佛,尽管有如此功德、如此功夫,但若不知这样修行仍只是一种方便,则如此供养就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果我们听闻有菩提心可求、有礼究念佛的方法,可以让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都是同一个真如,它不变异、不生灭、不来去,所以说它是究竟的。世出世间一切圣者之所求所证,无非是这个自性弥陀,所以之为无上道。若有人修观想,修到念念相续,且每一个念中都可供养无量无数十方诸佛,尽管有如此功德、如此功夫,但若不知这样修行仍只是一种方便,则如此供养就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果我们听闻有菩提心可求、有礼究念佛的方法,可以让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三摩地

2018-07-23

比方说,我有一个亲戚,最初来学习无相念佛的时候,开始发心了,想要好好地学会无相念佛,于是就开始生病,又是住院、又是开刀,最后连课都没有办法来上。后来教她要向怨亲债主忏悔过去的罪业遮障,要在佛前发愿:生生世世护持正法,用所作的一切功德,回向这一些与她有情的众生。后来病好了以后,再来学无相念佛,就非常的顺利、一帆风顺。刚才所说的,也是次法的一部分。平实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主张佛法是一味,大乘小乘的差别只在于行者的发心大小不同,所以佛法只有解脱道,大乘行者所修证的也只有解脱道,只是悲心较小乘行者为悲切罢了;乃至于说,为人宣说大乘法其实是后来历史中演变而有的,进一步明白暗示大乘法跟二乘法所修证的内涵是一样的;那么因为这样的说法,会让真正的佛法就在世间消失,我必须要说:这样说法的人他其实是居心叵测,其实是不如实说的 三摩地

2018-07-23

我这个小小的意识又如何有能力去判断,众生各自如来藏的业种相互作用、激荡后,所产生的结果是好还是坏呢?我越来越疑惑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我怎能确定什么事对面前这个人一定是好呢?我唯一能确定的事就是自己的发心,确定自己的发心是好还是坏,是为自己谋私利还是为大众而造福,当然,如果觉察力不够,或许也不能发觉藏在华丽美善言辞背后的自私动机。对这个世界我是越活越不 三摩地

2018-07-23

有的菩萨看起来定力和慧力不好,可是因为他很努力累积福德,非常的慈悲调柔!所以佛土摄受的多!那他就提早破参明心!因为摄受佛土才是最重要的!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提到经中一个故事,在久远前的弗沙佛时代,当时有两个等觉菩萨,一位是释迦牟尼,另一位是弥勒!弥勒菩萨比释迦菩萨早了九劫发心成佛,因此弥勒菩萨的修行是在释迦菩萨之上,但弥勒菩萨的们的修行尚未成熟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法,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法,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那时说到明心开悟时,就不会再排斥了。菩萨性是何 三摩地

2018-07-23

发心菩萨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犯波罗夷。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亦失大乘境界之乐。久在生死离善知识。何等为八。初发心菩萨修习大乘佛法,有八种根本性的错误会使以前所修积的所有善根付之一炬,导致堕落到三恶道,远离人天等善道因缘,也会丧失大乘的境界,生死轮回,远离明师。是那八种呢?谓彼菩萨宿业因缘生五浊世。有余善根近善知识。归 三摩地

2018-07-23

是故佛子初发心住,乃至二住、三贤、十地,一切皆失。是故此戒是一切佛、一切菩萨行之根本。若一切佛、一切菩萨不由此十戒法门得证圣果者,无有是处。那就是世尊告诉我们,有十个不能忏悔的戒应受、应持。我们一般人受了戒,如果犯戒了还可以忏悔,忏悔以后戒罪就消失了。但是这十个戒是不能够忏悔的,忏悔了这个戒罪照样在。可是世尊说:这十个戒必须要受、必须要持。第一:叫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