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真正的行菩萨道,是有层次差别的:明心之后还要进修般若的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然后进修般若的一切种智;等你发起了道种智,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全部都实证通达了,这时才是真正的开始修菩萨道;所以说,到通达位—到初地入地心—以前都仍然是见道位,是在相见道位中专修后得无分别智。从初地开始才算是修道位,七住位是般若正观现前&m | admin 2018-12-27 |
![]() |
而初地菩萨之真实义通,乃由七住渐修而来,依七住位般若正观所得根本无分别智,于四威仪中一一证验领纳藏识之中道性,现观其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等中道体性,而起实相中道观,名为中观智,即是般若之后得无分别智。(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狂密与真密》第二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9月初版八刷及《宗通与说通》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 | admin 2018-12-27 |
![]() |
佛门反对迷信,倡导正信,“一切以智慧为先导”,必须亲身实证:小乘声闻十智、缘觉十二因缘智、大乘菩萨道总相智及后得无分别智、道种智,成佛后具足一切种智,般若智慧处处可见,一切宗教无出其右,故称为“不二法门”。净空“法师”几十年所说全都不出意识心境界,丝毫没有触及佛法的“世出世间第一义”,丝毫不涉及如来藏法义,说 | admin 2018-08-16 |
![]() |
能证悟明心,只是大乘般若实相智慧的总相智,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只是知道第八识真心许多表面中的一面,至于从别的方向观察时有什么不同?就不知道了;想要知道不同方向所看见的状况,就得进修别相智,发起后得无分别智,这就是相见道位的修行。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的观察,至于如来藏心体里面有些什么内容,还是不清楚,因为这是无生法忍的部分,不是刚悟的人所能了知的;如同一 | admin 2018-08-07 |
![]() |
乃至证悟般若不退而继续进修之第七住位始住菩萨,转入相见道位中,历经第一大阿僧祇劫中三十分之二十有四的长劫修行,同时观行三界万法悉由此如来藏之妙真如性所生所显,证实《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理;如是进修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终能具足现观非安立谛三品心而至十回向位满心,方始具足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相见道位功德至此,然犹未入地。此时思求入地而欲进阶于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熏习种智,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四者修道位。于修道位中,始自初地,末至等觉,修何等道?谓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说,真悟之后,还要再从蕴处界诸相显现的时候,再去观察如来藏,而进一步得到种种智慧,那有时候称为后得无分别智,道理跟前面所说的是一样的;那后得智能够成为修道方向的依止,其实还是在见道位,一直要等到别相智之后,才称为得道种智进入初地,才是开始修道位。阿弥陀佛!-----正钧老师(原标题:禅法的知见(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大乘法中见道通达位的初地菩萨所断异生性,性质极为宽广,必须先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再经由悟后进修而发起后得无分别智,再进修一切种智而发起了初地道种智的初分,并且已完成解脱道中的三果取证,这时才能说是已经断尽大乘法中异生性相应的烦恼了,从此以后不会再因性障而谤大乘贤圣,也不会因为对于大乘佛菩提的误解而谤大乘法及上位的大乘贤圣。这是大乘法中所知障所摄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发现祂真的如经中所说,真实存在而如如不动,因而发起了般若智慧,这般若智慧叫作根本无分别智,也叫作总相智;然后以此智慧为基础,进修相见道的后得无分别智,也就是别相智;以及进修地上菩萨阶位的道种智,得以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之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然后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然后依着初地以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然而在佛门中,藏传佛教的应成派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菩萨七住位时,只证得初分的世出世间法的智慧,所以仍然是要随着诸佛或者是上地的菩萨继续修学;所以才有悟后起修,然后修学后得无分别智、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的这些过程;而修学的过程中,同样地也要分分去具足亲证这些智慧所需要具备的福德。所以菩萨修学的过程,对于福德与智慧虽然方便说为二,其实是不可分的。所以菩萨所要修学的般若智慧是极其深广的,不要说一般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悟入了本心以后,发起了总相智,获得了根本无分别智;依着根本无分别智,才有办法慢慢的修学,发起后得无分别智;因为后得无分别智的开展,所以慢慢的具足了菩萨的别相智乃至于差别智。那在这个过程里面,逐渐的通达见道位,能够逐渐的通达般若。通达般若以后,才能够慢慢的发起道种智。道种智是属于地上菩萨修学的位阶,道种智是因为入了初地以后,才会进入初地的道种智; | admin 2018-07-22 |
![]() |
因为悟了以后,发起了这样子的根本无分别智;乃至于依止着根本无分别智慢慢的修学,能够发起了后得无分别智;乃至于因为这个样子慢慢的圆满三贤位的修行,圆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修行,完成见道位的通达;进入见道位的通达圆满以后,入到了初地,才有办法真正的修学一切种智,才有办法真正的进入修道位。但是在进入一切种智的修学,也就是说道种智的修学这个修道位之前,其 | admin 2018-07-22 |
![]() |
《心经》以菩萨所证得第八识的总相智之根本无分别智,来说般若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也就是,当你依真见道的根本无分别智深入观行,且越观越深之时,即谓行深般若蜜多,现前观察五蕴的一切法皆由如来藏所生,观到真心与妄心不一不异和合运作,因此如实体会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境界;菩萨不但能像阿罗汉一样现观五蕴的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别相智是以总相智为基础,修相见道的别相智,也是后得无分别智,这个智慧一直到十回向位满心才圆满。道种智是指初地以上的智慧,是初地的菩萨观察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未究竟圆满前名道种智,于究竟圆满称一切种智。但不论总相智、别相智、道种智以及一切种智,却不是二乘人、外道、凡夫所能知。这正如《大乘入楞伽经》开示:【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十回向位菩萨依根本及后得无分别智,作此现前观行,证实人生如梦,一切皆无得无失。复观自身所行菩萨道,亦如梦中广修六度,悉依世界六尘幻相及自心所现七识妄心诸心所法而行菩萨道,皆是梦境所行,无有一法真实可得,故云菩萨道如梦。十回向的如梦观成就了,修证佛菩提道的圣种性与道种性就具足了,自身的执着性也已经消除掉很多,以后凡有所作,都是为了佛法、为了众生,不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时菩萨证空性所得的般若,只是总相智而已,对于阿赖耶识的体性只有粗浅的认识,必须悟后转入相见道位,起修见道位所摄的后得无分别智,即是别相智,对阿赖耶识的体性再作更深的现观了解与亲证,从菩萨触证空性到悟后起修别相智完成,这个过程就是佛第二转法轮宣讲《般若经》的内容,若能亲证《般若经》所说内涵,即成为十回向位满心的菩萨,学佛的第一大阿僧祇劫到此,即将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熏习种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般若别相智;通达此别相智者,即入初地,名通达位。七住真见道位起,由于亲证如来藏的缘故,能于三乘诸经渐起胜解及胜行,非唯臆测及无本而行,故名胜解行位,能作殊胜的体解与观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谓的般若德,乃是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后所发起的智慧功德,这样的智慧功德在佛法中名为根本无分别智,亦名总相智,它包含了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之少分,并不是圆满具足;犹待菩萨以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去圆满后得无分别智,亦名别相智,来圆满、来具足全部的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又因为菩萨圆满后得无分别智以后,因而转入初地修道种智,乃至最后可以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注2]别相智,谓般若智慧的别相,乃深入现观第八识的各种中道性及其与成佛之道的关联,是后得无分别智。[注3]道种智,是诸地菩萨所修证之如来藏一切种子之智慧,是大乘修道位所修之唯识种智妙法,故名道种智。[注4]一切种智,是经由十地修道而将如来藏一切种子具足了知而了,是佛地之智慧。至于三界有为之法,如人乘之五戒及天乘之十善法,以及二乘蕴处界缘起性空之法,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