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而所谓的三乘佛法,是诸佛以三大无量数劫的时间实证了四种涅槃,究竟解决了六道轮回等问题之后,以自身的体证经历来教导有情众生,如何经由闻、思、修、证的过程,也能够离开六道轮回,超出六凡法界,而逐步成就声闻、缘觉、菩萨以及佛陀等四圣法界。譬如,佛陀在《大般涅槃经后分》当中开示善恶业道、善恶业报、三世因果的道理,而说到:深思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 admin

2020-07-23

那么出世间法就有四圣法界的差别,凡夫的意根是不能缘于四圣法界所默容的十方三世一切出世间法,因为尚未熏习、尚未亲证,所以不能了知,但依旧默容了往世很多的法种。在究竟了义的佛教道场中才终于有机会熏习,后来才终于有机会实证;首先证得声闻菩提,从见道位经由思惟、观行,然后证得阿罗汉果,这些出世间法也就开始被他的意根所含容。后来舍报回小向大,发起受生愿而不入 admin

2020-07-03

  那么出世间法就有四圣法界的差别,凡夫的意根是不能缘于四圣法界所默容的十方三世一切出世间法,因为尚未熏习、尚未亲证,所以不能了知,但依旧默容了往世很多的法种。在究竟了义的佛教道场中才终于有机会熏习,后来才终于有机会实证;首先证得声闻菩提,从见道位经由思惟、观行,然后证得阿罗汉果,这些出世间法也就开始被他的意根所含容。后来舍报回小向大,发起受生愿而不入 admin

2020-06-20

  因此说,声闻、缘觉、菩萨、佛都一样住於九众生居的境界中,但是却不属於九众生居所摄,所以在六凡众生之外,别立四圣法界;而四圣有情却都同样安住於九类众生的居处中,藉著同事、利行而以法施、爱语来摄受众生。但是三乘贤圣们在人间证得四禅、四空定的境界,却都可以现观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虚妄,所以异於六凡众生,所住的三界九地境界就不是众生居。由此而知,已断 admin

2020-06-08

  十法界除了以上所说六种凡夫世间以外,还有四圣法界。所谓四圣世间,就是指声闻、缘觉、菩萨和佛法界;由于未入无余涅槃,或不入无余涅槃,常住三界广度众生,名为非世间非非世间,也就是,能出离世间,而却常住不出。而佛地则是已经不生不灭,究竟涅槃,法身佛已证无住处涅槃,已经断尽识种的流注,所以不应该说为世间;但是应身佛、化身佛和报身佛,仍然示现有色蕴及名,或现 admin

2020-06-08

十法界除了以上所说六种凡夫世间以外,还有四圣法界。所谓四圣世间,就是指声闻、缘觉、菩萨和佛法界;由于未入无余涅槃,或不入无余涅槃,常住三界广度众生,名为非世间非非世间,也就是,能出离世间,而却常住不出。而佛地则是已经不生不灭,究竟涅槃,法身佛已证无住处涅槃,已经断尽识种的流注,所以不应该说为世间;但是应身佛、化身佛和报身佛,仍然示现有色蕴及名,或现 admin

2020-02-20

而所谓的三乘佛法,是诸佛以三大无量数劫的时间实证了四种涅槃,究竟解决了六道轮回等问题之后,以自身的体证经历来教导有情众生,如何经由闻、思、修、证的过程,也能够离开六道轮回,超出六凡法界,而逐步成就声闻、缘觉、菩萨以及佛陀等四圣法界。譬如,佛陀在《大般涅槃经后分》当中开示善恶业道、善恶业报、三世因果的道理,而说到:深思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 admin

2020-02-20

四圣法界之佛界,最后身菩萨成佛于人间时,其身口意行已皆纯是无漏,而是有为法;此无漏有为法,亦须八识具足现行运为,方能于人间托钵饮食、尝味嗅香乃至说法,故说八识心王一切最胜。次如无学菩萨与俱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前六识俱灭,离见闻觉知,犹如眠熟闷绝而无息脉,状若死亡,然阿含中佛说灭尽定中有不离身识,身不烂坏,识不离身,即是七八二识,仍不能离八识心王之二 admin

2020-02-18

四圣法界之佛界,最后身菩萨成佛于人间时,其身口意行已皆纯是无漏,而是有为法;此无漏有为法,亦须八识具足现行运为,方能于人间托钵饮食、尝味嗅香乃至说法,故说八识心王一切最胜。次如无学菩萨与俱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前六识俱灭,离见闻觉知,犹如眠熟闷绝而无息脉,状若死亡,然阿含中佛说灭尽定中有不离身识,身不烂坏,识不离身,即是七八二识,仍不能离八识心王之二 admin

2020-02-18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说明,四圣法界中佛法界的情形。譬如最后身菩萨在人间成佛以后,其身口意行都已经是纯无漏了,但却仍然是有为法,称之为无漏有为法。这种无漏有为法同样必须八识心王具足现行运作,佛世尊才能在人间托钵、饮食、尝味、嗅香乃至度众说法,所以说佛地的八识心王,仍然是一切最胜故。又譬如菩萨阿罗汉和俱解脱阿罗汉入了灭尽定,此时前六识俱灭,离见闻觉知,犹如 admin

2020-02-18

有些修行人,他想去探讨三界九地的真实相,想去了解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的真实相,或是六凡法界的真实相,这些修行人就可以相应无始无明。或是有些修行人看了一些经论,想去了解世尊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个真相是什么?或是听过祖师有开示修学佛法要明心见性,想去了解到底要明什么心?见什么性?或是想去了解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或是想了解父母还没生我以前的本来面目 admin

2020-02-18

十法界除了以上所说六种凡夫世间以外,还有四圣法界。所谓四圣世间,就是指声闻、缘觉、菩萨和佛法界;由于未入无余涅槃,或不入无余涅槃,常住三界广度众生,名为非世间非非世间,也就是,能出离世间,而却常住不出。而佛地则是已经不生不灭,究竟涅槃,法身佛已证无住处涅槃,已经断尽识种的流注,所以不应该说为世间;但是应身佛、化身佛和报身佛,仍然示现有色蕴及名,或现 admin

2020-02-18

有些修行人,他想去探讨三界九地的真实相,想去了解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的真实相,或是六凡法界的真实相,这些修行人就可以相应无始无明。或是有些修行人看了一些经论,想去了解世尊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个真相是什么?或是听过祖师有开示“修学佛法要明心见性”,想去了解到底要明什么心?见什么性?或是想去了解“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或是想了 admin

2019-04-24

四圣法界之佛界,最后身菩萨成佛于人间时,其身口意行已皆纯是无漏,而是有为法;此无漏有为法,亦须八识具足现行运为,方能于人间托钵饮食、尝味嗅香乃至说法,故说八识心王「一切最胜」。次如无学菩萨与俱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前六识俱灭,离见闻觉知,犹如眠熟闷绝而无息脉,状若死亡,然阿含中佛说「灭尽定中有不离身识,身不烂坏,识不离身」,即是七八二识,仍不能离八识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说,声闻、缘觉、菩萨、佛都一样住於九众生居的境界中,但是却不属於九众生居所摄,所以在六凡众生之外,别立四圣法界;而四圣有情却都同样安住於九类众生的居处中,藉著同事、利行而以法施、爱语来摄受众生。但是三乘贤圣们在人间证得四禅、四空定的境界,却都可以现观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虚妄,所以异於六凡众生,所住的三界九地境界就不是众生居。由此而知,已断 三摩地

2018-07-23

十法界除了以上所说六种凡夫世间以外,还有四圣法界。所谓四圣世间,就是指声闻、缘觉、菩萨和佛法界;由于未入无余涅槃,或不入无余涅槃,常住三界广度众生,名为非世间非非世间,也就是,能出离世间,而却常住不出。而佛地则是已经不生不灭,究竟涅槃,法身佛已证无住处涅槃,已经断尽识种的流注,所以不应该说为世间;但是应身佛、化身佛和报身佛,仍然示现有色蕴及名,或现 三摩地

2018-07-22

《阿含经》说,受持八关斋戒,可以获得漏尽通,入于涅磐城;若求生四圣法界,也可随愿而成。如能受持八关斋戒一次(一日一夜),四个无量大劫的轮回罪业能够清净,五无间罪等身心障碍会得到清除,可证菩提果而不退转。从前有一善女子,发心受持了一次八关斋戒,在临终时证得初地菩萨果位,脱离了轮回之苦。你们现在若能供养受持一天八关斋戒清净者,相当于时期,供奉八地菩萨一 三摩地

2018-07-22

《阿含经》说,受持八关斋戒,可以获得漏尽通,入于涅槃城;若求生四圣法界,也可随愿而成。(《阿含经》云:持八关斋得尽诸漏,入涅槃城。《菩萨处胎经》云:八关斋戒者,是诸佛之母。《优婆塞戒经》又云: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乘。又云: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又云:善男子!是八斋戒,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也。) (原 三摩地

2018-07-22

四圣法界之佛界,最后身菩萨成佛于人间时,其身口意行已皆纯是无漏,而是有为法;此无漏有为法,亦须八识具足现行运为,方能于人间托钵饮食、尝味嗅香乃至说法,故说八识心王「一切最胜」。次如无学菩萨与俱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前六识俱灭,离见闻觉知,犹如眠熟闷绝而无息脉,状若死亡,然阿含中佛说「灭尽定中有不离身识,身不烂坏,识不离身」,即是七八二识,仍不能离八识 三摩地

2018-07-21

四圣法界之佛界,最后身菩萨成佛于人间时,其身口意行已皆纯是无漏,而是有为法;此无漏有为法,亦须八识具足现行运为,方能于人间托钵饮食、尝味嗅香乃至说法,故说八识心王一切最胜。次如无学菩萨与俱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前六识俱灭,离见闻觉知,犹如眠熟闷绝而无息脉,状若死亡,然阿含中佛说灭尽定中有不离身识,身不烂坏,识不离身,即是七八二识,仍不能离八识心王之二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21条/2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