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菩提分者谓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佛子初学佛法,当依三十七品次第而入。然大乘三十七道品诸菩提分所证,有别声闻所证;谓菩萨依法界实相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异于声闻菩提分之于五蕴十八界无常断坏之法,其慧有同有异;同者为声闻所知,异者则非声闻所知,谓法界实相也。-----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原标题:何因说觉支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要以断我见,就是要以未到地定为基础,而来证得四念处当中第三个观心无常,这一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的观心无常,心主要指的是六识心,因为小乘里面没有特意地去讲第七识意根,更没有明确地去讲到第八识;因为小乘的修行,它只是要把这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要如实现前去觉察。这一切有作有为,因为因缘而和合而造作所成的依他起法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他很执着,你就告诉他:所有财产都带不到未来世去,何必那么看重?何不为自己来世的世间福报做一点儿准备?用世俗的道理为他讲,就听得进去,假使为众生说人生无常,他们会接受,你就从色身无常开始讲,然后再谈到四念处观,众生比较容易接受,这是因为你已了解世谛,所以能随顺众生的话来说。===首页与分页与分页之间分隔符===实义菩萨的第二十四个条件:当你发了菩萨心,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他很执着,你就告诉他:所有财产都带不到未来世去,何必那么看重?何不为自己来世的世间福报做一点儿准备?用世俗的道理为他讲,就听得进去,假使为众生说人生无常,他们会接受,你就从色身无常开始讲,然后再谈到四念处观,众生比较容易接受,这是因为你已了解世谛,所以能随顺众生的话来说。实义菩萨的第二十四个条件:当你发了菩萨心,为众生做事而受苦时,得要坚定其心 三摩地

2018-07-22

)出离观者,谓以十二因缘支,细观十八界法之虚妄不实,断除我见与我执之现行,因此而得出离三界生死;或以四念处法为行门,依四圣谛而作观行,现观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我之虚妄不实,得断我见、三缚结;复依八正道而行,修断我执思惑等三界惑及我所之贪爱,因此而得出离三界生死。此二种观行法,属于二乘菩提——世俗谛;因其所观皆属于三界内世俗法之缘起无常、其 三摩地

2018-07-22

三十七道品又叫作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菩提分又分为七种,也就是说三十七菩提分又分为七类:第一个是四念处,第二个是四正勤,第三个是四神足,第四个是五根,第五个是五力,第六个是七觉支,第七个是八正道分。佛除了在三十七道助品里面讲八正道分以外,又在阿含当中广说八正道的正理,这个八正道所说的就是:第一个是正见,第二个是正志,第三个是正语,第四个是正业,第五个 三摩地

2018-07-22

声闻菩提是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断除,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将我所执、我执断除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就可以入涅槃。然而阿罗汉入涅槃前,必定有所疑:阿罗汉入了涅槃到底是不是断灭空?因为有所疑,就去请问佛,佛就告诉阿罗汉:阿罗汉入了涅槃,并不是断灭 三摩地

2018-07-22

声闻乘主要是通过听闻佛法而证菩提,利根的声闻人闻佛或圣之音声说法,详述或略述五蕴十二处六入十八界之意涵,即断我见我执,成须陀洹乃至阿罗汉;钝根者尚须闻熏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十二因缘之正理,然后付诸于思维及修行,才能得证声闻菩提。2.缘觉乘的修证缘觉乘是辟支佛的修法,在无佛住世的时候,世间就会有缘觉,所以缘觉又称为独觉。缘觉乘的行者是经由缘起性空 三摩地

2018-07-22

三十七助道品分为七种,即一者四念处,二者四正勤,三者四神足,四者五根,五者五力,六者七觉支,七者八正道分。以上三十七道品,亦名三十七菩提分。八正道之正理,将于下一目中详细说明,本目则略述其余诸法。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所谓身念处,又称身念住,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净 三摩地

2018-07-22

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三界出现。由此可知 三摩地

2018-07-22

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作为学佛得力与否的标准?再进一步思量,若外貌会反应出学佛的成绩,何以僧团中仪表甚为出众之难陀尊者,不是声闻十大弟子?何以僧众所著之法服─袈裟,其意为「坏色」?何以观身不净为四念处之入门?何以解脱道之观行,以色蕴为首要观破之对象?何以《金刚经》会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三摩地

2018-07-22

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龙王当知。此十善 三摩地

2018-07-22

这四种修具足之后,然后您就能够依于您的未到地定、依于您五停心观、依于您七方便、依于您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子一个如实地观照般若,从你闻、思、修,文字般若进而依定慧等持而来作观照,而来证得最后的实相般若,这才是佛法真实入门的一个次第。我们刚刚讲到了众生著相,讲到了外道错误的以为,我意识只要是相应于定境法尘,或 三摩地

2018-07-22

佛告诸弟子:你们当随顺我的教导,即可具知千亿大劫的生死之事,怎么做呢?当修行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断除意识的垢染,消灭贪嗔痴三毒,疑惑结使瓦解消散,得到与佛一样的智慧,便知过去未来之事,如同揩净了的镜子,纤毫俱现。佛告诸弟子:世人所作善恶,死之后世,也都相互酬答报应,只是人没有得到清净的法眼,所以不见不知 三摩地

2018-07-22

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 三摩地

2018-07-22

若有佛子不离四念处而修五停心观,得证初禅以上的境界者,虽有定共戒,受菩萨戒时,仍然必须取相受。有道共戒者可以称为具足众戒。如仅求生极乐者,若有定共戒,亦可算是具足众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为出家戒,在佛世可不须取相受。佛陀当年制戒是因事渐制。佛入灭之后,一切的出家戒必须取相而受。佛入灭前,曾告诫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 三摩地

2018-07-22

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此三十七法与前清净法宝而为方便。云何方便。以修此法而能证彼清净法身。当知此即第二法宝。复次慈氏云何名为第三法宝。所谓过去无量殑伽沙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调伏纯熟有缘众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摄为五分。一素咀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 三摩地

2018-07-22

在三乘佛法中的小乘声闻解脱道,是以身念处(也就是观身不净),还有受念处(观受是苦)、心念处(观心无常)以及法念处(观法无我)的四念处法为行门,依苦集灭道的四圣谛而作观行,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是虚妄不实,可以因而得以断我见、断三缚结;进一步又依八正道而行,修断我执思惑等三界惑及我所的贪爱,因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其中,八正道是八项远离偏邪,质直而 三摩地

2018-07-22

那要提醒菩萨的是:大乘有四念处,小乘也有四念处;小乘有三十七菩提分,这里所谓的三十七品,大乘一样有三十七品;并不是只有小乘才有四念处,小乘才有三十七菩提支。那我们继续看:【往到弟所劝令奉法:五戒十善生天之本,布施学问道慧之基。弟闻此言瞋恚更盛,即答兄曰:卿自应废,不亲家业,毁坏门户!可独为此,勿复教我。疾出门去,莫预我事!兄便舍去。】(~《杂譬喻经 三摩地

2018-07-22

“舍利弗,如来何故说有念处?舍利弗,经说若人得四念处,是人能得诸法体性、能得自身、得我、得人,无有是处。示法别相空故说四念处,四念处性无性无处,无念无说无有贪著,念性尚无,何况念处?是故如来说名念处。舍利弗,诸法若有决定体性,如析毛发百分一者,是则诸佛不出于世,亦终不说诸法性空。舍利弗,诸法实空无性一相,所谓无相,如来悉见,如来以是说有念处。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   3   4   5   …   6   7   下一页»   共122条/7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