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首先什么是声闻菩提?声闻菩提就是佛的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心的法门,以八正道为观行实施的方法,然后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了蕴处界虚妄以后,进而断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乃至能够把我所执、我执断尽,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可以究竟解脱。接下来我们要谈什么叫作三界爱?三界爱就是对三界有起了贪爱!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讲的就是有五欲的众生所居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想要从修定而证得解脱,只有佛门之中的圣,已有无漏慧,有四念处观,当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时,发起舍心,慧光圆通,证灭受想定,这样才因定而得到现世的解脱;但即使是已证无漏慧的阿罗汉不修不证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定乃至灭受想定,其舍身之后的解脱境界也仍与已证四禅八定的俱解脱阿罗汉是无二无别的。由此可见,解脱道修证之本质仍是依智慧而得解脱,禅定只是助缘而已。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修证方法不同二乘解脱道的基本修行方法,如安般、四念处、四圣谛、十二因缘等,都是基于观察现象界的苦、空、无常、无我,以断除我见、我执为目的。大乘佛菩提道的基本修行方法则是实修六度,累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以求证诸法实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种智为目的。大乘佛菩提道的见道、修道、成道,皆需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作为基础,若缺少资粮便无法进修。二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十七助道品分为七种,即一者四念处,二者四正勤,三者四神足,四者五根,五者五力,六者七觉支,七者八正道分。以上三十七道品,亦名三十七菩提分。八正道之正理,将于下一目中详细说明,本目则略述其余诸法。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所谓身念处,又称身念住,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有佛子不离四念处而修五停心观,得证初禅以上的境界者,虽有定共戒,受菩萨戒时,仍然必须取相受。有道共戒者可以称为具足众戒。如仅求生极乐者,若有定共戒,亦可算是具足众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为出家戒,在佛世可不须取相受。佛陀当年制戒是因事渐制。佛入灭之后,一切的出家戒必须取相而受。佛入灭前,曾告诫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见佛性或断除烦恼。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忍(注二),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因此,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属于禅定的范围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有佛子不离四念处而修五停心观,得证初禅以上的境界者,虽有定共戒,受菩萨戒时,仍然必须取相受。有道共戒者可以称为具足众戒。如仅求生极乐者,若有定共戒,亦可算是具足众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为出家戒,在佛世可不须取相受。佛陀当年制戒是因事渐制。佛入灭之后,一切的出家戒必须取相而受。佛入灭前,曾告诫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二)念佛法门是净土行者的主修内容既然念佛是净土法门的主要内容,那就又须先明白什么叫做念佛?佛是究竟觉悟者,祂具足了四念处、四圣谛,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分等三十七道品。以及四无所畏、四无碍辩、十八不共法等。佛断两种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证得两种无我。佛成就一切智智,也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是佛。如果这些功德不具足,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每一个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得以明心见性或者断除烦恼;念佛人在娑婆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明心见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以后闻法而入无生忍也是如此。因此说,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因此,广义地说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是属于禅定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见佛性或断除烦恼。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忍(注一),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因此,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属于禅定的范围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见佛性或断除烦恼。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忍(注二),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因此,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属于禅定的范围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护戒还同冰雪净,操心(四念处观)要与圣贤亲(净土真因)。明明指出西飞日,有识还令达本真(第一淆讹公案)。几回梦到法王家,来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宝盖似云霞。鸳鸯对浴金池水,鹦鹉双衔玉树华(皆梦中景)。睡美不知谁唤醒,一炉香散夕阳斜。风满瑶台水满池,华开菡萏一枝枝。细听凫雁鸳鸯语(华中坐听),正是身心解脱时(不是文字阿师)。璎珞自然成宝玉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岂此尽耶?所言三号,即此“如来”、“应”、“正遍知”也。“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此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教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圣谛、四念住、五蕴空、八识;还要消除性障、慢心、攀缘心……等,按部就班的教导我们。以前没有学过念佛修定,现在察觉:妄念真是多。为了培养定力,辞弃所有团体活动,用心提起忆佛的念,并每天定时拜佛,修无相念佛功夫。今年初,罗老师当我们的亲教师,他很慈悲,一直鼓励大家要用功,禅三只剩几个月,最好能在禅三前,参出一点总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至于今时南洋各国所传之南传佛法,以及今日诸多弘扬南传佛法四念处观、十二因缘观之法师与居士,其实悉皆未曾断除我见;平实于诸书中,屡将我见之正义多所阐述,令知彼等所堕皆是我见、常见;然而至今多年,彼等仍旧不肯断除我见,仍皆继续认定觉知心一念不生时即是涅槃境界,只教人断除对于六尘我所上之执著,以知觉性不动、不起念,作为亲证四念处观之究竟境界,作为预入圣流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台视文化公司《禅诗偈语》页88~89)平实云:善矣哉!大师之言!如是,则天下一切孝子,苟能起慈悲心,行仁义于天下人者,即是已经证悟之人也!善矣哉!大师之言!何故平实作是赞叹耶?谓如星云法师之语,而言为佛法者,则三乘菩提之四圣谛、八正道、因缘观等理,皆可废矣!皆不须以四念处法而作如是四谛八正…等观行了也!以老子道德经所说者修之,以孔孟之道修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唯修二乘菩提––以四念处法而观行四圣谛、八正道、八背舍等––则唯能通二乘菩提所修证之解脱道,唯能亲证二乘菩提所证之解脱果;于大乘菩提之甚深般若,则必不能通达,则必不能亲证,何况能证一切种智而成就佛道?是则永无成佛之日。若每日而求一念不生、不起烦恼,则是唯修四禅八定而不修二乘菩提者,纵使临命终时具足四禅八定,境界超过教之上帝,亦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云何名为系属于魔。有诸众生无常见常。常见无常。苦见于乐。乐见于苦。不净见净。净见不净。无我见我。我见无我。非实解脱。横见解脱。真实解脱。见非解脱。非乘见乘。乘见非乘。如是之人名系属魔。系属魔者心不清净。复次善男子。若见诸法真实是有总别定相。当知是人若见色时便作色相。乃至见识亦作识相。见男男相见女女相。见日日相见月 | admin 2018-07-19 |
![]() |
具四念处故名正念。具四禅故故名正定。见四圣实故故名正慧。永断一切烦恼结故故名解脱。呵说一切烦恼过故。故名赞叹解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闻是经已亲近修习。远离一切世间之事。是名少欲。既出家已不生悔心。是名知足。既知足已近空闲处远离愦闹。是名寂静。不知足者不乐空闲。夫知足者常乐空寂。于空寂处常作是念 | admin 2018-07-19 |
![]() |
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所谓五欲。若不能修四念处者。名不修心。于恶业中不善护心。名不修慧。复次不修身者。不能深观是身无常无住危脆念念灭坏是魔境界。不修戒者。不能具足尸波罗蜜。不修心者。不能具足禅波罗蜜。不修慧者。不能具足般若波罗蜜。复次不修身者。贪着我身及我所身。我身常恒无有变易。不修戒者。为自身故作十恶业。不修心者。于恶业中不能摄心。不修慧者。 | admin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