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四念处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四念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四念处对对治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四念处修行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未生四念处。为生四念处修行相故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已生四念处。为不失修行相故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已生四念处。为增广修行相故说为证法。如是诸比丘。取正勤如意根力觉道。未生为生。为住为不忘失。为增广取相说为证法。世尊。我 三摩地

2018-07-21

如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以要言之。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世尊。我知世尊所说法义。于分别境界中。依虚妄分别有为行相。正觉三昧对治。对治生正三昧。生三昧已。而复住持不忘不失修行增长。名字所说法相胜相是分别相。是故如来。依彼法相说言诸法无有体相。世尊。彼分别境界依止他力。因缘行相是他力相。是故如来依彼法相说言诸法无有体相。亦说第一义是无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弥勒。是名知法。弥勒。何者是菩萨依知得证法。所谓灭贪嗔痴烦恼。远离贪嗔痴烦恼。得四沙门果。所谓我说声闻如来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彼诸功德如实证知。弥勒。是名菩萨依知证果法。弥勒。何者是菩萨如实受彼法。弥勒。即彼所证法。知解脱受解脱。复为一切众生广说示现开发。弥勒。此五法摄取一切义应知。复次弥勒。菩萨知四种观名如实知义。何等为四。 三摩地

2018-07-21

我说菩提分法四念处等。是名彼法自体相。共世间出世间远离染相。彼法果起世间出世间功德。是名彼得相。文殊师利。即彼法依解脱智受用。应知。广为人说示现。是名彼法随顺示现相。文殊师利。即彼修行菩提分法。离道相违染法。是名向障法。应知。文殊师利。为彼法多生增长。是名随顺彼法相。文殊师利。障诸法是名过相。文殊师利。随顺彼德。是名利益相。应知。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尔时作是观已得四念处。得四念处已则得住于堪忍地中。菩萨摩诃萨住是地已。则能堪忍贪欲恚痴。亦能堪忍寒热饥渴蚊虻蚤虱。暴风恶触种种疾疫。恶口骂詈挝打楚挞。身心苦恼一切能忍。是故名为住堪忍地。迦叶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未得住不动地净持戒时。颇有因缘得破戒不。善男子。有菩萨未得住不动地。有因缘故可得破戒。迦叶敬诺。何者是耶。佛言。迦叶。若有菩萨知 三摩地

2018-07-21

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在三界中出现。由此 三摩地

2018-07-21

然而要将种种苦聚集的原因消灭,一定要有方法才能成就,所以声闻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这个五阴身灭了,种种苦也就不见了,于舍寿时,可以入无余涅槃,处于极寂静的境界中;像这样透过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将种种苦聚集消灭方法的真实道理,名为苦集灭道圣谛。从这里可以了知:一者、声闻是透过佛语开示,去观察蕴处界虚妄,因而断了三缚结成初果,乃至断五上分结成为四果 三摩地

2018-07-21

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三界出现。由此可知 三摩地

2018-07-21

这四种修具足之后,然后您就能够依于您的未到地定、依于您五停心观、依于您七方便、依于您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子一个如实地观照般若,从你闻、思、修,文字般若进而依定慧等持而来作观照,而来证得最后的实相般若,这才是佛法真实入门的一个次第。我们刚刚讲到了众生著相,讲到了外道错误的以为,我意识只要是相应于定境法尘,或 三摩地

2018-07-21

声闻人是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之三缚结断除,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将我所执、我执断除,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就可以入无余涅槃。阿罗汉入涅槃前必定有所疑:“到底入了涅槃是不是断灭空?”因为有所疑,就 admin

2018-07-21

七正念:正念是正确清净的念力,修道人以“四念处”为正念,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若以世间法来说,则应时时保持正念,保持冷静清醒,处处小心谨慎,以免因心思散乱而造成重大的错误,导致遗憾发生,害人害己。八正定:即是正确、正当的定力,使自己的心境随时都可以精神集中,心情平静,此即是世间正定。儒家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admin

2018-07-21

声闻禅是声闻人藉四念处观而断结证果的方法,其入手处即是身念处观,譬如对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细心观照,心无杂念,如此动作日渐缓慢,就会亲证色身之机械性与虚妄性,便可断除以色蕴为我的错误见解,复进一步观察识、受、想、行蕴,了知皆是假合不实之法,并非常不坏的我,如是断三缚结,成声闻初果。祖师禅,即禅宗的开悟。禅宗的开悟是一念相应慧,妄心一念相应找到了真心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四地焰慧地,四地菩萨呢,主修以四念处为上首的四念处、四神足、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的菩提分法,他所成就的如实智焰,在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中,这个殊胜智慧都在其中,他能成为佛教正法的照明慧灯,与佛的功德是同一味的;就像海水譬喻一样,普同一味。第五难胜地,五地菩萨于四圣谛等诸谛中能得善巧以及决定妙智,同时五地菩萨引发一切世间的工巧业处 三摩地

2018-07-21

定学依禅师僧伽罗刹的传承,用四念住贯穿五门(即五停心)而修习。慧学即数法(从《阿毗昙》的增一分别法门得名)谨守毗昙家的规模翻译经论。他可说是小乘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在华活动前后约三十年,晚年的踪迹不详。其后约二百年鸠摩罗什菩萨年方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时,每天背诵的就是《阿毗昙经》。再说其二:支娄迦谶(Lokaraksa,简称支谶),本是大月氏(中亚古国)国 三摩地

2018-07-21

修不净观能使人离开欲界地而生起初禅境界,舍报后可以生到初禅天中;乃至善根比较好的人,由不净观可以取证声闻的初果境界,这就是四念处中的观身不净。由于如来从因地时修不净观,是最初、最基本的观行;再从最基本的不净观往上进修种种法门,乃至最后阶位的无上正等正觉。这样次第的修行,从庄严地,也就是从庄严佛菩提的资粮位、加行位,从庄严佛菩提的见道位、通达位、十地 三摩地

2018-07-21

修不净观能使人离开欲界地而生起初禅境界,舍报后可以生到初禅天中;乃至善根比较好的人,由不净观可以取证声闻的初果境界,这就是四念处中的观身不净。由于如来从因地时修不净观,是最初、最基本的观行;再从最基本的不净观往上进修种种法门,乃至最后阶位的无上正等正觉。这样次第的修行,从庄严地,也就是从庄严佛菩提的资粮位、加行位,从庄严佛菩提的见道位、通达位、十地 三摩地

2018-07-21

解脱,是发起无我无生的智慧之后,断除了见惑、思惑烦恼以及我所烦恼,而得到的果报,不是因为世间禅定而能使人证得解脱;如果想要从修定而证得解脱,只有佛门之中的圣,已有无漏慧、有四念处观,当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时,发起舍心,慧光圆通,证灭受想定,这样才因定而得到现世的解脱。但即使是已证无漏慧的阿罗汉,不修不证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定乃至灭受想定,其舍身之后的解脱 三摩地

2018-07-21

首先什么是声闻菩提?声闻菩提就是佛的弟子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心的法门,以八正道为观行实施的方法,然后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了蕴处界虚妄以后,进而断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乃至能够把我所执、我执断尽,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可以究竟解脱。接下来我们要谈什么叫作三界爱?三界爱就是对“三界有”起了贪爱!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讲的就是 三摩地

2018-07-21

四、苦集灭道谛:知苦集灭圣谛后应知苦集灭之道,谓修四念处观、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行此三十七道品,能断苦集。苦集已断则知苦灭,自知不受后有,是名灭苦集之道。-----平实导师《真实如来藏》解脱道略讲第一章解脱道的修证导致众生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因为众生的一念无明而引起的对三界的渴爱。因为无明,所以众生不知道自我的虚幻性,不知道这个我 三摩地

2018-07-21

三十七道品又叫作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菩提分又分为七种,也就是说三十七菩提分又分为七类:第一个是四念处,第二个是四正勤,第三个是四神足,第四个是五根,第五个是五力,第六个是七觉支,第七个是八正道分。佛除了在三十七道助品里面讲八正道分以外,又在阿含当中广说八正道的正理,这个八正道所说的就是:第一个是正见,第二个是正志,第三个是正语,第四个是正业,第五个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   3   4   5   …   6   7   下一页»   共122条/7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