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是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讲记佛开始宣说布施的因果原理:有智慧的人为了四件事情而乐于施惠于众生,乐行布施。第一、因为布施能破除烦恼:众生最多的烦恼就是我所烦恼,众生对于我见烦恼,还没有机会接触到时,一般烦恼都是我所上面的烦恼;譬如这是我所有的眷属、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菩萨除了依前面所说通教的解脱果的修证位次,分为四向、四果之外,另外可以依佛菩提果的修证,别于通教之外,而建立菩萨五十二阶位、六种菩萨性的修证。六种菩萨性:十信→凡夫性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十回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等觉性妙觉→妙觉性也就是十信位的凡夫性、十住位的习种性、十行位的性种性、十回向位的道种性、十地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故大乘菩萨依此通教解脱果之修证,亦分四果四向,非唯别教五十二位次。一切智之十智具足,乃二乘菩提之极果,无过于阿罗汉与辟支佛之解脱境;三乘无学之无余涅盘皆同一境,无过其上故。此谓二乘菩提乃解脱果,三乘修证俱通此果。一切种智乃是佛菩提果——大菩提果;唯大乘别教有,不共二乘定性行人。大乘除依通教解脱果显示修证位次,复依佛菩提果之修证,别于通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断了我见之后,才有能力去取证二三四果,也才有能力去求证大乘的证悟;如果没有以断三缚结为前提的话,那么修学佛法始终都只能停留在凡夫的外门修行。也就是说,佛法的实证以断我见为起点。-----《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48集先成佛还是先度众生?》正伟老师主讲我们说断我见以后,这个时候在修学佛法上会是如何的事半功倍,我们依着菩萨六度的道理,来跟大家简单地说明一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如果是一个声闻的僧团,在声闻僧团里面,如果他所实证的是声闻的四果,他成为阿罗汉;他成为阿罗汉之后,他舍寿的时候就入了无余涅槃,这样的话,阿罗汉在世间就不再继续度众了;这个声闻僧团里面以后就不会有四果人了,因为他已经入了无余涅槃。那如果是三果人呢?三果人如果说他舍寿之后,他也不还人间;所以三果人他实证了之后,他舍寿之后他就生到色界天去,然后最后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依于这样子的从文字般若、从观照般若,而终于证得小乘实相般若,也就是小乘的沙门四果断我见,菩萨的断我见不会离开这声闻道、声闻菩提的这样子,依于四念处、依于八正道、依于所谓的三十七菩提分这样子的实修而来证得。而菩萨们所需要了解的,就是说小乘有小乘的四念处,大乘也有大乘的四念处;小乘有小乘的八正道,大乘也有大乘的八正道。当我们提到四圣谛、八正道的时候,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五个上分结探讨清楚了,进而把它断除了,那就是四果人──慧解脱阿罗汉。但是慧解脱很难修,是因为对于「很微细、很微细的我」继续存在着,仍然有微细的喜乐,因此就落入我慢相中,无法取证四果。必须连想要舍五蕴十八界的这个舍心都不存在了,才有办法取证慧解脱果;如果这些都能舍了,五上分结都不在了,那就能实证慧解脱。这是在短短一世之中就可以完成的,不像菩萨修行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这一集中,我将为各位菩萨讲解如何断三缚结?在讲解如何断三缚结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要断三缚结?断三缚结的意义在哪里?那么断三缚结有什么样的好处?如果不断三缚结,又有什么样坏处?我们先来看,断三缚结的意义在哪里?声闻菩提当中有四种果可以证得,就是初果到四果。初果就是须陀洹;二果就是斯陀含果,也就是一来果,一来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只要证得二果,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要先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到底它是什么样子;我们要知道自己在法界里面的位置,我们就会知道我应该要如何做,我应该要往什么方向来前进?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关系,我们有做一个三界六道跟解脱果的对应关系表:阿赖耶识 如来藏 ---阿赖耶识-如来藏---三界六道境业相应境果相应无色界无色界四天禅定业:舍色身见四果三果色界色界四禅天禅定业:离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原始佛法四部阿含诸经中,皆无此说;五百大阿罗汉所造《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等论著中亦无此说;于第二转法轮之般若系诸经中亦无此说,第三转法轮唯识系诸经中亦无此说,西天中土已证悟之诸大菩萨所造正论中亦无此说,是故「初果耕地,虫离四寸」之说,乃是智者大师所臆想之「一家之说」;经与论中所说者,唯言世尊在路行时离地四寸或四指,而足下印文亦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最懈怠的初果人,极尽七有天上人间往返,必得阿罗汉果证;极精进修行的初果人,一生之中可证四果阿罗汉位;最钝根而极精进修行的初果人,至迟四生也可以取证阿罗汉果。三归五戒是证初果解脱的基本要件,若不能接受佛教中的三归依,而宣称可以证得初果乃至四果,或者宣称可以证得缘觉果,世间没有这样的事情存在。受三归五戒的最主要目的,在于修除异生性;异生性修除了,才有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解脱道者谓: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声闻人是怎么修解脱道的呢?他就是从行、住、坐、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时在座的比丘听闻了佛陀说明嫉妒心的种种过患,而且会让众生堕入恶道长劫受苦,所以就都努力地舍离嫉妒心,厌离生死,而很快地心开意解,分别证得了初果,乃至四果阿罗汉、辟支佛;甚至有的因此发起了菩萨的无上菩提心。从上面这个故事的说明,我们可以了解到:嫉妒这个烦恼心所,会造成非常可怕的业果。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样才能放下嫉妒心呢?在佛法的解脱道当中,最根本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随后一万两千位比丘闻讯,也赶到贪庄严深林;佛对一万两千位比丘开示:利养本身是个大灾患,它会障碍修行人难以成就,乃至于身为四果的阿罗汉,也会被利养所遮障。比丘问:利养会造成哪些遮障呢?佛开示:利养的危害,就像伤皮、伤肉、伤骨、伤髓一样,能毁坏修行的种种功德。为什么它会造成种种伤害呢?利养就像破坏戒的皮,破坏禅定的肉,破坏般若智慧的骨,破坏微妙善心的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你没有证初果、你没有证阿罗汉,你说我证初果了、我证阿罗汉了;乃至于离开沙门四果你也不能妄语;你不能未证得初禅,你说我证得初禅;未证得四空定,你说我证得四空定了,这都属于大妄语。那会违犯大妄语戒的人,当然只有相应于凡夫,会追求财色名食睡里面的名,这样子一个相应三界过患,轮回不断的习性的凡夫俗人,才会犯的过失。这很简单的就已经为我们说明了何谓:道之所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大乘法的修学过程中,是直接依于大乘见道的功德,转依如来藏的真如体性来断烦恼障;解脱道的四果是依于大乘如幻观、阳焰观、如梦观等来成就。所以有着殊胜于二乘解脱果,但是更能真自在于五尘的功德力用,这是目前仅存于大乘汉传佛教殊胜殊胜的行门。我们应该要珍惜自家珍宝,发挥自家珍宝的妙用,而不是汲汲营营地向外汲求。以上略说烦恼障的内涵。阿弥陀佛!----《三乘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最懈怠的初果人,极尽七有天上人间往返,必得阿罗汉果证;极精进修行的初果人,一生可证四果;最钝根而极精进修行的初果人,至迟四次受生可以取证阿罗汉果。但是大乘法中见道通达位的初地菩萨所断异生性,性质极为宽广,必须先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再经由悟后进修而发起后得无分别智,再进修一切种智而发起了初地道种智的初分,并且已完成解脱道中的三果取证,这时才能说是已经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最钝根的初果人,虽然不会再往生三恶道,可是下一世生在欲界天中,如此人间天上往返七次之后,才能够证得四果入般涅槃;这就是佛在《长阿含经》中所说的得须陀洹道不堕余趣,极七往返必成道果的道理。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初果人已经断结证果,也已经现证五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怎么可能还会贪着欲界法呢?主要是因为过去多生以来,所累积的贪着习气尚未改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甚至连四果人有的时候,也会表现出好像是依贪、依嗔而起的习气行为;这倒不是说阿罗汉还有应断而未断,而是这些习气种子并不会障碍他们入涅槃;因此在声闻道的修行当中,不太重视断除习气的问题。譬如说佛世的时候,有一位阿罗汉叫作毕陵伽婆蹉尊者,他贵为俱解脱大阿罗汉,能于苦行当中广行度众的慈悲行,是世尊称赞的具德的大阿罗汉;而且善能说法,在教团中也闻名已久!可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最钝根的初果人,虽然不会再往生三恶道,可是下一世生在欲界天中,如此人间天上往返七次之后,才能够证得四果入般涅槃;这就是佛在《长阿含经》中所说的得须陀洹道不堕余趣,极七往返必成道果的道理。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初果人已经断结证果,也已经现证五阴法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怎么可能还会贪着欲界法呢?主要是因为过去多生以来,所累积的贪着习气尚未改变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