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假使没有七、八二识执持业种和无明种去到下一世入胎,那么一切有情都将是无因而有,一切人的种性、资质、习气、福报乃至因缘果报,都是或然率的问题。也就是说,一切人一生的种种遭遇,都是无缘无故而有,而不是依法界定律来实现因缘果报了。显然地,这不仅是一般人的常识所无法接受,也在在违背了自然界的因果法则啊!以上所引述《以佛法研究佛法》书中的立论,经过阐述之后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明心的人断了三缚结,见性以后,殷勤的舍除贪、瞋、痴以后再配合悟后的思惟修,以及见性的体验,然后继续修学后得智——差别智,而得到牢关的解悟,在因缘具足以后,体验牢关境界,称之为破牢关。那么这个破牢关的人,或者进入三果向,或者还在二果之中,又或者断五下分结进入三果位乃至四果,并不一定。为什么会不一定?因为破牢关,配合他本身过去的习性,配合他今 | admin 2018-07-21 |
![]() |
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清净的戒行,所以能够教导菩萨戒子,来学习清净戒行!而在学习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损害、不恼乱来饶益有情,例如不贪众生肉,不于众生生起杀念;不贪他人资财,不于他人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这个除了对于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还有一个层次,就是说有的人知道开悟是一个 | admin 2018-07-21 |
![]() |
因为即使参出来也没有用,一定是看不见佛性的,会成为解悟佛性而没有十住位如幻观的亲证功德;不如先全面了解佛性及见性所需的条件以后,确实去履践,依著善知识的教导,一步一步去努力实修,才能在因缘成熟时,于善知识的引导下亲眼看见佛性,确实成为第十住位满心的菩萨。-----《正觉电子报第75期》 黄正幸老师《见性与看话头》 (原标题: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 admin 2018-07-21 |
![]() |
如缘觉乘人证悟者,有人深解“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之密意;有人唯得最粗浅之因缘正观,是故辟支佛亦有十品,品品差别,非皆六通具足也。又如声闻法中有慧解脱者,有证俱解脱而无五神通者,有俱解脱而六通具足者。 综上事实,可知二乘法之证悟亦有深浅差别,不可等视而观也。 大乘所修佛菩提果亦复如是有深浅广狭之别。复次,佛究竟位之佛菩提果,亦必具足 | admin 2018-07-21 |
![]() |
如缘觉乘人证悟者,有人深解“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之密意;有人唯得最粗浅之因缘正观,是故辟支佛亦有十品,品品差别,非皆六通具足也。又如声闻法中有慧解脱者,有证俱解脱而无五神通者,有俱解脱而六通具足者。综上事实,可知二乘法之证悟亦有深浅差别,不可等视而观也。大乘所修佛菩提果亦复如是有深浅广狭之别。复次,佛究竟位之佛菩提果,亦必具足四种涅盘--具 | admin 2018-07-21 |
![]() |
云何谓此为我见未断之凡夫?谓佛于四阿含中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意识是意根与法尘为缘方能出生之法,是有生必灭之法,堕于意识境界中者,即同于众生我;若有差别者,都在意识境界之高下差别而已,都不离意识生灭法境界,故为我见未断之凡夫。如是我见,自古至今,即难断除;是故古今大法师、大居士,每多误以为断除“我所”之贪著,保 | admin 2018-07-21 |
![]() |
而经典一直看以后,又不用自己的不正见来思惟,用正知正见来思惟,开始归纳排除「这些」「哪些」不是真心,如果因缘凑巧,又知道有些真悟的人的为人作略的故事,虽然其中好像很奇怪,但是因为学人的善根成熟,所以心中相信,这其中禅师的作略,这些举止虽然特别,但是一定有慈悲为了「开示真心」,来引导故事中的弟子,因此心中充满恭敬,也同时充满疑惑,天天偶尔也会想一想, | admin 2018-07-21 |
![]() |
但是见性,有人只见得片段,也有人一念相应见得一剎那之后就消失了,可是也有人见性成片,一切时一切处都能见得清清楚楚了然分明,这种见性须要具备慧力以及定力,缺一不可,此外还要加上福德庄严,如果没有福德来庄严的话,就没有因缘时节可以眼见佛性。所以见性乃至破初参的明心都是必须的。禅应如何修行禅在娑婆世界以明心为标的。那就先要明白“明心”是什么?明 | admin 2018-07-21 |
![]() |
以前我们说过:“如果不继续讲《成唯识论、楞伽经》以及《护法集》,那么将有一半的人会退转掉---因为信力不具足、慧力不具足、福德因缘不具足者,若没有真善知识摄受,明心的部份会自我否定而退转;不是他自己愿意退转,而是自己无法确认所悟其实无讹,所以会自己退转掉了。如《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菩萨进入第六住,修学般若空;如果悟后般若正观现前---般若就是如来 | admin 2018-07-21 |
![]() |
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破参,圆满七住位。正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开示:【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解释如下:于十信位修行,对佛开示产生具足信心后,圆满十信位转入十住位,经过初住的布施、二住的持戒… | admin 2018-07-21 |
![]() |
在实证如来藏以前,应先在心中建立正确的观念,知道自己也有第八识如来藏,是真实存在而在因缘成熟时可以实证的,祂是能够出生五阴身心及万法的真识。依唯识增上慧学的教导,建立了这样的正知见以后,就懂得去寻求有能力帮助自己具足证真如条件的善知识;依善知识的教导,次第具足了实证真如的条件以后,有朝一日自然可以实证真如,就能依真识如来藏的真如法性,现前观察真识确 | admin 2018-07-21 |
![]() |
如果这位七住菩萨种种的因缘渐渐具足了,就会教导他去参禅,去寻找禅宗的本来面目;如果真善知识观察他的因缘不具足,便会放下,继续让他去圆满七住位的条件。为什么?就怕菩萨没有定力、慧力、福德来庄严,一旦明心了就会退转,再度转回六住位,乃至退回六住位以前。由于真善知识知道明心需要有种种条件来庄严,如果条件不具足而让他开悟,将会害了他,让他退转佛菩提道;因此 | admin 2018-07-21 |
![]() |
因为西方三圣与娑婆世界的众生有很深厚因缘的缘故,而西方三圣和极乐世界的功德不可思议的缘故,所以我们以念阿弥陀佛、念西方三圣、求生极乐世界来作为净土法门的代表。3、于娑婆世界学佛是速行道也是缓行道(1)福德因缘具足者于娑婆世界学佛是速行道,也是易行道我们先来说明娑婆世界的速行道与易行道。娑婆世界为什么是修行很迅速的修行法?说禅这个法为什么是速行道?为什 | admin 2018-07-21 |
![]() |
这十二有支统统是因缘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都是由于众缘所成,所以才会有这十二有支的现行,也因此才会有众生的轮回生死。当他这样如实现观以后,知道缘起性空的真实道理,知道“此灭故彼灭”的道理,因此在舍报以后,他也同声闻人一样入无余涅槃,不再轮转生死,这就是缘觉的解脱道。各位菩萨,综合以上所说的声闻乘与缘觉乘这两种修法,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同样都 | admin 2018-07-21 |
![]() |
甚深智慧分别其心,以大辩力而为说法,观察善财童子以何因缘名曰“善财”。此童子者,初受胎时,于其宅内有七大宝藏,其藏普出七宝楼阁,自然周备金、银、琉璃、玻璃、真珠、砗磲、码瑙,从此七宝生七种芽。时,此童子处胎十月,出生端正,肢体具足。其七种宝芽,高二寻,广七寻。又,其家内自然具有五百宝器,盛满众宝。金器盛银,银器盛金,金刚器盛众香,众香器盛 | admin 2018-07-21 |
![]() |
佛法说“无我”,虽有各种不同之层次差别,但最简单的无我概念——五蕴十八界皆因缘所生,无有真实之我存在——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所能对治得了,必须有长期的闻熏正知见,确实观行、思维,加上具体的行为实践,在历境对缘中汰换染污识种,进而净化身心,如此才能转化成真实的受用。所以佛所说的八正道,就充分显示出佛法真正的实践特质。二、世间 | admin 2018-07-21 |
![]() |
福徳具足以后,在因缘成熟时降生人间,出家修行,断尽所留最后一分烦恼障习气种子,断尽最后一分极微细所知障随眠,成究竟佛道。此时之第八识改名为第十识,称为“无垢识”,又叫作“果地真如”。如是进修而成就佛道,就名为佛菩提道,也称为“大菩提道”,这是因为不同于二乘菩提所修之解脱道的缘故。如是进修,渐渐转易第八识之内涵,使第八识 | admin 2018-07-21 |
![]() |
譬如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说: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真心的归依三宝。如果是真心归依的话,在归依佛之后,他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自在天等等的外道天神;当他归依法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外道的经典;当他归依僧之后,宁愿舍弃身命,也不会再依止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杂阿含经》卷26)所以从上面世尊的开示,我们知道,这五根都是要让我们依于如来藏心,而去努力培植对佛菩提具足正信乃至正慧,而逐渐具足发起菩提心的因缘。接下来,第六信位叫作不退心。所谓不退心,在佛教的修证上有很多种的说法,比方说: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等等。而这里的不退心,指的是信不退。是说,在前五心——也就是对于佛教三宝、对成佛之道的信、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