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既然我们找到了真正能够亲证如来藏的禅法,找到了佛法真实的入理的大门,就应该要暂时放下一切的教相,一心精进的来参究;然后才有因缘在生缘处处的日常作务中,一念慧相应;就像赵州禅师教他洗钵去的那位僧人,在赵州禅师一句话下就忽然开悟,亲证自心如来,为自己成就一场殊胜的佛事。以上我们就是从经教还有宗门来说,佛事的真实义是什么。那对一个精进修学佛道的人、勤求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五停心观就是:心容易散乱的就修数息观,贪欲心多的就要修不净观,瞋恚心多的那就修慈悲观,如果愚痴无明多的就修因缘观,乃至于我见、我执障碍多的就要修界分别观,去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的虚幻不实。八正道的第八项就是正定,就是要离诸散乱,一心安住于真空之理,决定不移。-----《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23集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仰佛教吗?》正源老师(原标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除了自我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那就是说假如当世没有真正的善知识能够贯通佛法的教义,能够引导学人依照六度万行来修证佛法的话,学人只好随着自己的福德因缘,随分来修学。所以,要思惟这个问题,这个修学哪一宗最好这个问题之前,就应当先了解说每一宗的修学内涵。大体来说,历代佛门中的宗派一直演变到现在,约略有下面各个宗派,我们简单地来介绍一下。第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且这样的多闻是要无厌的,因为这个是涉及法界的实相,是从菩萨在刚开始修学三十二大人相的时候,就要一直听闻、听闻,乃至最后成就佛道的时候,还是围绕着第八识如来藏而说一切的法,乃至成佛之后来度众生的时候,还是围绕着第八识如来藏的这个一大事因缘,而说一切法、而说三乘菩提。 (原标题:菩萨初修三十二相业要多闻无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如果说他广行布施,结果他对于第八识如来藏他是不相信的,乃至他是毁谤的,那这样子他所修得的布施的果报虽然也很殊胜,可能在未来世他能够成就殊胜的相貌,乃至有很好的世间的福报,可是他毁坏的因缘如果成熟了,他一切也就归于磨灭掉了,乃至他会沦堕到三种恶道里面。那个时候他所修的世间的福报、所修的布施,乃至修种种戒的功徳统统毁坏掉了。因为他最根本的对的信受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出家菩萨专心办道,供养三宝并不是很困难,在家菩萨因为有不好的因缘缠绕着,要供养三宝真的很不容易。所以佛最后才开示: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是在家二是出家,出家菩萨专心办道而供养三宝并不是很困难;可是在家菩萨有很多恶因缘缠绕着,所以在家菩萨供养三宝,真的很不容易。 (原标题:如何才是真正的供养僧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三藏十二部经,就是为了让菩萨与佛法种下深厚的因缘,乃至未来有因缘时,得以遇到真善知识,听闻而亲证三乘菩提。在理上,是指三藏十二部经所诠释一切有情真心的佛宝,祂藉着种种缘而出生一切法,让大家受用。由于众生所受的种种法,是以真心为因,藉着父母四大、无明、业种等缘,直接、间接、辗转而出生的。直接的部分,是这个自心如来藉着父母的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于众生因缘成熟,感得世尊来人间示现而有的肉身,这就是如来的生身。而如来的应化身为众生宣说三乘菩提四十九年,如果众生有智慧,在佛世时应该以至诚心、精进心、殷勤心,来供养如来生身,因为供养世尊的应化身有很大的福德。三者,所谓的如来灭身就是如来般涅槃后所遗留下来的舍利。如果菩萨有机会得到佛的舍利,应该要起塔供养;因为供养如来的舍利真的很难得,所以供养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这些布施的种子都含藏在个人的自心如来里,未来有因缘时,就会显现美好的果实,让你享受。既然是自己在享受美好的果实,又有谁能够抢走呢? (原标题:供养三宝的三种福田:报恩田、功德田、贫穷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者,在思惟考虑的过程中,也许进一步又观察到:打是因缘法,到底是谁打、谁受?虽然现前免不了一番苦受,毕竟也是变异无常之法;骂也如空声,是因为幻执、幻取,都无实义!所以才能够进一步地安忍下来而不加以报复。这难道不也是因为智慧庄严的缘故吗?当然就说:忍辱度是有智慧庄严的。其次,行者为什么可以次第而得禅定,难道不是因为在因地以智慧的观察之后,知道五盖的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之中,善生菩萨问说: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世尊开示说: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换句话说,菩萨应该修集布施…等六波罗蜜,才能初步福德与智慧的庄严。而其中的布施、持戒、精进度,是属于福德庄严;忍辱、禅定、智慧度,是属于智慧庄严的范围。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也许说:某乙是曾经当选过市长,乃至是当选过总统;因为这是需要更多的人来加以支持以及肯定,表示说,从某一个特定众生之中,或者是说某一段特定的时间之中,某乙是可以受用他在这一分的人世间的福报;换句话就是说,可能某乙过去生所修的福报,就在此世某一些因缘之下,因此而对现受用了;当然,这又比前面所说的状况——在公司中、在家庭里面的状况,又来得更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缘觉菩提的修学,是先顺、逆观察思惟十因缘法,确定有万法所依的识,知道诸法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然后在十二因缘一一法的内涵中作思惟、观察以及亲证,确定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道理。两者所要达成的自庄严,都是要断我见、我所执与我执,所以才能够出三界。菩萨也有如是之庄严;更过于此的是,菩萨又从另外亲证自心藏识,知道说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恶道以及八难之处,为什么是愚痴人的果报生处呢?在身口意业方面造作什么样的业,而会产生三恶道及八难之处的果报呢?维摩诘菩萨接著举出,释迦佛为了调伏娑婆世界的刚强众生说了哪些因缘果报的事项?那在身业方面有说到: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维摩诘所说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释迦佛为了调伏娑婆世界的刚强众生,说了因缘果报的事相,已经说过了身业、语业邪行的果报,关于意邪行的因缘果报,经文中这么说: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悋,是悭悋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维摩诘所说经》卷3)贪嫉指的是有情坚持固守在财色名食睡五欲上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杂阿含经》卷32)佛陀经常以十善道的法,教化著听闻佛陀以种种言说声音说法的弟子众,令弟子们忆念不忘,令弟子们乐于听受思惟,令弟子们能信受、信解、随信而修行,令弟子们重视因缘果报,弟子们就知道说:“我们的佛陀大师知道祂自己所知道的法,也能够观见自己所实证的智慧所在,不辞辛劳来教导我们,呵责杀生的过失,赞叹不杀,乃至于呵责妄语的过失,赞叹不妄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把从云何菩萨自他庄严起这一段的开示,作了一个结论: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为二庄严,是不为难;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故。(《优婆塞戒经》卷2)佛法上有所谓的四悉檀,世尊的开示中,有时候是针对某些人,有时候是在事相上或者是在义理上来说明,而更常常的是事相上、义理上都同时兼顾。可是,一般众生往往只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加上说,护持正法继续在人间弘传,也真的需要很多人力,而这正也是这一些有缘的菩萨可以投入这个行列,也好为他们自己累积广大福德资粮的时候;所以一方面随着平实导师一步一步往上走,一方面也衷心地希望说:有缘的菩萨在的道场修学的因缘能够快速地成熟。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有了第四个法相: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着。因为菩萨在度众的阶段中,有一个事情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空三昧是说证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假有的,所以所见的一切世间的种种相,也是依缘相对待而有,并不是真的有高矮、胖瘦、长宽、方圆、软硬等种种相,所以说是无相。因为有了空、无相三昧,所以不再有继续保有蕴处界的愿,这样就叫作三三昧。可是问题来了,既然菩萨也证得这样的三昧,为什么还会有生生世世继续在三界利乐有情的事实?而定性声闻人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接着又开示: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造作不共法之因缘,名福庄严;教化众生,悉令获得三种菩提,名智庄严。复次善男子!菩萨若能调伏众生,名智庄严;同于众生受诸苦恼,名福庄严。菩萨能令一切众生离于恶见,名智庄严;能教众生住信、施、戒、多闻、智慧,名福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菩萨修福,有同于一般世人、有不共于一般人的部分;一般世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