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藏密所说「喜金刚的大贪是方便大乐」,正是此贪习交计之恶习,死后必下地狱;若是在家人,生前曾大力布施而有广大福德,则死后先生魔天,然后下堕地狱。三、慢习交凌:逞口舌之快相互对恃,如同一个人的口舌相互品味,于是有水的发起,奔流不息;众生之间慢习相鼓而起,是故地狱中便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等事感应而生。此为忝居上位而慢心严重之人必须注意的:明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说在家的学佛人就是追求家庭和乐、事业顺利,追求身体健康,追求家人平安,都是在这些事相上面去用心、去追求。可是佛法只有这样子而已吗?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很用心在学佛的人,他很用心的在佛教当中去修学正法、去护持正法,别人会说他在「学佛」,他也会自称是「学佛人」。可是一个接受宗教信仰,尤其像是一神教——所谓一神教:他们就是认为有一个绝对无上 三摩地

2018-07-22

换句话说,就算已经离开了恶友,却说:我自己在家读经、读论就好了,我一个人自修吧!他不肯亲近善友,那就不是实义菩萨,仍然是假名菩萨;因为经论中有许多法并不是自己阅读就能懂得的,往往是自以为懂,结果却是误会了。第三种条件是要乐于供养教导你修证佛法的上师,也要乐于供养家里的两尊,他们就是你的老父母;并且还要乐于供养善友,因为善友能够帮助你修学道业;虽然不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学佛人一般在家课诵用功或参加,常会诵念回向发愿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其中三障指的是哪三障?意涵是什么?三障,一般指的是烦恼障、业障、报障。如《佛说佛名经》有这样的圣教: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障、二名为业障、三是果报障。(《佛说佛名经》卷1)《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也说:三种障:烦恼障、业障、报障。(《大 三摩地

2018-07-22

”二乘人想要吃维摩诘居士那一钵饭可难,但不管是哪个在家、出家的真悟菩萨去了,都可以照吃不误。菩萨是三界中的另类,人间的异类,真的是潇洒随处自在,不像小乘声闻人捆手捆脚的拘谨束缚,好看的美色也不能看,妙曲仙乐也不能听,什么享受都无法做;而菩萨虽处于五欲,“享受”五欲,却不被五欲所系缚,与魔共舞,在天魔眼皮底下度众生离开魔王的掌控,天魔 三摩地

2018-07-22

既然也是佛陀的,如何三藏经典不可以由其来集结?诸地菩萨和二乘人如果想要编纂菩萨藏,在不清楚的情况之下,当然是另请高明的人来从事,而且一代时教早就有安排,诸佛一切法尽知,岂有不知道有编纂集结大乘菩萨藏的事情,如来既然是无上正等正觉,后世无知之人所想所猜所臆,当然还是一切尽知,所以不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既如是,以俗人之狭隘眼光来说集结之事,不过是凡夫之 三摩地

2018-07-22

在家佛弟子若能远离以上三种恶业,进一步爱护生物,布施资财,宣扬正法,已婚在家人保持正常的夫妇关系,出家人则为终身不淫,这就是正业。五正命:是指正当的生计,也即是远离邪命。世尊住世的时代,社会上有“五邪命”——诈现异相、自说功德、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得供养。亦即是指以五种不正当的职业诈欺诳惑众生为手段来维持生计,此即是邪命而活。 三摩地

2018-07-22

同样的道理,在家二众的修行也是一样,总是把学罗汉当作学佛──用罗汉道当作佛道来修行;当然这过失也不在学人,而是在教导的大师们自己弄错了。由此看来,修学解脱道不能成佛,修学佛菩提道才能成佛。因为修学解脱道是无法破除所知障的,更无法断尽所知障,只有佛菩提道才能打破所知障─实证如来藏而亲证法界的实相─于是发起了般若智慧而常处于中道。当你找到了你的如来藏, 三摩地

2018-07-22

人活著要做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芸芸众生中,为何每个人的命不同呢?我存在的目的与价值又是什么呢?从有记忆以来,在与人聊天说笑时,我似乎很喜欢问别人:你觉得人活著的意义是什么呢?年少以来的自己,也许是家庭开明、女儿多儿子少的环境关系,我的人生目标与价值并不是找一位家世好、多金、高学历、长的帅又高、爱我且钱都通通让我保管的老公,在家相夫教子当一名贤妻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来看待吃素,这是文化的一个传统,即使你在家人,你也可以学习来吃素,一个月吃个几天。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01集作人为何要学佛?》郭正益老师 (原标题:您是真正的好人吗?)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无我的真实道理却常为诸方的出家、在家大师所误会,他们总以为佛法无我之理,就是在讲缘起性空、一切法空。因此每当听到有人说不空的如来藏,便会诬指为是同于外道之神我、梵我思想,诽谤这种法义不是佛法,不是佛所说的原始佛教。佛所说的三乘菩提都在说无我,大乘般若诸经中,则说之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菩萨不念心,并说如是之心是实相心;说如是心从无 三摩地

2018-07-22

在佛门,《心经》乃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所以在寺院里被列为早上及晚上必须课诵的经典之一,在家的菩萨们不论是优婆塞、优婆夷通常也会将《心经》列为必须课诵的经典之一;因此,有很多法师、居士们对《心经》能够朗朗上口乃至倒背如流。不仅佛门早晚如是课诵着,而且道教也列为课诵及常用的经典之一,更不用说民间信仰的阿公阿婆们,也会将《心经》列为课诵的经典。可见《心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能够这样,这位具有慧解脱智慧的出家或在家修道人,这时候他可以照样受用五尘的境界。也就是说,他仍然跟平常一样吃饭、喝茶、睡觉作种种的事情,即使他在喧闹的市场上,或者吵杂的环境中,也会如同是在处于清幽宁静的山林中一样;因为他可以用解脱的心去历缘对待任何一个境界,所以没有喧闹吵杂跟清幽宁静的差别。所以这时候,如果他知道能够舍报后,可以立即往生西方极乐 三摩地

2018-07-22

从前有个人,做了个梦以为自己的头丢了,他就在家里到处找,翻遍了所有的柜子,打开了所有的箱子,还是一无所获,于是他跑上街,满街的找,直到实在没办法,询问了一个路人:请问你看见我的头了吗?路笑,知道他在发梦,于是扯扯自己的头发,摸摸自己的脸,那人还是大惑不解,弃其而去。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了?何时才能找到自己的头?朋友,不妨让我们一起扯扯头发,摸摸脸。将 三摩地

2018-07-22

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呜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诺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示,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经》)[今译]一个僧人夜晚诵读迦叶佛遗教经,声音悲切紧张,产生了后悔不 三摩地

2018-07-22

那最好现前所见是你真的经历这些变异,不管是你的家财,然后名誉、名位、眷属;当初家里头好几个小孩都在家里,结果过一阵子以后,读书的读书、上班的上班,不就变异了吗?等到放假的时候,大家回来,那又增多了,没有一个法是不在变异中的。所以你要从变异里面去了解,去现前地经历,不是说只用推想的、想象的,尤其只透过文字,就说我就是这样信受了,那除非你是利根人。利根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说完这部经之后,有一千个在家男女二众,因此而能谨慎地护惜口业,不使出生过患,便都证得初果。又有无量的比丘、比丘尼证得解脱道的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无量的人与天人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乃至发起成就辟支佛果的心。一切大众听闻佛陀说法完毕之后,都欢喜信受、奉行不渝,向佛陀礼拜后离去。这个故事是在讲摩耶夫人的故事,摩耶夫人是净饭王的妻子,也就是释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依于修学佛法的内涵或进程不同,那又会有在家分戒、出家分戒,然后合摄为什么?三聚净戒。可是,其实戒律应当是一切佛教大小宗派或是道场里面都应该奉行的,没有不持净戒而能证解脱果或者是佛菩提果的。所以,不论菩萨是戒慧直往或是戒定直往,你看看都一定要以什么?奉持戒律为要。假如学人毁犯净戒,尚不能保住来世的人身,更何况说能够证解脱果乃至于佛菩提果。可是问题 三摩地

2018-07-22

比丘或在家受戒菩萨犯此罪者,绝比丘及菩萨戒之资格,此乃戒罪中之最重者,故不通忏悔(除非获佛加持之特殊因缘),犹如断人之头首不可再生也。)略释酤酒戒之内容:由于酤酒戒非是遮戒(遮止犯性罪之戒),因酤酒过失,能让众生于饮酒后自已心智,致意识模糊,无法正常思考及如理判断是非善恶,而随顺末那识之习气烦恼现行,而酒后乱性,易造身口恶业,如同制造贩卖鸦片毒品一般迷乱人性心志,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不只是出家人如此,在家修行的居士们也是要「福慧双修」的,不只要为自己将来的「幸福」打算,也要学习磨炼弘法济众的「智能」。以下我只想举出一位沟通中印文化的高僧,「西游记」小说的主角——玄奘的故事,来说明佛教并不是逃避现实的。玄奘,俗姓陈,名袆,河南偃师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九年。他家是个书香门第,祖父是北齐的国学博士,父亲做过隋朝的江陵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