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综合上面所说,作个结论如下:密教行者误会大乘经典所说,认为识大有了别性,也就是他们所认知的真心有了别性,所以才要保持这个真心,时时觉醒著可以作种种分别,因此落入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的离念灵知当中,以证得此一念不生了了常知的意识心,而说已证得涅槃乃至成佛。然而这样的说法,完全迥异于释迦世尊开示真心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与释迦世尊所说的法完全背道而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你能够把这个颂记住,并且如实的了解,对于大乘佛法,你就能够大概的知道一个梗概了。“一切最胜故”是讲欲界一切有情的八识心王,但是一切有情的八识心王却又归结到阿赖耶识,因为七个识都是从阿赖耶识所出生的。我们所有的一切法,所能运用的、每天在受用领纳的一切法——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法、受用的一切法——统统是从这个八个心王辗转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真实唯识这一个心在大乘法里面,又叫作什么呢?祂又叫作真如。因为祂有真实的本体,而且祂又能够如镜现相,映现三界六尘万法,所以叫作真如。祂又叫作真心,因为祂是真如所显现的这一个本识、这一个本心,所以叫作真心。在禅宗里面,祂又叫作本地风光,因为就是我们修行要回归本家,回归如来家的那个地方,所以叫作本地风光。那另外一个名字,祂又叫作自性如来,也就是我们的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钝根小智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炼磨修妙行;永断烦恼所知障,证得如来常住身。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依持身之功德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菩萨在修证菩提道时,也会附带着完成一切智的修证。一切智是三乘无学通有的,但一切种智的修证却是大乘独有,不共二乘。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的修学,最后断尽变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在《大乘入楞伽经》开示:大慧!一切众生于种种境,不能了达自心所现,计能所取虚妄执着,起诸分别堕有无见,增长外道妄见习气。(《大乘入楞伽经》卷四)解释如下:【大慧菩萨!一切众生对于自己所面对的种种境界,不能了知都是由自心所显现,也就是如来藏藉由自己所生的五根身去接触外五尘,而由如来藏变现内六尘相分,因为有内相分出现,见分也就跟着出现了,再由见分去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的义净大师曾在印度那烂陀寺留学十余年(公元673—687年),义净大师考察印度佛教后言:(印度)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唯识)。中观则(言),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言,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斯(中观、唯识)并咸遵圣教。(《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义净大师著)可见中观与唯识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主流。公元二、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1、误会的一切法空(1)一切法之内涵在《阿含》诸经里所说的一切法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界生灭法,而在大乘经典里对一切法的定义又有所不同,譬如《央掘魔罗经》卷四,佛言:谓如来藏义若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故佛经中的名词概念在不同的里有不同的内涵,一切法(诸法、万法)有时候既包含三界一切法,也包含出三界之法身(第八识如来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是老眼昏花,或是意识也跟着误判,那草绳就变真蛇了,这个恐惧将永远跟着你,直到误判的情境被解除;中国古时有名的「杯弓蛇影」的故事,就是这样产生的,都与潜意识有关;而潜意识就是二乘法中说的意根,在大乘法中又名为末那识。由雷杜克斯(LeDoux,Joseph)所提出的研究结果,我们看到一个行为的开始,意识的思惟永远是在潜意识末那的后面产生的,它只是在调节潜意识末那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大乘佛法这前六识合名六转识,这六转识若再加上末那识(意根),则合名为七转识。七转识,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生出来的。1,第六识意识:一切有情皆有意识,意识是由末那识触五尘境诸法后而起作意,想要仔细分别法尘,而由如来藏生出来的。意识须以如来藏为内因,以根尘触而起分别作意为缘才能生出。这就是说,能见闻觉知心、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大乘佛法这前六识合名六转识,这六转识若再加上末那识(意根),则合名为七转识。七转识,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生出来的。此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禅宗开悟明心之内容,又名:心、识、如、我、真我、真如、如来、法身、涅槃、本际、异熟、阿陀那、种子识、如来藏、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萨心、无住心、异熟识、无垢识、庵摩罗识、无心相心、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弥勒菩萨言:如有一类、闻说难解大乘相应、空性相应、未极显了密意趣义甚深经典(佛二转法轮所说空经),不能如实解所说义,起不如理虚妄分别。由不巧便所引寻思,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一切唯假’是为真实,若作是观(一切法唯假)名为正观。彼于虚假所依处所实有——唯事拨为非有,是则一切虚假皆无,何当得有一切唯假、是为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学人发菩提心已,于外门修积资粮,于七住位实证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由此转入内门,以所悟的第八识为基础,进修唯识种智,由此断尽我执、法执而得以成佛,如是修行才是成佛的不二法门。是故了悟第八识对于成佛意义重大。然宣讲第八识之经论,其义理极为深奥难懂,原因之一,就是第八识有很多不同的名称,譬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佛告大慧菩萨:我说如来藏,不同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奘师留学印度十几年,得那烂陀寺住持戒贤大德心传,尤其在唯识、因明上造诣极深,于曲女城无遮擂台上立论,历时十八天竟无一人敢于出来辩难,因而不战而胜,声震五印,获大乘天之美称。回国后组织宏大译场,潜心从事翻译,同时授徒释疑。在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八识体系融会贯通、倒背如流,中文表述字字珠玑、得心应手,在此炉火纯青之时,用四组十二首七绝,将这包藏宇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是故大乘唯识诸经所说般若之种智,甚深极甚深,微妙极微妙,通教菩萨及二乘无学尚未能证,唯能知解,何况凡夫外道而能知之。不知不证之人,何得以私心揣度而妄评之?故说月称、宗喀巴、土观、达赖、创古、印顺、张志成等人为邪见,妄谓外于藏识有佛法可证故。世尊于《楞伽经》中亦作是说:“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意谓真如自住境界与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乃至出世间法之二乘菩提,以及世丶出世间上上法之大乘菩提,亦由五蕴之故而辗转生起,由觉者转为大众渐渐宣说。如是追根究柢,其根源仍是阿赖耶(异熟丶无垢)识心体,外於阿赖耶识心体,尚无一法可得,何况万法?由是故说,阿赖耶识是常住法。五丶真如无为丶虚空无为…等,悉依阿赖耶识而有:清净法界即是真如故,由七识心王转依第八识所显示之真如法性而称为清净法界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有人在他的《以佛法研究佛法》的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说法:【如释尊在《阿含经》中,以及极多的大乘经中,并未说到阿赖耶识,难道就不能安立生死轮回吗?只要真正理解缘起性空的真义,无常无我而能成立生死与涅槃,何必再说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只因众生根钝,所以为说如来藏或阿赖耶识法门,使其确立生死轮回与涅槃还灭的信念,能在佛法中前进,这是极好的妙方便了。】对于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密严经: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譬如巧金师以净好真金造作指严具欲以庄严指其相异众物说名为指环现乐诸圣人证于自智境功德转增胜自共无能说现法诸定者了境唯是识得第七地已转灭不复生心识之所行一切诸境界所见虽差别但识无有境瓶衣等众物境界悉皆无心变似境生谓能取所取譬如星月等依须弥运行诸识亦复然恒依赖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十发趣,意思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叫做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