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大乘无我观》《瑜伽师地论》卷81弥勒菩萨云︰「佛子成佛有五地。一、资粮地。二、加行地。三、见地及通达地。四、修地。五、究竟地。」根据弥勒菩萨此一开示便知--明心见性乃是见道。见道之前应先修集几种资粮,称为资粮地或资粮位。资粮位修习满足之后,还要修四种加行,加行满足以后才可能见道。见道后进入见道位,又称见地。见道后深入整理通达即是通达位,仍属于见道位。 | admin 2020-06-08 |
|
《大乘无我观》见道后,如果明心见性末彻底,还要继续参究,一直到彻底而进入通达地,通达之后就进入修道位。所以见道者不一定完全通达,见道后深入整理思惟,彻底了然分明,才算是进入修道位,修道位主要是:一、断除修所断烦恼。二、修学无量百千三昧。三、修学地上菩萨所学八识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等心地法门。四、断尽习气。修所断烦恼主要 | admin 2020-06-08 |
|
凡夫性消除掉以后,你的菩萨圣性才能发起,才能具足十行位的性种性;可是圣性发起以后,你还进不了初地,还得要在十回向位中,再修十种回向的菩萨行,利益广大佛子;于无我无私广益佛子的修行过程中,才能成就如梦观而发起初地的道种性。--------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在宗通部分,当菩萨明心了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仍然需要佛菩萨及善知识的摄受,否则还是会退失菩提心,因此 | admin 2020-06-08 |
|
凡夫性消除掉以后,你的菩萨圣性才能发起,才能具足十行位的性种性;可是圣性发起以后,你还进不了初地,还得要在十回向位中,再修十种回向的菩萨行,利益广大佛子;于无我无私广益佛子的修行过程中,才能成就如梦观而发起初地的道种性。《大乘无我观》 | admin 2020-06-08 |
|
凡夫性消除掉以后,你的菩萨圣性才能发起,才能具足十行位的性种性;可是圣性发起以后,你还进不了初地,还得要在十回向位中,再修十种回向的菩萨行,利益广大佛子;于无我无私广益佛子的修行过程中,才能成就如梦观而发起初地的道种性。在广利众生而无私心的十回向行中,同时要再进修唯识学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这就是地上菩萨所应进修的增上 | admin 2020-06-08 |
|
广义的心解脱之中,又有数种差别:一者正智心解脱,二者净信心解脱,三者无碍心解脱,四者漏尽无余心解脱,五者无上爱尽解脱,六者无漏心解脱的慧解脱,七者不动意解脱,八者无知解脱,九者心善解脱,十者无量心解脱,十一者大心解脱,十二者定解脱。定解脱中,只有一种是灭尽定的真实解脱,其余都只是解脱於欲界刺、声刺、觉观刺、喜刺、出入息刺……等,不是说修 | admin 2020-06-08 |
|
」--------《大般涅盘经》卷11〈6现病品〉了了正见真我才是真解脱,这个真我就是大乘解脱的密码。所谓大乘mahāyāna,找到了可以解脱生死烦恼的法教,而得到正等正觉智慧到彼岸的法则。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尽除二障——烦恼障及所知障,才是真正的解脱;而执持二障业种、惑种以及一切种的就是执受识。无着菩萨开示:惑种、一切种,由能缚二人。执受识就是第 | admin 2020-06-08 |
|
为什么说呢?因为这一些的状况其实正是烦恼的来源!当我们的识阴在面对这些境界----比方说面对财产的境界,然后我们的识阴去分辨:这个财产,到底这个数量是多么的庞大?然后它可以帮助我们去做多少娱乐的事情?等等。那当我们去爱乐这些状况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开始会)去牢牢的执著着这个眼前的所谓的财产的境界,久而久之这些财产的境界甚至就会变成我们当下第一念头,就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地方,几十年来很多的大法师、大居士都误会了,错把没有语言文字妄想当作是「无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诸位知道(如果你修行够久,应该会记得),以前美国有一个卡普勒禅师来到寻觅禅的根。卡普勒禅师,这位美国人很向往禅;他也学过日本铃木大拙的禅,后来觉得禅根还是应该在中国,而当时大陆还是封闭的,还没有改革开放,所以他特地来到寻根。他来寻根时去找谁呢?找 | admin 2020-06-08 |
|
若人自言已证四禅八定、灭尽定,而不能叙述其中内容及异同者,悉名未证言证,名为笼罩人者,名为大妄语者;非俱解脱无学而方便令人误信自己为俱解脱无学故。--------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二辑无想定者,谓佛子证四禅已,未断色界天身之执着而欲取涅槃,便于四禅定中作涅槃想,以定中之想为出离三界之障,遂灭除心中无语言之想,以此而入无想定,以无想定境界作为涅槃;以灭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你想要救护一切众生离开众生相,在诸家大师都说意识离念灵知就是真如的时候,都在引导众生落入众生相中的时候,都不肯改变我见邪说的时候,你还能当滥好人吗?当不了的!除非你不想救护众生离开众生相,否则你一定要破邪显正。早期人家问我说:月溪法师的法好不好?我说好!他的书可不可以读?我说可以!不管问谁,我都说好,都说可以。结果人家说:你承认我们的法是对的, | admin 2020-06-08 |
|
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十发趣,意思就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叫做十种发趣,也就是十住心。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 | admin 2020-06-08 |
|
广义的心解脱之中,又有数种差别:一者正智心解脱,二者净信心解脱,三者无碍心解脱,四者漏尽无余心解脱,五者无上爱尽解脱,六者无漏心解脱的慧解脱,七者不动意解脱,八者无知解脱,九者心善解脱,十者无量心解脱,十一者大心解脱,十二者定解脱。定解脱中,只有一种是灭尽定的真实解脱,其余都只是解脱於欲界刺、声刺、觉观刺、喜刺、出入息刺……等,不是说修 | admin 2020-06-08 |
|
证得八解脱的人是有能力随时舍寿而出离三界的,名为身证者,是阿罗汉,但仍不是俱解脱果的大阿罗汉。三界中的最细意识心是非想非非想定中的意识觉知心;把这个境界中的极细意识觉知心也灭尽了,而且在此以前已经不认为色阴是真实的,我见已经断灭了,这时就会进入灭尽定中,不是进入无想定中,这就是八解脱的修证者,他正是解脱道中的身证圣者。复有八解脱者,如经所说:【第七 | admin 2020-06-08 |
|
亦如《大生义经》卷一:【复次,何难当知:识所住处有其七种,非识住处有其二种。七识住处者,所谓若有‘色有众生’,种种身、种种想,是为第一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种种身一想,所谓初禅天,此为第二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一身种种想,所谓二禅天,是为第三识所住处。若有色有众生,一身一想,所谓三禅天,是为第四识所住处。若无色无众生,彼一切处离诸色想 | admin 2020-06-08 |
|
谓色生、色缘、色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受生、受缘、受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想生、想缘、想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行生、行缘、行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如是等,名为四识住。】(长阿含部《大集法门经》卷上)这段经文中为我们说明:识蕴所住的境界共有四种:色生、色缘、色住,受生、受缘、受住,想生、想缘、想住,行生、行缘、行住。这四阴的境界 | admin 2020-06-08 |
|
以上所说睡眠会使行者心识暗昧障碍修观,因此说睡眠是不善心所;但是相反的,由于欲界有情的异熟果报所出生的色身,在睡眠以后大脑皮层会呈现微弱且自动趋向休息的状态,色身因此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与修补,所以适度合宜的睡眠是善法。世尊也常教导弟子们:初夜、后夜经行禅坐,中夜小眠以开智慧。虽然如此,但仍然是不可以贪着睡眠的。由于多眠会产生许多过患,譬如会影响身体 | admin 2020-06-08 |
|
随烦恼心所共有二十个,可分为小随、中随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十个,中随烦恼有两个,大随烦恼有八个。然而什么叫作小随烦恼呢?所谓小随烦恼是说,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小,而行相粗勐,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称为小随烦恼。小随烦恼有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和害等总共十种。中随烦恼则有无惭、无愧等两种;其发生作用范围较小随烦恼为宽,较大随烦恼为窄, | admin 2020-06-08 |
|
什么是高慢呢?我们如果从慢、过慢、慢过慢来说高慢,大家就比较容易了解。譬如有人向别人表示,自己已得上人法,超胜于一切人,因此而自高,这就称为高慢;意思是说觉得自己胜过一切人而产生慢心,就叫作高慢。高慢在诸地菩萨中是不会存在的,只存在于三贤位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诸地菩萨总是拿佛和菩萨来比,就会觉得自己的修行差得远呢!要到何时才能成佛呢?因此,总 | admin 2020-06-08 |
|
世亲菩萨的《百法明门论》把世间林林总总、不可计数的事物,分类归纳为五位百法,来统摄宇宙间的一切万法;而这五位百法是以八识心王为识之自相,以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以十一色法为识之所变,以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为识之分位,由这四大类、总共九十四法和合运作,方能显示阿赖耶识自体之真如性。而这个真如性乃是阿赖耶识之所显法,不是能生阿赖耶识之法,更不是阿赖耶识所依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