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智慧的人,应该要依声闻解脱道来修行,有智慧的人想要离开这些苦,应该要依这样子的修行方法来修行,才会有解脱之日;或是说必须要依大乘佛菩提道来修行,依大乘佛菩提道来求证般若实相,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如来藏,就能够解脱八苦的系缚,更能够永发受生愿、大菩提愿,常住世间自度度他。所以,如果有智慧的话,想要离开这七苦乃至于这八苦的烦恼,要离开生老病死、爱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义章》卷十八)也就是说,众生经由修行,灭尽了烦恼,断除了意识、意根的执着性,舍寿之后不必再因业的势力,而在三界六道中继续的受生,酬偿业果,仅剩下如来存的境界,这个就称为涅槃。所以灭的意思,是灭烦恼,是灭生死,烦恼灭、生死灭就是涅槃;这个涅槃是离众相,它是大寂静的。这个涅槃我们后面会再跟各位详细的说明,涅槃之意是在什么地方,何谓涅槃,依大乘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前面所说的苦的灭的状况,对苦灭作了说明以及描述,是一切烦恼断尽,一切苦断尽,舍寿的时候可以灭尽五阴十八界,不再受生酬偿业果,仅剩下如来存的涅槃境界。但是这个涅槃之果,道则是能通往涅槃之路,修行的人如果要证涅槃,必须要行于此道。所以,这一切的烦恼断尽,一切苦断尽,舍寿的时候可以灭尽五阴十八界,不再受生酬偿业果,这个就是灭,就是苦灭;这个苦灭只剩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法尘就是依附前面五尘而有,我们用个譬如来说明,同样是以色尘来讲;譬如说颜色,颜色里面同一样就有金黄、鹅黄、土黄不同的颜色,这些()里面所摄的法上的尘,就是法尘。所以从这边你就可以了解,法尘是依附色尘而有。色尘既如是,四尘亦复如是,所以总共有六尘。有了六根与六尘以后,它们相接触后就有六识出现了,六识讲的就是识阴六识,所以十八界就是讲:六根(眼耳鼻舌身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可是要探讨一切生灭法时,也不能忽略还有另外一个法,就是不生不灭法;虽然在声闻菩提他们不实证祂,可是所有的声闻菩提的修学者,都知道除了生灭法之外,还会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存在,祂就是涅槃、如来藏、本心、本识。那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声闻菩提的总相,就是要了解生灭法本身的特性。生灭法它有什么样的特性呢?譬如我们观察我们的五阴(有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还有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可是要探讨一切生灭法时,也不能忽略还有另外一个法,就是不生不灭法;虽然在声闻菩提他们不实证祂,可是所有的声闻菩提的修学者,都知道除了生灭法之外,还会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存在,祂就是涅槃、如来藏、本心、本识。那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声闻菩提的总相,就是要了解生灭法本身的特性。生灭法它有什么样的特性呢?譬如我们观察我们的五阴(有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还有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人一断气,呼吸心跳停止,这时头脑中的今世记忆将瞬间移至第八识如来藏,因而导致业境现前,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一格一格迅速闪过脑海,一瞬间就全部播放完,接着息脉渐渐停止。这时自己所做每一件或是善业或是恶业意识心都能清楚知道,开始进入真正死亡,此时第八识如来藏渐渐离开身体移至中阴身,然后去寻找有缘父母而重新投胎。中阴身有小五通,你看不见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陀在北传的声闻法四阿含中,乃至南传的阿含(也就是尼柯耶)里面,以及北传的大乘佛法──第二转、第三转法轮的种种经典中,都曾告诉我们:「生从如来藏来,死后仍归如来藏。」但是,这个实相法界如来藏,阿罗汉们只要信受佛说的真实有、常住不坏就行了,不必亲证;菩萨们却是必须亲证的,因为这是大乘道─成佛之道─的入门,也就是大乘见道时必须亲证的实相心。亲证了实相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烦恼及习都尽;声闻、辟支佛但烦恼尽,而习气有余。须菩提问佛:「世尊!三种断,是有为、是无为?」佛答:「皆是无为。」复问:「世尊!无为法中可得差别不?」佛答:「是法无相、无量,云何可得差别?」复问:「世尊!若无差别,云何说是断中有余、是断中无余?」「须菩提!是习不名真烦恼。」有人虽断一切烦恼,身、口中亦有烦恼相出;凡人见闻是相已,则起不清净心。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发菩提心实际上在《阿含经》也有提到,并不是说只有大乘法有提到而已,只是《阿含经》里面只是稍微略提而已,也就是说证明说,今日集结的《阿含经》已经有提到菩提心,而且是在小乘经典《杂阿含经》里面;就代表如来呢有时常勉励这些二乘人,不要一直停留在解决自己身心的烦恼,这样是不究竟的;因此发菩提心就是要回到一佛乘。只有佛才是真正通往究竟的解脱道,所以真解脱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真如来比对,便知常寂常照而能知能觉的心是妄。能知能觉常寂常照的心,仍在受、想、行、识之中,那是虚幻暂有的,所以无我可说,没有真实的我在,因此身见断了,我见也断。我见断了便离四相,却又不堕二乘空相中,已证法界实相故。我见断的缘故,疑见随后就断;疑见断了的缘故,就灭除掉心中六十二种外道邪见随眠。从此不怀疑世间有佛,不怀疑世间有佛法,不怀疑世间有出家、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不信如来所说经典巧方便戒。违法立制。令诸清净善行比丘废于坐禅读诵经典。无苦恼者生其苦恼。有苦恼者复令增长。恒怀恶心坏善威仪。行住坐卧无复时节毁禁破戒。实非沙门自言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不解经典为他解说。邀致四众供养恭敬。善男子。王与大臣及恶比丘犯根本罪。余如上说。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八根本重罪。未来之世,初发心菩萨造作种种恶行。所谓刹利恶行,婆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如今时证悟之菩萨,有时也会取用智者大师的著作,来宣讲佛法;此如平实早年也曾宣讲智者大师的童蒙止观,未来也可能宣讲他的《释禅波罗蜜》和重讲《童蒙止观》;但是智者大师其实并没有悟得如来藏,所以没有实相般若的智慧,只有相似般若的智慧,所以是五品位的贤人;但是已经证悟的菩萨,却也可以拿智者大师所造的禅定方面的著作来宣讲,藉智者大师的著作,而将般若的真正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佛是究竟解脱于三界轮迴,对于宇宙生命的成因彻底明了、具足了知;也只有佛才是真正究竟觉悟的圣者,所以一切诸佛如来,一定都是十号具足。是哪十号具足呢?那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大家应该有注意到,诸佛的如来十号中有一号叫作应供,应供很明显的意思就是阿罗汉。我们刚刚已介绍到阿罗汉亦称为应供,那应供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这成佛的正理就是佛菩提道,也就是大乘佛法的义理,也是修学唯一佛乘的,这当中包含了实相般若智慧及如来藏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这就是佛世尊在第二转及第三转法轮所教授的成佛之法。所以,成佛之道,必须具足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并不是单修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解脱道,就可以说为成佛之道。自古以来,有许多人误会佛法,以为不停地打坐、修学禅定,使妄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菩提道修学的方向:证如来藏而观察如来藏心的种种功能与清净自性,方能发起般若实相智慧;进证如来藏含藏的一切种子,成就一切种智,方能成佛。勿作佛学研究而堕于文字、依文解义。2.依八识论为前提而修行者,若能如实了知蕴处界的内容,则声闻解脱道的修习,此世至少可证初果。依八识论为前提,大乘佛菩提道的修习,此世多能开悟明心;二道皆可实证。3.依六识论为前提而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反于此者,则是有些出家人于佛智,不生信受;宁可信乎学术界之异说,互相引非义以为义,谬圣义而以为当然,于修证付之阙如,于诸经典不能通达,无能晓窥如来意旨,徒以口舌论义而为盛事;若真能说然不能行处,则无可怪哉;以佛法修证,非是一生可期,如何可以娑婆恶世众生而作希求?然诸众法师既披圣衣,发心出家,当非为名闻利养,当以为有真佛法可以追求,当以为佛法真正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二:【尔时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无三乘差别者,何故如来为诸众生说三乘法?而言此是声闻学乘?而言此是缘觉学乘?而言此是菩萨学乘?」佛告文殊师利:「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地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法相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说人差别,非乘差别;诸佛如来说三乘者,示少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所修佛菩提道的见道是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也即禅宗所说的开悟——明心见性,菩萨见道已,复经修道断除我执、法执,即能成道。三、修证方法不同二乘解脱道的基本修行方法,如安般、四念处、四圣谛、十二因缘等,都是基于观察现象界的苦、空、无常、无我,以断除我见、我执为目的。大乘佛菩提道的基本修行方法则是实修六度,累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以求证诸法实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六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