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此谓不证如来藏者,不名大乘别教真见道;不得此真见道者,不入别教通达位。通达位即初地入地心,正修佛道之始也。为求证藏识而熏修蕴处界空相现观,及熏修亲证藏识空性之知见,即是四加行也。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名为七住真见道,得根本无分别智;依此根本智,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熏习种智,生起后得无分别智,皆属 三摩地

2018-07-21

这也就是说,七住位的菩萨能够找到如来藏,明心证真,能够亲自领受以及体验如来藏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以及涅盘性。而明心之后的菩萨,依循著别教法门,修证如来藏的人无我智,并且转修《楞伽经》、《解深密经》当中的法无我智,就会渐渐经由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而进入初地;再依如来藏修学增上慧学,也就是诸地的无生法忍,以及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次第再由二地、 三摩地

2018-07-21

复随彼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经、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种智正理,了知八识心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名言自性、四缘、四涅盘、二种无我、诸地地相、四智圆明等;在学习种智之过程中,随时随地将其所学,配合所悟如来藏诸种子之界性,加以体验领受,不唯可以确认见闻知觉性之人无我性,亦可证验八识心王及蕴处界百法之法无我性。菩萨如是 三摩地

2018-07-21

初地三地菩萨舍寿时能取无余涅盘而不取之,次第进修唯识种智而至六地,必定取证灭尽定,而仍不入无余涅盘,进修七地之念念入灭尽定、八地之于色变现自在、于解脱道无功用行,及由佛所授之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等。……次第渐至等觉位中,复于百劫中随处舍身受生,布施头目脑髓身躯手足等,如是以百劫之无量内财而修相好,乃能于最后身菩萨位具足福德。福德既具,乃 三摩地

2018-07-21

请问各位菩萨:你们愿不愿意当佛的儿子?当然愿意嘛!有谁不愿意当佛的儿子!既然想要当佛的儿子,那就要在佛菩提中荷担如来家业,并且不断地付出;如是经过一大无量数劫后,了智慧、福德、定力等等,才能成就。当菩萨从初地开始,依序所需要的智慧及福德,一直到十地快满心时,十地菩萨的大宝莲花王宫殿自然现前。当十地菩萨进入大宝莲花王宫殿,放光照耀十方世界,从十方诸佛 三摩地

2018-07-21

所谓的四圣谛,并非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其实四圣谛是贯通三乘菩提的;只是大乘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二乘则是只依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 三摩地

2018-07-21

也有人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也有人念满月光如来,这都是念佛。佛不只是一尊,佛有很多。因为十方虚空无有穷尽,过去未来无有穷尽;所以世界国土不可限量。既然如此,佛当然无穷尽,数不完了。从另一方面来说念佛,我们有不少人念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降生的时候,说祂是一尊佛。入灭了呢?那又是不同了。住世的时候是应身佛,是化身佛,入灭的时候,祂以什么形态存在?以庄严报 三摩地

2018-07-20

”在大宝积经里面,世尊这样开示:“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彼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所以只要是念弥陀世尊,一定可以去。还有,要信十方虚空,有无量无数的佛世界、佛净土。在别的宗教里面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宇宙的中心。但是佛经里面不这样讲,佛经说我们这个世界只是宇宙里面的一个小世界而已。光是我 三摩地

2018-07-20

还有一种人,他不求生诸佛净土,他认为释迦世尊的秽土也是净土,要在这里修行,并发愿早日达到实相念佛,成就三明六通,或四禅、四无量心,可生生世世在此世间承担如来家业,帮助一切众生成就唯心净土,这也是大愿。如果有一天升进到此地步,他又发愿:“愿我以念佛心,证入五蕴空的境界(从色蕴空一直到识蕴空。不是见空,而是证空),在未来生度无量无数的众生,同入菩 三摩地

2018-07-20

是指一切有情众生生命的本源、根源,我们称之为真如、真心、自性弥陀、菩提、涅槃、佛性、如来藏……许多名称,这些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一般人听到第一义的知见会害怕,当他看到《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到最后连一法也无,心中起了烦恼,认为修行修到后来什么都没有,还修什么?若能深入这方面的知见,且不害怕的人,表示 三摩地

2018-07-20

上上根智人,直下自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弥陀,此则是如来无住无依最上乘境界,万中无一也。其未能顿悟之人,须是谛信净土,一心念佛,渐次修进,仗阿弥陀佛愿力摄持,自己一念真实下工,万无一失也。”这是说一切佛子因根性不同,有的人信力强,有的人信力弱;有的人愿力强,有的人愿力弱;有的人定力强,有的人定力弱,故说力量有大小。机智有浅深是指各人聪明 三摩地

2018-07-20

《尔时,有一比丘于白迭上画如来像,众彩庄严,悉皆具足,持至大精进菩萨所。大精进菩萨见此画像,心大欢喜。作如是言:「如来形象妙好乃尔,况复如来正偏知身,愿我来世得成如是妙色之身。」尔时,大精进菩萨白父母言:「我今欲于如来出家学道,愿为随喜。」父母答言:「莫作是说,我今年老,惟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当死。」大精进菩萨言:「我当方便令父母存,而我得出家。 三摩地

2018-07-20

想佛的时候,先要懂得一些知见,便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诸佛正偏知海,从心想生”。这就是说,十方无量如来都是法界身,法界身无身可见,既然无身可见,又为什么叫我们观这个相?因为众生心爱攀缘,叫他观个无相,观不真切,定也不容易增强,所以叫他观相。但是也跟我 三摩地

2018-07-20

念药师如来求生极乐世界也可以去,因为十方诸佛皆能满人求生极乐的愿。如果释迦世尊作不到这一点,祂就不会讲净土三经。接下来还有一段说:“有空闲时,自端心意,念身作善,专精行道,十日十夜,殊使不能,------当绝念去忧,勿念家事,莫与妇人同床,自端正身心,断于爱欲,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生阿弥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往生其国”。所以前面讲十日 三摩地

2018-07-20

虽然如此,《观无量寿佛经》上说:“然彼如来,宿愿力故,凡有忆想者,必得成就。”无量寿佛无量劫以来的愿力是---只要一切众生愿意观想祂,祂就帮这个人观想成就。这种观想所见的佛身,具足了无上无量的庄严,这个庄严和身量是随观想者各自心量的大小而有不同;心量小的人观想出来的佛身量也小;心量不庄严,观想得到的佛也不庄严;心量广大又庄严的话,所观想的无 三摩地

2018-07-20

跟据《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卷中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这段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无量寿佛来时不是从某个地方来,去的时候也没有去到某个地方去,没有生灭,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仅仅是为了实现因地所发的大愿来度众生,所以在西方世界现出报身形像。由此可见,净土经 三摩地

2018-07-20

念佛圆通法门,源出于密教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现在先就经名分析如下:一、“大”:一切有情众生的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就是大。因为过去无量无边,未来无量无边;而现在的心性也是无量无边,所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叫做大。二、“佛”:佛是真如显现出来的灵明觉了;所以佛就是报身、应身、化身。真如并不是佛,只 三摩地

2018-07-20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源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五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此经乃是修定学禅者必读经典,简称“楞严经”。经中二十五位菩萨各述自己的修行方法,其后由文殊师利菩萨评论,认为对于此世界众生而言,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法门最为殊胜。唯时至今日,去圣日远,而社会型态亦逐渐转变为繁忙多事的生 三摩地

2018-07-20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 三摩地

2018-07-20

入此位中,忆佛心谢、更不须徵,即看此等心,既是如来真实法性之身,亦名,亦名佛性,亦名诸法实性实际,亦名净土,亦名菩提、金刚三昧、本觉等。”四、行者不论是参禅入理或念佛入理,见佛性后均应参访真见道人,免将妄觉误作真觉,乃至将定境误作悟境。此微细处,务必留意。否则,他时异日,无常来时,如虫御木,后悔莫及。五、末学乃一无名小卒,教界之人与事、二俱生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