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妙法莲华经》卷1)就是要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得真实解脱,乃至究竟成佛。而这个十方诸佛共同的知见,正是众生各个具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永不生灭的第八识如来藏真如心。因为如来藏才是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佛道的所依,所以如来藏法就是诸佛。如果有人破坏如来藏这个释迦世尊的,例如:否定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存在,说如来藏是外道梵我、神我思想的复辟,就是告诉大家 三摩地

2018-07-22

比如说在《妙法莲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当中,这样子记载,说:【尔时,世尊于文殊师利等无量百千万亿旧住娑婆世界菩萨摩诃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人非人等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亦复如是出广长舌,放无量光。……其中众生 三摩地

2018-07-22

(《妙法莲华经》卷七)除了上述经典之外,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也有解说八地菩萨的功德说:因为八地菩萨对于现相现土等能力都已经得到大自在了,所以在众生有需要的时候,只要一起念作意,一切众生所需要的饮食、衣物等等资生之具,都能够立即变现。所以说,八地菩萨对于一切种利益有情之事都有大堪能的。由经论上佛菩萨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诸佛以及八地以上的诸大 三摩地

2018-07-22

平实导师在宣讲《妙法莲华经》时提到了百福的修行,百福就是在修十善中的每一善时,同时都要加上十种思惟,也就是十善的一一善各有十种思,所以称为百福。《妙法莲华经》卷6〈法师功德品第19〉: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平实导师为大家详细说明了百福应该要怎么修,并且仔细地说明如何付诸实行才能成就百福的功德,平实导师最后提到:修百福与我们有 三摩地

2018-07-22

例如在《妙法莲华经》中,有提到无量无数劫前的常不轻菩萨,这位常不轻菩萨其实就是释迦世尊的前身。在无量数劫之前,当常不轻菩萨遇到佛门四众时,就会对他们礼拜赞叹;但是在遇到增上慢的佛门四众时,他们就会毁谤、怒骂常不轻菩萨,甚至会用木杖、瓦石来掷打他。但是当常不轻菩萨遭受到这样的屈辱时,却从来不会因此而起瞋,他只是避走开来,但是却仍然会对他们说:我不敢轻 三摩地

2018-07-22

例如世尊在《妙法莲华经》中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二)就连七佛之师的文殊师利菩萨,都只能称为法王子,不能称作为法王,可见法王这个称号确实是只有佛世尊专用的,还没有成佛的人是不应该随便乱用的。但是有某个附佛法外道,否定如来藏是真实存在,或者是把只有一期生死的意识心当作是如来藏,而且竟然有一大堆的,都自称或被称为法 三摩地

2018-07-22

这是真的!我们要相信佛语!《妙法莲华经》卷6〈随喜功德品〉: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只;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 三摩地

2018-07-22

例如,在我们上面所举的经王——《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当中,世尊在教导菩萨哪些是菩萨应该亲近之处的时候,特别告诫菩萨们,不得任意亲近国王、大臣等政治人物。世尊所说的大意是这样子的:当未来末法时代的五浊恶世之时,菩萨摩诃萨不应该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以及外道六师等人,而且应该要经常的远离他们。当这些人来请问佛法的时候,应该同样的和颜悦 三摩地

2018-07-22

对于《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的故事,自己还是很熟悉的。想的过程中,我赞叹了药王菩萨的功德,并且,自己观想自己如药王菩萨一样,燃身供养十方诸佛。并且,把这个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和释迦牟尼如来的正。结果,6月6日上班,我准备跟领导辞职的时候,领导把我叫过去了,把我表扬了一顿,然后通知我加薪。当时,我感觉非常震惊,因为公司几乎运转不下去了,人心也动摇的 三摩地

2018-07-22

佛在《妙法莲华经》里面就讲: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妙法莲华经》卷三)为什么佛要分成大乘跟小乘呢?因为要走大乘这条路很长,中间有很多岐路还有险阻;如果你一口气要走完,这样子在对于当时的外道来讲,其实是很困难的。佛因为为了不让阿罗汉退转,所以祂必须施设一个中间一个让他能够休息的地方,让他以为说佛法走到这边就是了,但是因为祂 三摩地

2018-07-21

221,c16-22)《妙法莲华经玄赞》卷3:「阿梨耶识名空如来藏。具足熏习无漏法故名不空如来藏。藏识有漏虚妄不实。故名为空。能含一切无漏种故名如来藏。四智种子体是无漏非虚妄法。由近善友多闻熏习渐次生长。当成四智。四智之因名不空如来藏。」(CBETA,T34,no.1723,p.710,b15-20)《妙法莲华经玄赞》卷3:「胜鬘经云有二种如来藏空智。谓若离若脱。若断若异。一切烦恼藏不离不脱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祂有一个无自性性,祂并不是完全都没有一个体性,所以窥基大师在《妙法莲华经玄赞》里面说:“谓依三自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破所执有相,说之为无,非一切无。”(《妙法莲华经玄赞》卷九)也就是说,依“依他起性”、依“遍计执性”、依“圆成实性”,因为如来藏有这三种体性,依这三种体性来说三界六尘万法它其实是 三摩地

2018-07-21

对此,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这就是说,大乘的表现是“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 admin

2018-07-21

他所译岀的《金刚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等大乘论典,不仅奠定了东土的基础,在中国大乘教内广为流传,亦深入民间,历千年而不衰。本电子报前几期已分别介绍了自公元世纪初开始,大约五百年间,在古印度的土地上,马鸣、龙树、无著及世亲菩萨们血脉相承,弘传佛陀的经过。今本篇所将述说者,则是大约在同一段历史进程里,发生在另一块土 三摩地

2018-07-21

这也就是世尊在《法华经》中所开示的,世尊说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渐渐具足菩萨之道(《妙法莲华经》卷四)的道理所在。同样的,在《维摩经》中也有说到,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所说经》卷一)另外又说到,说: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维摩诘所说经》卷一)所以,庄严佛土就是从清净自心如来而来,想要清净佛国佛土 三摩地

2018-07-21

例如世尊在《妙法莲华经》中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二)就连七佛之师的文殊师利菩萨,都只能称为法王子,不能称作为法王,可见法王这个称号确实是只有佛世尊专用的,还没有成佛的人是不应该随便乱用的。------《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5集菩萨正行的基础——认识三宝的真实义>陆正元老师 (原标题:三宝中的佛宝 三摩地

2018-07-21

(《妙法莲华经》卷一)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所立的誓愿,是要度化教导一切众生皆成佛道,都能成佛。诸佛之所以不像不回心的二乘人声闻阿罗汉,或者是缘觉辟支佛一样,畏生、厌苦、急证涅槃;祂能从最初的因地初发心菩萨开始,历经了三大阿僧祇劫以上的久远时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精勤修学,直到成佛,都因为同样发了这样的誓愿的缘故。像菩萨最初归依三宝,初发菩提心行菩萨 三摩地

2018-07-21

】(《妙法莲华经》卷一)是说:诸佛世尊们,都是为了一件大事的因缘,所以出现在世间。舍利弗啊!什么是诸佛世尊为了这一件事来出现于人间呢?那是哪一件事呢?就是为了开、示、悟、入。诸佛世尊为了开启众生对于佛菩提道的知见,令众生法眼得以清净,所以出现于人世;为了演示给众生知道关于佛菩提道的知见,所以出现于人世;为了让众生能够证悟佛菩提道,所以出现于人世;为 三摩地

2018-07-21

例如世尊在《妙法莲华经》中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二)就连七佛之师的文殊师利菩萨,都只能称为法王子,不能称作为法王,可见法王这个称号确实是只有佛世尊专用的,还没有成佛的人是不应该随便乱用的。但是有某个附佛法外道,否定如来藏是真实存在,或者是把只有一期生死的意识心当作是如来藏,而且竟然有一大堆的,都自称或被称为法 三摩地

2018-07-21

正如《大般涅槃经》卷18〈8梵行品〉所说:云何为佛?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亦如佛在《妙法莲华经》卷1〈2方便品〉中说: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华严经》云:诸佛境界不思议,一切众生莫能测!佛不仅具足无上智慧,还具足无量福德、无量慈悲、无量相好庄严,佛之智慧、福德、慈悲、相好庄严绝非我等能测能度!本书微乎其微之介绍与佛的无上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50条/8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