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告诫比丘们说:「对于自己的父母,虽只作一点小小的供养,就可以得到无量福报;而如果对父母稍作不孝顺的事,就会得到无量罪过。」比丘们问佛陀说:「罪和福的果报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佛说:「我记得在过去久远世以前,波罗奈国有位长者的儿子,名字叫作慈童女,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家里的钱财又已用尽,只好靠劳力卖柴维生,每天赚到两钱,全部供奉年老的母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段的意思是说: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世尊在过去世为人子女的时候,非常的仁慈和孝顺;作国王的时候,也是慈悲的护念百姓;作人民的时候,则是奉敬长上。因为这样不断累积福德的结果,所以今天才能成为三界至尊的人天导师、佛、世尊。也就是说,世尊在过去无量世当中孝顺父母、奉养父母,才能获得三界至尊——成佛的果报。各位菩萨,我们想想看,三界至尊的佛,对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终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虽得欲乐饮食衣服而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但自思惟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或致无常。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 | admin 2018-07-20 |
![]() |
如果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父母时,我们应以恭敬心来孝顺父母,这也是种福田,是回报恩德而种的福田。除了父母以外,在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上曾教导你的师长,对你有恩德而应该回报,所以师长也是报恩田。和上有时写作和尚,在佛世只有一人能被称为和上,就是释迦牟尼佛。佛入灭之后,和上就有很多了!相对于所度的众生,每一位化主都是和上。特别是根本上师(即帮你证悟的师长)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罪障消除。’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铤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罪障消除。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铤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其次,需要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勤修《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三福净业:一者,世间法福德资粮: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二者,学佛福德资粮: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修行福德资粮: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其中修行福德资粮:读诵大乘,即是要我们阅读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每见出家释子,辄随己臆见,肆其谤讟,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无不重孝。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我们今天看到世间的痛苦是难以说完的,我们虽然能够有心于佛法,但我们父母是不是会跟著来修学呢?是不是我应当济度我们的父母也能够得到佛法的安乐?佛陀在忉利天的时候,为了强调度化母亲的种种的重要,所以地藏王菩萨现身于忉利天,然后演说了一部很重要的经典,这个甚至可以被称为是佛教的孝经——孝顺父母的经典;其中这说到了几个故事,一个是婆罗门女的故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主三和尚叮咛必须好好感恩父母,务必要孝顺。接著便向主三和尚禀报,拜佛时□□□□□□,□□□□□的体证,因此可知如来藏□□□□。接著主三和尚问了几个问题,以考验是否真懂般若。再者,详细为说明如来藏□□□的关系,帮助厘清概念,确实了知“非一非异”的实相。三者,提出辨识的方法,以防外道的笼罩与刺探。最后主三和尚出了两道题目,要好好的整理,以便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依印老否定持种识(第八识如来藏)之邪见,则一切人学佛、供养法师、孝顺父母,乃至杀人越货、烧损掳掠,悉无正报,无因无果,一切无明种子非可经由修行熏习净化故,一切无明种子悉将再由虚空无因忽然现行故,虚空不受熏习净化故,虚空无法,非是心故。若无第八识如来藏持种,尚有极多大过,余于《真实如来藏》书中已有略述,而印老不能置辩,故知其谬也大。是故印老不应于否定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阿兄勤行孝顺,须求水里之鱼;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笋。夫人居世上,修已行孝,以合天心;僧有空门,慕道参禅,以报兹恩。今则千山万水,杳隔二途;一纸八行,聊伸寸志。并附颂曰:不求名利不求儒,愿乐空门舍俗徒。烦恼尽时愁火灭,恩情断处爱河枯。六根戒定香风引,一念无生慧力扶。为报北堂休怅望,譬如死了譬如无。良价禅师受具足戒后,即开始游方参学。他首先礼谒了南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一个屠夫他非常不孝顺父母,但是对观世音非常虔诚,一心一意赶到普陀山去朝山,要见观世音,……(故事譬喻,略而不录)。所以,观音菩萨都在自己的家里,佛祖就在我们的心里:堂前双亲你不孝,逢庙拜佛有何功?能孝顺父母,行道德、行慈悲,那就是我们人人的灵山宝塔。》(台视文化公司《禅诗偈语》页88~89)平实云:善矣哉!大师之言!如是,则天下一切孝子,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