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么你就已经在你自己的七宝塔里面安坐,看见你自己的“多宝如来”而与“多宝如来”分座而坐了。当你看见了你自己的“多宝如来”时,只是在那一刹那就全体看见了,你的“多宝如来”是不是全身不散都在那里?祂有没有给你先看一小部分,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给你看见?有没有?没有!祂是整体一时全部给你看见了。当你找到了你的如来藏 admin

2020-06-20

  ’尔时诸子知父安坐,皆诣父所而白父言:‘愿赐我等三种宝车。如前所许诸子出来,当以三车随汝所欲。今正是时惟垂给与’长者大富库藏众多,金银琉璃砗磲马瑙,以众宝物造诸大车,庄校严饰周匝栏楯,四面悬铃金绳交络,真珠罗网张施其上,金华诸璎处处垂下,众彩杂饰周匝围绕;柔软缯纩(zēngkuàng)以为茵蓐,上妙细㲲价值千亿,鲜白净洁以覆其上。有大 admin

2020-06-14

(《杂阿含经》卷2)是说有一位外道婆罗门来礼敬世尊,先问安世尊,安坐一旁,然后请示世尊:瞿昙沙门!您所弘扬的佛法,它的内容是什么呢?世尊回答:我论因、说因。婆罗门又问:什么是论因、说因呢?世尊开示:过去、现在和未来,因缘聚集了世间,因缘使世间聚集;因缘消灭了世间,因缘使世间消灭,这就是佛法的主旨。所以佛陀来人间所说的法,可以总归于一句我论说因,讲得 admin

2020-02-18

所以《吠陀经》中说道:无生脐上,安坐唯一;一切有情,亦住其内;尔等不知,彼造群生,另有一物,有异于汝;口唱圣歌,蔽于迷雾,言无真实,玩乐游荡。一般的学术界认为:绝大部分的印度哲学,对于世界起源----造物主的思想,都是脱胎自《吠陀经》。《吠陀经》里面这个造物主,它的特点除了无生之外,还有唯一。它无生,所以无灭;它唯一,所以不二。然而,众生却不知道这个道 admin

2020-02-18

后来,大夫萧守中又上奏元主,要求废除佛教僧团,理由是:沙门不征不役,安坐而食,耗国累民,必此类矣,请除之!楚材居士驳斥道:人之生也有天命焉,人力所不能夺与者也。世有辛苦而饥饿者,有安逸而饱足者,修短苦乐,寿夭穷通,万状不齐,虽孔明之智,项羽之勇,颜回之贤,仲尼之圣,亦不能移其毫发,岂彼沙门能穷吾民、耗吾国耶?故万世之在天下,天与则生,天夺则死,沙门 三摩地

2018-07-23

…见画加趺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以是之故,…佛教,应如是坐。」又《嘉祥法华义疏》卷二曰:「结加趺坐,是诸佛常坐之法,作此坐者,身端而心正也。」又《大日经》不思议疏卷下曰:「…别此坐者,非圣坐也;若欲求菩提,学佛坐为得。」(详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纂天华实用佛典丛书)2.《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载:「问:诸威仪中,皆得修善 三摩地

2018-07-23

…见画加趺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以是之故,…佛教,应如是坐。」又《嘉祥法华义疏》卷二曰:「结加趺坐,是诸佛常坐之法,作此坐者,身端而心正也。」又《大日经》不思议疏卷下曰:「…别此坐者,非圣坐也;若欲求菩提,学佛坐为得。」(详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纂天华实用佛典丛书)2.《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载:「问:诸威仪中,皆得修 三摩地

2018-07-23

刘老师现场指挥大众继续安坐原位,引导义工逐排招唿菩萨起立,排队由右首观世音菩萨圣像及血舍利方向开始,然后到中路瞻礼世尊及佛骨舍利,最后再移步以平实导师为model恭雕的玄奘大师圣像及其顶骨舍利,如此则动线明快而流畅,既不必大肆搬动铺排,又能在最不拖沓的时程中,满足所有想要瞻礼佛菩萨舍利的大众。三圣的舍利,如平实导师开示时所言,都已供奉在圣像前的水晶舍利 admin

2018-07-23

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 admin

2018-07-23

他也有五项:一、诸佛出世:菩萨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福智二资粮,获得最后上妙身,安坐无上胜菩提座,现证无上正等菩提,是为佛出世而得亲遇。二、说教:佛出世为宣说,依四圣谛宣说真实苦集灭道,及所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等十二部,使学士闻后得以出离。三、法教久住:在佛世,或在佛涅盘后,或在期过后,正行未灭、未隐 三摩地

2018-07-23

为了庄严毘卢遮那佛的道场──就是在毘卢遮那佛示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庄严道场;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些诸佛弟子们都示现菩萨的身形来庄严这道场,来在众会之中安坐,来听闻毘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来说法。这些菩萨有广为人知的观自在菩萨(世间有时候称为观世音菩萨),还有文殊师利菩萨,还有普贤菩萨,那还有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 三摩地

2018-07-23

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吠陀经》中说道:无生脐上,安坐唯一;一切有情,亦住其内;尔等不知,彼造群生,另有一物,有异于汝;口唱圣歌,蔽于迷雾,言无真实,玩乐游荡。学术界一般认为:绝大部分的印度哲学,对于世界起源——造物主的思想,都是脱胎自《吠陀经》。《吠陀经》里面这个造物主,它的特点除了无生之外,还有唯一。它无生,所以无灭;它唯一,所以不二。然而,众生却不知 三摩地

2018-07-22

上香、问讯后,长跪合掌,念诵安坐祈请文:OOO等人,欲于家中,亲承供养世尊(或其他诸佛、菩萨)圣像,故于今日,虔诚敬备,香、花、果等,启建安坐。祈愿世尊慈悲莅临坛场,摄受加持,令及诸眷属等,常随佛学,于佛菩提道中,亲修实证。也愿有缘众生,亲睹圣颜,仗佛威神,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藉此因缘,趣入,同入佛智。4.念毕起立,持祈请文,向上问讯;5.礼佛三拜;6.问 三摩地

2018-07-22

所谓的天人五衰相,是说身上的天光渐渐衰减毁灭,头上戴的天花逐渐枯萎,心中生起厌烦的心,没有办法安坐在天座上,腋下出现了汗臭味,灰尘土垢黏着在身上;如果出现了这样的五件事情,天人自己就会知道天福将尽了。所以这一位帝释天,他心中就生起了很大的忧愁,想到三界之中唯有佛陀能够救度一切苦厄,就立刻从天上飞奔到佛的面前。当时佛正在灵鹫山的山洞里面坐禅,进入了普 三摩地

2018-07-22

又善男子想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yǒu)透垣(yu 三摩地

2018-07-21

即说赞曰成就于善相安坐善妙床广为诸众生敷演无上法大云初分神通健度第三十尔时大云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三神通藏得开示法门。惟愿如来分别解说。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宣示。有乐神通窟法门。喜神通窟法门。大喜神通窟法门。行神通窟法门。师子神通窟法门。等神通窟法门。示神通窟法门。悲神通窟法门。舍神通窟法门(梵本少四)善男子。是 三摩地

2018-07-21

但是已经成为佛果禅师的入室弟子,并且已经安坐于无畏床而作狮子吼(破邪显正)的人,不止十余人。后来代代相传法嗣,如同绳绳不断而一直传到我明朝嘉靖、隆庆年间,而仍然有禅门的味道可以触人鼻孔、嘴吧的,也就只有大慧宗杲与瞌睡虎的后人罢了!其余的宗派,都是三传、四传之后就消失了。所以说,大慧与虎丘二老的法脉,真可说是源远而流长啊!大慧在世时,时人称呼大慧与虎 三摩地

2018-07-21

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 三摩地

2018-07-20

安坐绳床。默然归寂。众闻天乐西来。异香满室。年五十六(宋高僧传佛祖统纪)。善道。临淄人。尝入大藏信手探卷。得观无量寿佛经。乃专心念佛。修十六妙观。及往庐山。观远公遗迹。忾然增思。后遁迹终南。修般舟三昧数载。睹宝阁瑶池。宛然在目。复往晋阳。从绰禅师授无量寿经。入定七日。绰请观所生处。道报曰。师当忏悔三罪。方可往生。师尝安佛像在檐牖下。自处深房。此一罪也 三摩地

2018-07-20

 «上一页   1   2   …   3   下一页»   共41条/3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