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因此在修学的一个过程当中,如何能够依着自己的定力,看到自己见、爱、痴、慢的起行,在利乐众生的过程当中,看到自己以及众生相对应自己身、口、意行的造作,而能够产生调节的作用,这就是借助于众生,来成就于自己的佛道。第五种作意心散乱。我们在修定的过程当中,其实是有着止观双运的配合;如同前面所说的种种散乱,如果没有止的功夫,会看不到,就无法对治;同样,如果没 | admin 2020-06-08 |
|
解脱绝对不是因定而得,绝对是智慧,即使是俱解脱,也是靠着尽智的智慧、无生智的智慧而得,不是靠定力而证得;定的本身不能使人出离三界生死,有解脱智慧辅佐,定才能帮人解脱生死。--------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第一辑)》 | admin 2020-06-08 |
|
在断除欲界爱的过程当中,心不动摇,常住一境胜解作意,所以定力也会逐渐的增上。随着欲界爱的淡薄与断除,欲界定还有近行定(也就是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这一些定力都会逐渐的具足;所以当我们把欲界爱断除,证得三果的同时,初禅也会发起,因此证得初禅是三果人的特征之一。在《六度集经》佛为我们解释,证得初禅的道理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初禅的行持法,必须要去除贪爱五欲 | admin 2020-06-08 |
|
为什么说十八界具足了,就是欲界的法呢?因为到了色界,就少了六界;色界天人没有团食,而甘露正是团食;到了色界,不吃食物,是以禅悦为食,以禅定的定力所生禅悦的喜乐,做为色界天人的食物,那纯粹是依禅定而有的。色界天,从初禅天的第一天开始,就已经不像欲界天人;欲界天人还有微细物质所造成的五脏六腑,所以他们还要吃甘露,以维持欲界天身之生存;但是色界天人,从初 | admin 2020-06-08 |
|
于刹那间遍身发者,以初禅定力具足及初禅应除性障已彻底修除故,非必打坐之定中方能发起初禅善根,行住坐卧中皆可能忽然而现;此人欲进修二禅较为容易,运运而动者往往退失,不易修进。以上名为有觉有观三昧正受。初禅修学具足后,继续修定,令心向内安住,不缘外五尘;渐渐安住自心内境,唯有意识观照五尘外之定境法尘;五识虽尚未灭,而于五尘已不攀缘,亦不起觉察粗心,不迎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菩萨具足三资粮,也就是具足定力、慧力与福德,于一念相应慧明心,能够安忍真心本来无生体性而不退,成为七住满心菩萨,不仅可以入内门修六度万行,而可以转入八住修行;如果证悟了,无法安忍真心无生的体性,不名七住明心的菩萨,名为退分菩萨,只能在外门继续修六度万行。见性就是佛所说的佛性,祂是真心的作用。如果菩萨具足三资粮——定力、慧力、福德,于因 | admin 2020-06-08 |
|
如果菩萨具足三资粮,也就是具足定力、慧力与福德,于一念相应慧明心,能够安忍真心本来无生体性而不退,成为七住满心菩萨,不仅可以入内门修六度万行,而可以转入八住修行;如果证悟了,无法安忍真心无生的体性,不名七住明心的菩萨,名为退分菩萨,只能在外门继续修六度万行。见性就是佛所说的佛性,祂是真心的作用。如果菩萨具足三资粮——定力、慧力、福德,于因 | admin 2020-06-08 |
|
在断除欲界爱的过程当中,心不动摇,常住一境胜解作意,所以定力也会逐渐的增上。随着欲界爱的淡薄与断除,欲界定还有近行定(也就是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这一些定力都会逐渐的具足;所以当我们把欲界爱断除,证得三果的同时,初禅也会发起,因此证得初禅是三果人的特征之一。在《六度集经》佛为我们解释,证得初禅的道理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初禅的行持法,必须要去除贪爱五欲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在灭尽定当中,既无一法可立,另外还要动中的定力,还要有持戒来辅助断除欲界爱;因为持戒能够让我们止息恶习,持戒可以开智慧,持戒可以增进福德,持戒可以让我们的定力深细,特别是佛所告诫的重戒,千万不要违犯以免重戒障道。--------《三乘菩提系列讲座》 | admin 2020-06-08 |
|
念力出现以后,心得决定而不会再退失于佛道的修行了,这就是有定根的人;有定根以后就会不断的深入佛法中研求,当他确定佛法的内容以后,再也没有人能以扭曲的说法来转变他,无法再以种种巧妙言语或恐吓的手段来退转他、来使他转入凡夫我见中,这就是有了定力的人。有定力的人,表示他的慧根已经生起了,再也没有人能使他对邪慧产生认同,他已经有能力分辨法义的真假与高下了, | admin 2020-06-08 |
|
次法就是明心见性所必须具备的法,譬如要有参禅的正知见、定力、慧力、福德等等,于未来各种因缘成熟时,可以悟入佛菩提而明心见性。由于明心见性的关系有了自宗通,亦名宗通。由于菩萨明心见性找到自心如来而发起般若智慧,名为根本无分别智,亦名总相智;愿意跟随真善知识修学别相智、道种智,于宗门与教门就可以渐渐通达,由于定力、慧力、福德、愿力不断地增上,不畏惧众生 | admin 2020-06-08 |
|
念力出现以后,心得决定而不会再退失于佛道的修行了,这就是有定根的人;有定根以后就会不断的深入佛法中研求,当他确定佛法的内容以后,再也没有人能以扭曲的说法来转变他,无法再以种种巧妙言语或恐吓的手段来退转他、来使他转入凡夫我见中,这就是有了定力的人。有定力的人,表示他的慧根已经生起了,再也没有人能使他对邪慧产生认同,他已经有能力分辨法义的真假与高下了, | admin 2020-06-08 |
|
正定:即是正确、正当的定力,使自己的心境随时都可以精神集中,心情平静,此即是世间正定。儒家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此可见,定力是一种精神修养,凡是一个有修养、有大担当的人,也一定有相当好的定力,否则无以致之。以上所述为世间八正道之正理,相较于出世间八正道正理,世间八正道没有思维修习四圣谛,及无漏思维的修习 | admin 2020-06-08 |
|
至於俱解脱的修证,其实仍是因解脱慧而得解脱果,非因定境、定力而得解脱生死。这是说,外道修行者,假使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其定境坚固具足者,能往生於非想非非想天中;若不中夭者,能住寿八万大劫,常住於非有想、非无想定境中;然而八万大劫寿终之后,仍不免堕於人间或三途。但是他们若能於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坚固不退之后,进断我见,就可以立时成为八解脱的身证圣者,立即可 | admin 2020-06-08 |
|
定解脱中,只有一种是灭尽定的真实解脱,其余都只是解脱於欲界刺、声刺、觉观刺、喜刺、出入息刺……等,不是说修定可以得解脱三界生死;但是定力可以伏住我执,所以修定可以助成灭尽定的取证,故亦因此而方便名为定解脱。在已断我见的前提下,证得定解脱中的初禅时,可以成为三果人;若无断我见的前提,发起禅定时则与解脱三界生死轮回的实证无关,只能说是解脱於 | admin 2020-06-08 |
|
又无想定所断之想粗,灭尽定所断之想细,若无四空定之定力,欲于四禅中灭粗想而证灭尽定者,无有是处。又想者乃谓想阴之想,无想者非因离语言妄想而名无想,是故初禅心中虽离语言,仍未离想;若有意识不灭而能了知,不论其了知如何微细,皆名为想;不唯四禅息脉俱断之定境中能了知心名之为想,乃至四空定之顶——非想非非想定中之极细了知心,依然名之为想,须灭了知 | admin 2020-06-08 |
|
行者得于无觉有观三昧后,每日精勤修定,及于四威仪中伏除二禅所应伏除之五盖;于坐中经由初禅而入无觉有观三昧,每日重复此一过程,渐渐向意识自心内境安住,不缘五尘;随于定力之增进及性障之伏除,而渐渐能入无觉无观三昧之中安住,离外五尘,而亦不须起心观照定境,不觉五尘、不观五尘,是名无觉无观三昧,以离欲界觉观故名无觉无观,非谓无意识能觉知自心内境也。行者得于 | admin 2020-06-08 |
|
定解脱中,只有一种是灭尽定的真实解脱,其余都只是解脱於欲界刺、声刺、觉观刺、喜刺、出入息刺……等,不是说修定可以得解脱三界生死;但是定力可以伏住我执,所以修定可以助成灭尽定的取证,故亦因此而方便名为定解脱。在已断我见的前提下,证得定解脱中的初禅时,可以成为三果人;若无断我见的前提,发起禅定时则与解脱三界生死轮回的实证无关,只能说是解脱於 | admin 2020-06-08 |
|
无色界的识蕴呢,必须要按照四空定的定力、禅悦为食以维持他的生命;但是同样的,(正因为我们讲到说)需要四空定的禅定的定力,来维系无色界的生命的存在,所以说这个表示说需要禅定;讲到禅定的话,当然就一定需要有意识的定力,加上还有必须要有意根触定境的法尘;所以说连无色界的识蕴本身也是因缘和合、众缘蕴积才形成的。所以说这个就是说,不管是这个三界任何一个状况, | admin 2020-06-08 |
|
……戒定直往菩萨于六住位中已得三禅定力,并修得五神通者,入第七住真见道已,无漏妙慧与定相应者,唯得第一种菩萨摩诃萨意生身;戒定直往之未入地菩萨于等持位中所能现者,其意生身之大小及庄严相,随其定力及慧差别有异;随身悉有轮宝,共有三种:习种性位菩萨,有铜宝璎珞轮宝;性种性位菩萨,有银宝璎珞轮宝;道种性位菩萨有金刚宝璎珞轮宝。依《华严经》五十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