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谓的四圣谛,并非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其实四圣谛是贯通三乘菩提的;只是大乘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二乘则是只依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的中道观行实证所产生的智慧,就是实相般若智慧,这时就表示你明心以后已经有了般若德。这时,如果你是个画家,那么你画完一幅画,在落款的时候,可以写上二德子的名号,也可以刻一个“二德子”印章盖上去,你够资格了。然后你再来观察现在生死之中有没有涅槃境界存在?你将会观察到:原来你正在生死轮回当下,已经是住在涅槃中了!这可不是外道涅槃哦!因为这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将心安住在实相般若的正见之中,举凡「能观察思惟的我」和「我所能观察的一切相」,皆是由实相心所幻化而生,「我」和「我所」皆是幻化不实,唯有实相心本来自在、自性清净、常住涅盘;将整个身心投入此一观行之中,即是道共定。观行中若发现有违背般若正见之心态现行,立即以般若正见加以对治,使其消融不起,此即是道共戒。是的,她一直都在!------微信公众号《快乐学佛》20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子一个如实地观照般若,从你闻、思、修,文字般若进而依定慧等持而来作观照,而来证得最后的实相般若,这才是佛法真实入门的一个次第。我们刚刚讲到了众生著相,讲到了外道错误的以为,我意识只要是相应于定境法尘,或者是相应于欲界的欲界定、或者相应于未到地定、相应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相应于四空定;外道以为我离开这些语言、文字、声音、影像,我就是证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所现观之对象,同样都是现观现象界的蕴处界等法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苦无我故空,不曾触及实相法界——本住法如来藏——无余涅槃之本际,是故不涉实相法界而无实相般若。至于人天乘,通外道世俗法,此处即不论之。佛涅槃后,当以如是正法为一切佛弟子之所归,此谓修学菩萨道者当以唯一佛乘而函盖三乘菩提作为所归,修学二乘菩提者当以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乘菩提所证只有解脱道,只能出离三界分段生死,但是不知不证法界实相,不能成佛;也就是说,二乘菩提是有上菩提,譬如证得初果是有上,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二果;乃至四果阿罗汉还是有上,因为七住位菩萨所证的实相般若,阿罗汉就不知不证了;但是七住位菩萨也是有上,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乃至等觉、妙觉仍然是有上,必须到达佛地才是无上正等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二种是胜义菩萨僧,这有两种情况:其一、这些人是已经证悟大乘菩提的人,意思是说,他们已经断了我见而又证得如来藏,已经发起实相般若智慧了;而他们只受菩萨戒,但是不受声闻戒,如此纯依菩萨戒而出家修童子行、童女行,这是第一种胜义菩萨僧。其二、不但受了菩萨戒,同时也领受了声闻戒,身现声闻出家相而不是菩萨出家相,但是也都证悟了,这也是胜义菩萨僧──身现声闻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大乘的经律中记载的有叫作法性、实相、真如实相、实相般若、非心心、无心相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异熟识、阿陀那识、无垢识,这些名称是佛为菩萨解说的。佛为亲证阿赖耶识的菩萨解说,让菩萨能够因为亲证阿赖耶识以后,了解因为依止于阿赖耶识能现观的般若实相智慧;阿赖耶识本来清净、种种的法性,说阿赖耶识就是万法的实相,所以祂是法性、实相;祂是真如,祂是实相,祂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以善成就一切如来金刚正智之所建立,种种殊特超于三界灌顶宝冠,摩诃瑜伽(qié)自在无碍,获深妙智证平等法,所作功业皆已究竟,随众生心悉令满足,三世平等常无动坏,三业坚固犹如金刚普光明身,住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宫殿之中。其王宫殿种种严好,皆以大宝摩尼所成;缯盖幢(chuáng)幡众彩交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是依照所证知实相般若,深入观行,即具有了更深妙的法界实相智慧,有了可以抵达身心解脱彼岸的般若智慧,能如此现观的时候,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依般若的中道实相智慧,以如来藏真心来比对、现观五蕴十八界(注1)时,发觉自身之五蕴十八界都是依真实心为因而生起的诸法,因缘假合而有,无真实自性;有生有灭,无常无我,缘起性空。即一切法皆是真心直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谓若无法运转所知内涵,虽知实相般若之密意,仍非实证,即非已证转者,即同未得大乘见道的凡夫一样,本质无别。甚至往往因此生大我慢,演变到最后则是成就增上慢,死后堕落三恶道中。是故求证大乘涅槃前,除了必须具备的未到地定等条件外,在实证之前必须先有加行。大乘涅槃具足四种,函盖了二乘涅槃,关于菩萨所证二乘涅槃内涵,其中仍有与二乘圣者共与不共之差别;但大乘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法性身者,以法性藏识为本体,集藏第一义谛实相般若慧法,应缘能雨水,普润众生,以能集藏故名为身,是名法身。菩萨修诸善根,感此实智法身,次第渐修至九地已,应缘能现六道有情凡夫身乃至佛身度众生,随意变化,是名应化法身,即是妙相庄严圣种类身,由实智法性身生故。……戒定直往菩萨于六住位中已得三禅定力,并修得五神通者,入第七住真见道已,无漏妙慧与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样子一个如实地观照般若,从你闻、思、修,文字般若进而依定慧等持而来作观照,而来证得最后的实相般若,这才是佛法真实入门的一个次第。我们刚刚讲到了众生著相,讲到了外道错误的以为,我意识只要是相应于定境法尘,或者是相应于欲界的欲界定、或者相应于未到地定、相应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相应于四空定;外道以为我离开这些语言、文字、声音、影像,我就是证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次则加行位,外门广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我见确实断除以后,在此加行位之末,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未来进入极喜地,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能在证得初果之后,渐次入于大乘究竟了义正法中修集福德者,久后缘熟时亦有悟缘,自可悟入实相而起般若实智;由此可知,断我见而证初果之后,进则可以求证大乘见道之禅宗明心等法而起实相般若智慧,入菩萨数中,永不退堕于意识我见中;退则可保解脱生死之进程,至迟历经七次人天往返,必尽苦边,得出三界生死;故说当今学佛者之首要急务,为断除三缚结。然而欲断三缚结者,其 | admin 2018-07-21 |
![]() |
”4是故求证真如之前——欲求真见道之前,应该先把见道前应有的福德修集完成,再把性障修除大部分,再努力修学见道应有之佛法正见——能取心与所取境皆是空性如来藏;具备了这个正见而无犹豫之后,并且必须先修成坚固之未到地定(不论是静中定或动中定,但以动中定最佳),然后摄取参禅应有之知见与看话头功夫,才开始参禅求证第八识如来藏,以免将来 | admin 2018-07-21 |
![]() |
而悟得自心如来者乃是菩萨故,除了自利尚要利他,因此克勤圜悟禅师劝进一切证悟者悟后还得要奉行一切众善,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助道法,发起大悲心来饶益一切有情;虽然行饶益一切有情之行,但是却以实相般若波罗蜜之平等、无我、无所得的智慧而深入奉行一切众善。----摘自正德居士的新著《真假禅和》从上古德,动尽平生,或三十、二十年,靠个入处期彻头彻尾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怎么修持道共定呢?就是将心安住在实相般若的正见之中,举凡「能观察思惟的我」和「我所能观察的一切相」,皆是由实相心所幻化而生,「我」和「我所」皆是幻化不实,唯有实相心本来自在、自性清净、常住涅槃;将整个身心投入此一观行之中,即是道共定。观行中若发现有违背般若正见之心态现行,立即以般若正见加以对治,使其消融不起,此即是道共戒。(未悟的人对以上文字只能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能在证得初果之后,渐次入于大乘究竟了义中修集福德者,久后缘熟时亦有悟缘,自可悟入实相而起般若实智;由此可知,断我见而证初果之后,进则可以求证大乘见道之禅宗明心等法而起实相般若智慧,入菩萨数中,永不退堕于意识我见中;退则可保解脱生死之进程,至迟历经七次人天往返,必尽苦边,得出三界生死;故说当今学佛者之首要急务,为断除三缚结。然而欲断三缚结者,其首要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