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可是到达苦的边际,佛说是安隐、清凉、真实!五蕴灭尽了却是断灭,所以不是安隐的,五蕴有一丝法存在,比如说:意识心存在他也不是清凉的,因为意识心是生死之法,是生死之法就是有生死之苦,所以不是清凉的!五蕴本身都不是真实的,意识心也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幻的,所以五蕴的存在或断灭,都不是安隐、清凉、真实!佛却说到达苦的边际是安隐清凉真实,表示这(五蕴灭尽后的涅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所要亲证的内容,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第一义谛法的根本,所以要有对了义正法培植福德的因,才能够在了义正法修学中,有(种下将来)见道的因。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说在住位的菩萨以亲近真实善知识为首要,也只有真实善知识能够引导你、教导你怎么样来培植与第一义相关的福德;也只有善知识来教导你怎么样来修学菩萨戒;也只有善知识能教导你怎么样正确的修学忍辱, 三摩地

2018-07-23

也许有人以为正法没什么难忍的,可是从本会前后三批退转于正法的人来看,想要确实安住于正法中确实是不容易的:悟得太轻易时往往会生疑,不相信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藏,最近退失的一批人不就是如此吗?(编案:指2003年初否定阿赖耶识心体而想另寻如来藏的杨荣灿先生......等人)所以心坚难坏这件事,得要在亲近善友的前提下,才有办法做得到。第四是要怜愍众生。怜愍众生的目的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我们一场演讲就把它讲清楚了,整理出来就是《邪见与佛法》,大家读了就懂得涅槃的实际原来就是如来藏的自住境界,立即就懂了。连阿罗汉都不懂的涅槃实际,你明心后读了我的书,就真的懂了,也能现观无余涅槃中的境界了。为什么我们能这样?都是因为过去世至心持戒而且不妄语,所以才能言语辩了,用简单的方式把很难懂得的无余涅槃说清楚,众生读了就知道无余涅槃了。所以至 三摩地

2018-07-23

谁说明心不会退转的?佛度的人明心以后般若正观现在前,也都还有八万人退转了,这在律经中已经讲过了!而且佛准备宣讲《法华经》之时,尚且还有五千声闻法中的增上慢人当场退席,当场对佛公然表示不信,何况是明心以后对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的事实表示不信而退转,当然也是正常的。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是佛的出身处?(就是要证知生命的本源)什么是你五阴的出生处?就是如来藏,所以明心就是找到了如来藏。找到了如来藏,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对于一个明心的人来说,因为找到了如来藏的缘故,他就等于迈入佛菩提道的大门,也就是说他已经入门了,所以他以后所修的六度万行都叫作内门修六度。那么如果没有证得菩提,他所修的六度万行全部都是属于外门修六度,因为他还在门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所要亲证的内容,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第一义谛法的根本,所以要有对了义正法培植福德的因,才能够在了义正法修学中,有(种下将来)见道的因。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7集修集福德资粮(十住位的修证之一)》正德老师(原标题:如何修学真正的禅定?) 三摩地

2018-07-23

而开悟的人在可以住在如来藏的境界中,如来藏的境界就会很清楚,他可以现前观照到自己的如来藏无生也无死,正是无余涅槃的彼岸;像这样现前这样安住,就已到彼岸;但二乘圣人入了无余涅槃时,方便说为到彼岸,其实他们蕴处界都灭尽了,不可能亲见涅槃的彼岸;当他们还活着时,彼岸是么境界?二乘圣人是不知道的,因为彼岸就是如来藏的自住境界,他们都不知道,所以他们有精进而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涅槃是中道性?因为涅槃就是如来藏,所以涅槃当然是中道性。可是众生读到《大般涅槃经》说:涅槃是如来藏,如来藏是涅槃义。就都死在句下了,都不懂啦!所以他们认为:阿含是阿含、般若是般若、唯识是唯识,三个法是不能贯通的,三个法是不同的东西。但是你来到这里学法,证得如来藏之后,你会发觉:原来阿含、般若、唯识是相通的,没有一法不通的,由这个如来藏通一切法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菩提呢?就是佛菩提也就是般若,又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就是如来藏这个法。然后依于所证的如来藏这个法,能够现观祂如何跟五阴十八界这个虚妄法,产生祂种种的配合,种种的妙用,这个部分就属于种智的范畴。我们初学者一般来讲,都从布施、持戒这里先下手,然后继续用功,就能够成就忍辱与精进;如果能够忆佛成片,就是能够调伏自己,让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忆佛、参禅这种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明心就是找到了出身处,什么是佛的出身处?什么是你五阴的出生处?就是如来藏,所以明心就是找到了如来藏。找到了如来藏,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对于一个明心的人来说,因为找到了如来藏的缘故,他就等于迈入佛菩提道的大门,也就是说他已经入门了。所以他以后所修的六度万行都叫作内门修六度,那么如果没有证得菩提,他所修的六度万行全部都是属于外门修六度,因为他还在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明心就是找到了出身处,什么是佛的出身处?什么是你五阴的出生处?就是如来藏,所以明心就是找到了如来藏。找到了如来藏,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对于一个明心的人来说,因为找到了如来藏的缘故,他就等于迈入佛菩提道的大门,也就是说他已经入门了。所以他以后所修的六度万行都叫作内门修六度,那么如果没有证得菩提,他所修的六度万行全部都是属于外门修六度,因为他还在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明心就是找到了出身处,什么是佛的出身处?什么是你五阴的出生处?就是如来藏,所以明心就是找到了如来藏。找到了如来藏,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对于一个明心的人来说,因为找到了如来藏的缘故,他就等于迈入佛菩提道的大门,也就是说他已经入门了。所以他以后所修的六度万行都叫作内门修六度,那么如果没有证得菩提,他所修的六度万行全部都是属于外门修六度,因为他还在 三摩地

2018-07-23

真能离开六尘而存在的,只有一个法就是如来藏。既然一切法都不能离六尘而存在,与六尘同在一处,当然是吵闹的,不是寂静的,所以一切法除了不得自在以外,并且还是生灭、苦、空、无有寂静的。人身难得,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正见,虽具正见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闻,虽闻难得受持;能如是观,是名人身。人身是很难得的,纵使得到人身了,也不一定就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明心就是找到了出身处,什么是佛的出身处?什么是你五阴的出生处?就是如来藏,所以明心就是找到了如来藏。找到了如来藏,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对于一个明心的人来说,因为找到了如来藏的缘故,他就等于迈入佛菩提道的大门,也就是说他已经入门了。所以他以后所修的六度万行都叫作内门修六度,那么如果没有证得菩提,他所修的六度万行全部都是属于外门修六度,因为他还在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菩萨不然,菩萨还得推溯无明的由来;无明总不能无因而有,一定有一个所依心,那就是如来藏——本识,就是四阿含诸经中所说的本际识,但是还得要亲证这个本际识的所在,才能发起般若实相的智慧。二乘圣人也曾怀疑过:十八界我灭尽后是否成为断灭境界?所以佛陀特地为阿罗汉们说明:无明依附于第八识心体而存在。所以因缘法推溯到这个本际识时,就不能再往前推了, 三摩地

2018-07-23

佛法界定上是很清楚明白,有情有心识,所以有情有八识,一心有八个识;然后这个心,实际上就是如来藏心,祂实际上就是第八识,前七识都祂出生的,所以这样道理应该很清楚。那我们众生一般理解上,就认为我的眼睛可以看到色尘,那就算是一个识别,就一个;那如果眼睛闭起来,你看不到,这样就有一些障碍。有天生障碍的人,我们称他什么?瞎子、眼盲或是生盲,如果是后来得到障碍 三摩地

2018-07-23

谁说明心不会退转的?佛度的人明心以后般若正观现在前,也都还有八万人退转了,这在律经中已经讲过了!而且佛准备宣讲《法华经》之时,尚且还有五千声闻法中的增上慢人当场退席,当场对佛公然表示不信,何况是明心以后对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的事实表示不信而退转,当然也是正常的。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 三摩地

2018-07-23

也许有人以为正法没什么难忍的,可是从本会前后三批退转于正法的人来看,想要确实安住于正法中确实是不容易的:悟得太轻易时往往会生疑,不相信阿赖耶识心体就是如来藏,最近退失的一批人不就是如此吗?(编案:指2003年初否定阿赖耶识心体而想另寻如来藏的杨荣灿先生......等人)所以心坚难坏这件事,得要在亲近善友的前提下,才有办法做得到。第四是要怜愍众生。怜愍众生的目的 三摩地

2018-07-23

如《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菩萨进入第六住,修学般若空;如果悟后般若正观现前---般若就是如来藏的空性智慧---他要进入第七住时,如果没有诸佛菩萨或诸善知识的摄受,此人若一劫,若二劫,乃至十劫,退失菩提心,把所悟的真心又自我否定掉,退回外道常见中;所以我们要讲这些课程,摄受部份信力慧力较差的同修免于退转。-----平实导师《明心与初地》从以上世尊的开示中,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   11   12   下一页»   共229条/12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