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欲入涅槃,诸比丘问佛:佛是无上福田,天人导师,佛灭度后,从谁得福?佛说:我虽灭度,经法还在,另有四因缘,可从之得福:一是看到畜生没有吃的,就施予食物救其性命;二是见人生病没人照看,给与供养令得安隐;三是保护和照顾贫穷者和孤独者;四是看到修行人独自一人禅修学道,无衣无食,就供养衣食。如能以善意行此四种布施供养,所获福报与供养佛陀没有差别。)(原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因为布施能破除烦恼:众生最多的烦恼就是我所烦恼,众生对于我见烦恼,还没有机会接触到时,一般烦恼都是我所上面的烦恼;譬如这是我所有的眷属、我所有的房屋、我所有的田地、我所有财产、我所有的名声、我所有的权利、我所有的power,这就是众生的我所烦恼。如果能布施,就能渐渐破除这些我所烦恼,他会开始认清这些都是无常之物、无常之法,何必悭贪?如果能布施,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若人乐施,一切怨雠悉生亲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则得成就施果。——《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如果有人真心乐于布施,一切怨家、仇家都会对他生起亲爱之想。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现在知道他是大善人,很乐于布施:即使我这个怨家、仇家去找他,他也愿意布施,这个人实在太好了。他就不自觉的赞叹你,所以怨仇悉生亲想。以前做了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就问他们说:「你们是因为什么缘故而沦堕地狱受苦呢?」罪人回答:「从前我在人世间时,空尽家产来救济贫穷,拯救拔济众生的苦厄,所以如今枉受重罪堕于太山地狱中。」菩萨又问他:「仁慈惠施的人遭获这样的殃报,那么接受布施的人也下地狱了吗?」天帝释回答:「接受惠施的人,命终之后都了。」菩萨回应他说:「我之所以要行布施救济,就是为了利益无量的众生,假使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因为这顿饭,他七次生到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又七次生到这舍卫国的大户人家,但是由于他在布施辟支佛的时候没有净信心、恭敬心,没有亲手布施和施后后悔等原故,所以他每次投生到好地方,虽然有钱,但他的享受都是很差的,没有上等的五欲来安身。)复次。大王。时。彼摩诃男长者杀其异母兄。取其财物。缘斯罪故。经百千岁。堕地狱中。彼余罪报生舍卫国。七反受身。常以无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缘此,财富之定义不易界定,譬如因于修行而得功德,亦能多致财富;如修四无量心者成就时,得为梵天王,财富无量;又如佛之三十二相,每一相皆因成佛前之无量施而得,故三十二相及八十随形好,莫非财富。然而归根究柢,一切财富皆从心来。此则一般俗人之所不知。每见有人勤苦一生,节俭奋斗,而穷苦潦倒一世,欲求一屋久安身心,竟不可得;有人生而多有财宝,先人已预为彼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广修布施以后,心中没有侮恨钱财被布施出去了,这个人如果是因为在客尘上,特别是指我所烦恼,也就是贪瞋痴的烦恼(是从客尘上发生的我所烦恼,以及把虚妄的自我误认为真实不坏法而毁谤正法,都是从客尘而生的烦恼。客尘在《楞严经》有定义过了,所以客尘就是指相对于真实心以外的我所烦恼,都属于客尘。如果是因我见没有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是为坏除怨心和瞋心,诸如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称为无上尊。一般众生看见别人比自己有钱时,就会起怨心;看见众生来求取财物,使自己不能迅速比别人更有钱,所以就起瞋心了!诸如来都没有这种怨心,也没有这种瞋心,所以都有大智慧,因此称为无上尊。有智慧的人布施了以后,不追求或希望受施者对他起爱念之心;如果心中有这样的希望,他就被这个念与贪系缚了。他不追求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施主有三品,就好像喝酒的人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就像李白,喝了酒变成诗仙,写起诗来非常飘逸自然;中品人喝醉了就睡觉,不打扰别人;下品人喝醉了可就大吵大闹,令人厌恶,所以说酒有三品人。如是,施主也有三品:下、中、上三品。先讲下品施主:假使施主不信业果,不信布施善业在未来世会有善法果报,所以深心中悭吝贪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破邪显正的同时,必然会简择正见邪见的是非对错,若遇到执于表相的众生,其对错悟大师乃至未悟古人产生情执而引生的烦恼,就会有这类反弹的说法发生,这是不可避免的。有一类迷信古人及错悟大师者,常常引用古人错误的说法开示,乃至有以古人错误的说法来破坏;我们为护众生法身慧命故,也是不得不这样作,并且应该这样作。这个道理在佛菩萨开示的经论中亦如是说,如弥勒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是能常常观察这些烦恼的罪过,就不会对布施生起讨厌心;接着再深入观察涅槃的功德、涅槃的微妙。涅槃有什么功德呢?因为涅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一不异,永远离两边,所以有本来解脱的功德。凡是离两边的句子都可以拿来用,把所有的两边都各加上个不,那就是涅槃。因为佛说:不生名涅,不灭名盘;不增名涅,不减名盘……。所以涅槃永远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呢?因为布施的行为是由意决定的,所以意就是布施的根源(意识与意根是布施的根)。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正确,因为布施都是要具足五阴的,并不是只有意识、意根就能完成布施的行为。因为布施时要具足身口意:不但要有意识与意根,还得要有口去告诉人家:把财物、佛法、食物布施给对方。所以还得要有身与口,要沟通,否则布施往往不会成功。因为受施者往往会有很多想法,需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人说:如果让我再得到六百万,我就会大力的实行善事、广作布施。我现在说的是真实故事,他后来果真得到六百万元了,刚刚好是六百万元,不多也不少;但是却付出了惨痛代价:他有个当兵的儿子死了,抚恤金、保险金,林林总总加起来刚刚好六百万。所以他拿到六百万时,仰天痛哭、侮不当初。所以布施时应该以现有的钱财来做,有多少就做多少,千万别发愿说:如果再让我赚到两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你布施了以后,来世得到布施的极多倍果报,而你是施主——布施之主——当然只有你能得到这件布施的果报,所以想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转移到未来世的自己身上去,最好就是布施。而且还要深入观察‘贫穷是多么痛苦,豪贵是多么快乐自在’。这样深入观察以后,想要使自己不会像贫苦人乞讨时遭人白眼、生活困苦,自然就会常常把心放在布施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且,不是仅仅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次第进修诸地,也必须具备福德作为进修的资粮;乃至即将成佛之前的等觉位中,还必须百劫专修布施,头、目、脑、髓、舍宅、妻、子,无一不可布施,都无贪着;以如是百劫难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成就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随形好,具足如是广大福德之后始能成佛。因此,佛说菩萨六度乃至诸地所修十度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说了很多布施的因果,但是常常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不但是现在,古时候就有,所以世尊还得要做这些开示。就好像我们讲般若,以第八识如来藏空性来说般若;但是那些凡夫位的大师们误会了,他们认为:般若就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缘起性空就是般若。所以印顺法师会把般若定位作性空唯名,说一切法的体性都是空,就只有名相;换句话说,依他的定义,般若就是戏论。因此他从一切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阿罗汉就在那边等她。阿罗汉有脚不自己去舀,故意要让老婆婆去舀水来布施给他,就是要让她种福田。老婆婆布施了一碗水给他,他就为她咒愿:愿您来世得大福德。难道你没有水可以布施吗?布施给众生一把草,你难道也没有吗?一定做得到啊!如果真的没有钱,你去向牛布施:割几把草送给牠吃也可以。牠吃了你的草,你来世得福德;不但如此,牠来世若生到人间,遇到你时还要当你的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说:如果有人对于自己的色身、生命、财产有悭惜之心,吝啬而不肯布施,这就叫做悭。护惜悭——一直照顾悭心——增长不肯布施的悭心,他就不会产生怜愍心,他总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我要把财物留着,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他以这个理由而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若不是最好的福田,他就不肯布施。可是等到有一天终于找到最好的福田了,譬如真正妙法,而且是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施主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恶,云何说言施主得罪?施主施已,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乐,能离一切烦恼结缚,施主乃得如是妙果,云何说言得恶果报?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饶财宝,眷属成就,能用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施主受报,得如是事,云何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父母生我、养我,妻、子照顾我,奴婢为我服侍,他们都该得到应有的回报,可是我克扣了他们来布施,就成为不知恩、不报恩的人。不知恩、报的人,未来世虽然因为这一世的这种布施而可以得到财宝,但是得了以后常常会遗失,没办法留得住,无法在他需要用钱时拿来用;因为他是让人起烦恼而布施,是用别人分内该有的钱财来布施的缘故,所以来世钱财仍然该由被克扣的人行他那里再接收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