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六祖慧能大师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那么六祖大师这一段所说的就是说:愚痴的人不晓得这个因缘果报的道理,犯了过失以后,或是说平常的日子里面,认为说我只要努力修福,那就对了;而并没有想到说,怎么让自己能够解脱 | admin 2018-08-05 |
![]() |
所以这六个科目,从布施开始就会去开始思惟:我应当怎么作?我应当如何来布施呢?在《悲华经》也有说到:当时候的释迦牟尼佛,那时候在菩萨因地,就说菩萨他不断的发愿。他发愿什么呢?他希望能够作身、肉等等的布施,就是将这个内财作为布施,来让众生可以因此而能够得到三乘菩提法的熏陶;所以他希望变成一座肉山,然后让饥馑的众生能够来吃他的肉。我们看野外许许多多的生物 | admin 2018-08-05 |
![]() |
譬如,你曾布施钱财给别人,使他能度过难关,因而他对你心存感激,心有好感;或者有人介绍你去受五戒,未来可以保住人身,不会下堕三恶道;或者有人为你介绍正法团体,让你可以在正法团体修学正法,未来有因缘破参了,第一个想要感恩的人一定是介绍你进入正法团体的人,因为他介绍你进入了正法团体,让你明心见性了。诸如上面所说的缘都是善缘。因此,凡是好的缘或者对别人有益 | admin 2018-08-05 |
![]() |
说实在我们尊重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可是如果我们问到说:我们发心要修行的初衷的话,您会不会觉得,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始终都没有办法接触到佛法真实的义理,而只有在作善事、布施,甚至于只有在僧团里面帮忙一些个职务的话,那么这样子过了这个修行的一生,您是不是会觉得有一些可惜呢!事实上真正的修行,我们如果谈佛教的修行,就必须要回到佛法的范畴来谈修行。这个修行 | admin 2018-08-05 |
![]() |
五逆重罪尚且能去,何况是我们不造重恶,在世的时候又布施行善念佛,所以一定可以去。08此外,念佛的人容易除慢,念佛的人,心比较淳厚,所以能够把慢心消除掉。而且念佛常常要拜佛,一面拜佛一面唱忏悔偈,每天忏悔。我们常发现很多念佛人,一面拜佛一面掉眼泪,慢心在念佛拜佛中不停地消除掉。念佛也会使人开始远离恶缘,不遭横难,学佛的障碍会开始减少,这是念佛的第三个好 | admin 2018-08-04 |
![]() |
或者是说,你开始转变这心态,知道你不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我所,不是扩大自己的我见的势力范围,而是单纯地为了修行自己的道业,因此虽然还是取用这世间,可是许多的地方,你的顺位调整了,你可以权当布施而给予别人;有的地方,你可以晚一点再来受用;有的地方,你可以受用世间人所认为的比较低劣的东西;乃至有的地方,你根本无有心思来受用。在许多的层面上,你也会去注意到: | admin 2018-08-04 |
![]() |
有一类有情生性悭贪、一毛不拔,行事风格苛刻小气,从来都没有想到要布施财物给其他的有情众生,这样的有情在往生之后,由于业力的关系,就会流落到饿鬼道;在此饿鬼道承受长劫之中一直缺乏食物,永远必须挨饿寻觅的痛苦。饿鬼道的有情众生,他们的饮食食物是香气,他们的身体,脖子长得细细长长的,不容易让饮食进入其腹部;由于长期挨饿的关系,腹部胀得鼓鼓的。当有食物出现 | 三摩地 2018-08-03 |
![]() |
在《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第五》中,佛陀还指出:“若有比丘随所至处供身取足,读诵经典思惟坐禅,有来问法即为宣说,所谓布施持戒福德少欲知足,虽能如是种种说法,然故不能作师子吼,不为师子之所围绕,不能降伏非法恶人。如是比丘不能自利及利众生,当知是辈懈怠懒惰,虽能持戒守护净行,当知是人无所能为。”(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第五) 在《涅槃经. | 三摩地 2018-08-02 |
![]() |
透过禅净班的课程,我们讲说解脱道与佛菩提道,就相当于一把尺:从十信位具足信受因果而进入住位,再由十住位的外门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甚至般若知见的熏习。六住位满心能够(加修)四加行,在七住位证得法界实相心,那才叫作入道!因为你实证了法界实相心,进入内门而运转,可以在内门当中广修六度万行,乃至十度万行来次第成就佛道。我们一分一分的介绍次第 | 三摩地 2018-08-01 |
![]() |
人间微火出现时,妳尚且如此做;当地狱火出现的时候,痛苦更胜于世间火百千万倍不可胜数,妳又如何自保呢?当世尊作了这样微细的开示,并且也说:如果能够布施、持戒、忍辱,未来世不生三恶道,在人天享福,乃至可以入涅槃。妇人听了觉得很惭愧,也深自悔责,对世间的恩爱不再眷念,接着思惟五阴世间真的很苦;因为这样的缘故,得以厌离五阴苦,得了法眼净,成了声闻初果的须陀 | 三摩地 2018-08-01 |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实如圣教、实如圣教!”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我解说,不饮酒、不食肉者,得几所福?佛告迦叶:假使有人,象马牛羊、琉璃珍宝璎珞、国城妻子,持用布施,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复置是事,假使有人百千两金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复置是事,假使有能铸 | admin 2018-08-01 |
|
![]() |
人间微火出现时,你尚且如此做;当地狱火出现的时候,痛苦更胜于世间火百千万倍不可胜数,你又如何自保呢?当世尊作了这样微细的开示,并且也说:如果能够布施、持戒、忍辱,未来世不生三恶道,在人天享福,乃至可以入涅槃。妇人听了觉得很惭愧,也深自悔责,对世间的恩爱不再眷念,接着思惟五阴世间真的很苦;因为这样的缘故,得以厌离五阴苦,得了法眼净,成了声闻初果的须陀 | 三摩地 2018-08-01 |
![]() |
所以,世尊方便施设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是为了逐步引导众生来乐于布施,培植基本的福德,去除贫困、增长资财;并且学习与众生结善缘,种下菩萨悲心的种子。并且要持守五戒十善,去除恶业的障碍,累积修学佛道的资粮。因为无论是想要解脱,证得声闻果或缘觉果,还是菩萨的佛果,都是要修十善业的,所以说十善业道也是修学三乘佛法的基础。例如,佛陀在《十善业道经》中说: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有不少人,有到处进香拜拜的习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果我们在宗祠或是其他地方来祭祀的话,这个布施到底有没有人领受到?如果有的话,那么是由谁来得到供品的受用呢?关于这个问题,世尊开示说:【随其祠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就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来作供养祭祀,就由那个地方的鬼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说我们的先人、亲友,他在世时没作过恶业,也没有毁谤贤圣或,而且一生行善布施,那么你就知道,他绝对不可能堕落到饿鬼道,那么就不需要来为他追福了,因为他一定会往生到欲界天或人间,所以就得不到追福的受用,而且也不需要。当然我们还是可以照例,在他的生日、忌日或节日来上供,但这只是作人基本的行谊,他未必会来受供的。至于佛陀在《佛说盂兰盆经》当中所开示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可否烦请开示「回向」的真义?譬如修学时,若将功德回向给亲人以超度,或回向给冤亲债主以解冤释结,此时是指将所有功德送给对方,自己不留任何功德受用吗?但功德并非有相的物质等外五尘,对方如何因自己的回向而受益?其余做法事及布施时的回向也同理吗?布施利益众生时,如果要回向给自己、他人或非人时,该怎么做?只需在自己心中说即可,或得口讲、手写叙述才算数?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诵经回向属于法布施吗?能增长现世之福德吗?(萧老师言因果多属来世报,故有此一问。)2.回向之对象可以同时含括冤亲债主与法界众生吗?(某期〈般若信箱〉说助修行宜回向前者,求福报宜回向后者,故有此问。)3.《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可以持诵的真经吗?(萧老师言,除根据法义外,不得以考证等方式判定佛经的真伪,故求问。)4.以持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作为增长福德之主修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今一般学人供养诸佛都是供养过去佛或者现在佛,总是供养不到未来佛,因为他们所谓的供养只是在财物布施、无畏布施上面,只是救济众生而不是供养未来佛。也无法依这三个法门来对已成之佛作供养,所以最多的供养就是每天在佛像前摆上食物、瓜果、净水等,然后奉上香礼拜供养。但这是物质上的供养,福德仍有限度。如果能够作法供养,福德就无限量。法供养就是帮助众生发菩提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要如何才能把祂们一一给找出来呢?依照善知识教导,就是要修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果没有具足这六波罗蜜,就不能成就佛法中的果证。至于如何修六波罗蜜?这个自然是菩萨们要教导大家的。末学因为最近身边发生了一些事情,所以对于修忍辱行有比较深一些的体会,再这里写出来与众菩萨们做个交流。依于这个实证的道理,修忍辱也需要实实在在去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称赞手长者有极广大眷属,并询问手长者用什么方法来摄受大众呢?手长者回答:以佛陀您所教导的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等四摄法来摄受众生。佛陀赞叹手长者以如法、如门、如因缘的四摄法摄受大众。佛陀为手长者说法后,手长者就回家。欲界天毘沙门大天王知道佛陀对手长者的赞叹与说法,就在天快要亮的后夜时分来到手长者家,向手长者赞叹手长者的功德广大。面对毘沙门大天王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