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睡眠中,没有向外攀缘五尘境,只有独头意识在自心所变现的内相分中游戏,或者只有意根在暗劣的法尘中保持警戒状态;因此在佛门当中,诸佛菩萨常常会诃责睡眠盖,令弟子们警觉生死无常,应该要减损睡眠,使心不为昏暗所覆盖。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 | admin 2020-02-18 |
![]() |
佛教所讲的四不坏信戒是说,佛弟子应当:归依十方一切世尊,归依诸佛了义究竟正法,归依十方大乘贤圣菩萨僧,归依菩萨三聚十重戒;也就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以及受持菩萨戒。所以佛教有四不坏信与四不坏净,也就是佛弟子对佛法僧戒的四种坚固信心,不是四归依。也许有人要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观想念佛,是观想成佛吗?不是!《观经》所讲的观想念佛,只是一个工具,并不 | admin 2020-02-18 |
![]() |
譬如有人说《弟子规》、《了凡四训》等是佛法的人天善法,拿这些内容来教导佛弟子,说修这个就是人天乘,这就不是在说佛法了,这就不是佛法中的善知识了。而佛施设的人天乘法,是指施论、戒论以及生天之论。简单来讲就是布施、持五戒,以及修学十善业道和禅定,培植福德并调伏我们的心性,这些都圆满了,才具有可以继续生而为人,或生为天人的条件。而佛法所谓的善知识,可以就 | admin 2020-02-18 |
![]() |
第五点,有大名声或有大道场,却不一定是真善知识,因为未悟、错悟的假名大师所讲的都是戏论、都是世间法;而有些真善知识可能默默无闻,也不为名闻利养,因此有缘弟子才能亲承他的法教而承受法益。第六点,善知识不一定现声闻出家之比丘、比丘尼相,而现声闻相的法师不一定是善知识,因为未证悟故,所说的法非第一义谛法,他们身现声闻出家相,但心却未必已出家,执着于世间法 | admin 2020-02-18 |
![]() |
第二个原因就是,既然谈到是要成佛,那么这个成佛肯定不是这么一个人孤单单地成佛,而是在成佛的时候,必然有与他相应的这些众生们围绕在一起,形成弟子跟随着您一起成佛的一个画面。那这样子呢,在这个无量劫修行的这个过程之中,就跟众生结了无量的缘,所以成佛之后,才会能够透过自己成佛的力量,以及跟所有有缘众生,共同成就的佛土来摄度众生。所以这也是另外一个我们成佛 | admin 2020-02-18 |
![]() |
这十二部的意思就是说,佛陀以十二分教为方便善巧来教化佛弟子的。那佛陀将声闻辟支佛的方便解脱法,菩萨成佛的究竟解脱法,来应用十二分教来教导佛弟子,让有不畏惧生死的大心菩萨,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如来藏,真实了解佛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内容,而进入佛道的修道次第中,而世世常行菩萨道,续佛法脉,自利利他直到成佛。那这十二分教的内容指的是什么?我们略说明一下:第一 | admin 2020-02-18 |
![]() |
这十二部的意思就是说,佛陀以十二分教为方便善巧来教化佛弟子的。那佛陀将声闻辟支佛的方便解脱法,菩萨成佛的究竟解脱法,来应用十二分教来教导佛弟子,让有不畏惧生死的大心菩萨,能够证得法界实相如来藏,真实了解佛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内容,而进入佛道的修道次第中,世世常行菩萨道,续佛法脉,自利利他直到成佛。......当你阅读经典的时候,阅读佛经的时候,你要怎么样 | admin 2020-02-18 |
![]() |
因为对于具有道种智胜妙智慧的地上菩萨来说,常会因为时节因缘及众生的需要,而于某一世示现的是在家身相,来方便大地菩萨破斥密宗喇嘛教的外道双身邪淫法道;也更因为示现在家身的缘故,更能够显示大地菩萨说法具有胜妙功德,能普遍摄受佛门四众弟子而无有难处。中土禅宗初祖达摩大师在他的《达磨大师血脉论》卷1有开示说:【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鬓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 | admin 2020-02-18 |
![]() |
佛陀也因为祂宿世的愿力,要与无量劫前的一千位兄弟们,次第在这个地方的贤劫中,再度来示现成佛。佛陀再度受生,历经八相成道,再度示现成佛的时候,现观众生皆本同一如来,皆跟如来一样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可是因为妄想执着无明遮障的缘故,却不能证得,而继续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佛陀以大慈大悲大愿力的缘故,要教导众生解脱生死流转苦,也要进一步教导众生断除菩萨们才能够断 | admin 2020-02-18 |
![]() |
接着佛陀会再为他作三归依和受持五戒,让他成为修学佛教正法的佛弟子。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二乘菩提小法尚且要先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人天善法;那么大乘的菩萨正法,当然更是需要广大的福德资粮作为基础,才能继续往更高层次的深法来修进。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正法的修学是不可能一蹴可几的,是要一步步从基本的做人之道开始;圆满了做人的条件之后,才有可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佛弟子所实证者乃是中道,必须离开五蕴的虚妄相,不落入常法与断法的相对,而有法能实证,而非虚相的无法,这就是佛弟子最初的发心,也是最终的目标。所以在《杂阿含经》中,世尊详细地将十因缘与十二因缘并排在前后同一节、同一次说法会中,详加解释了因缘门观行断结、流转以及还灭之法。我们先来看流转门的部分: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 | admin 2020-02-18 |
![]() |
(《杂阿含经》卷2)佛所说的法,是以万法的因为前提,然后才能说从因所出生的缘;如果不知因、不证因,那么根本就不是佛法了!但这正是现在许多的佛弟子修学佛法最大的盲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正觉同修会以外,南北藏传佛教几乎没有人能够真实的见道;因为没有了因,佛法就会成为无因的断灭论外道。世尊说佛法时,总是常常地说这个根本的因法;例如,最早期的《阿含经 | admin 2020-02-18 |
![]() |
时至今日情况更加严重,从缅甸等地流入中国,所谓的南传原始佛法,甚至告诉大众:必须要证得四禅之后,才能去追求四向四果的完成;这样子胆敢直接违背了世尊于《阿含经》中的开示,于是教授的师父与学习的弟子,就理所当然地不去努力于解脱果的实证,而甘心情愿地将每天的日子浪费在世间法上的见闻觉知之中。在南传大藏经《长部阿含》、《大般涅槃经》当中,世尊说:只要诸比丘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各位判断看看,对于一位佛弟子的修行而言,流转门与还灭门,何者在前、何者在后?两者是谁依止谁而有?众生必然有流转,所以一向在流转门中,得闻世尊正法后,方知要入还灭门;所以还灭的道理还得依于流转的相反方向,所以流转门在先,还灭门在后;流转门本有,还灭门依流转而建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072集流转与还灭(一)>正伟老师 | admin 2020-02-18 |
![]() |
在《阿含正义》第一辑中,平实导师开示说:【因为有六入,而又迷于六入的缘故,全都误认为外法而且执为实有,就导致无明凡夫众生流转生死,也导致佛弟子四众不能证得初果解脱,更间接的导致大乘行者落入五阴中而无法证得如来藏,所以无法破参明心。】(《阿含正义》第一辑,正智出版社,页272-273。)因此众生因为不如实知六入的真实道理,不知有外六入与内六入,因此误认六识 | admin 2020-02-18 |
![]() |
导致在现在的佛教界,凡夫的活佛满山遍野;也只有未断我见的法师才敢接受愚痴弟子的虚捧,而自我陶醉;接受弟子把他自己的传记,加上副书名《看见佛陀在人间》。所以从这边来看的话,我们都知道佛地的无垢识、跟众生的阿赖耶识、或是说菩萨的异熟识,其实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显示出来,众生在不同的果位里面所含藏的业种,也显示出来菩萨在菩萨道的修行的过程当中,所净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解脱道是佛世尊为了接引畏惧生死轮回苦、而急切想要解脱分段生死轮回的二乘人,而从佛法中把较易成就的这个出离三界生死的方法、析离出来先行宣讲,先让有缘的众生可以亲自实证而出离三界生死,也让其他人及佛弟子相信出离三界生死是可以实证的,所以就专教他们出三界的方法,这就是二乘菩提;也就是阿含解脱道的义理跟行门,也就是断我见、我执烦恼而取证解脱果的法门, | admin 2020-02-18 |
![]() |
那示现大般涅槃以后呢,弟子们就将他所听闻的这些三转法轮记载下来。佛所说的三转法轮分别是:初转法轮阿含的方便解脱道,二转法轮是实相般若的中道,第三转法轮就是方广唯识的究竟佛道。这个佛弟子分了三次的结集,将他们所听闻到的佛所说的三转法轮的佛法,把它记载下来;那记载下来就分为声闻藏、辟支佛藏,第三个就是菩萨藏,或者有人说是经、律、论三藏。------《三乘菩提 | admin 2020-02-18 |
![]() |
那为了要帮大家更进一步的厘清什么是佛教呢,我们不妨以佛在当年,佛在最后要入涅槃的时候,给弟子们的训示,我们从这里切入。佛陀给弟子们的训示有两句话:一个是以戒为师;一个是以法为师。一个是戒,一个是法。从以戒为师来看,我们就提醒大家,因为佛戒----不管是声闻戒或是菩萨戒,佛所制定的戒法本身就是完全清净的戒法;所以,以戒为师这句话,实际上我们就可以了解到, | admin 2020-02-18 |
![]() |
可是我们深知了佛教的这些菩萨弟子们,往往我们所知道的佛陀的伟大,是远超过众生所能够想像的。比方说,我们所感受到的佛陀,第一个是:佛陀是大智跟大能。比方说,佛陀在成佛的时候,发起的各式各样的智慧,像比方说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那这一些的智慧,使得佛陀因着这个智慧,也具有了无比的能力。所以,佛陀对于每一个众生,他的宿命如何,他的业报是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