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五位百法︵一切法︶ 心王[8](一切最胜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心所[51](与此相应故)遍行[5]触、作意、受、想、思。别境[5]欲、胜解、念、定、慧。善[11]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本烦恼[6]贪、瞋、痴(无明)、慢、疑、恶见(不正见)。随烦恼[20]小[10]:忿、恨、恼、覆、诳、谄、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子若信之至心念佛当有证验。乃入道场三七日不睹灵瑞。感自恨罪障深。欲绝食毕命。导不许。遂令精虔三年念佛。后忽感灵瑞。见金色玉毫便证念佛三昧。悲恨宿垢业重妄构众愆忏悔发露。乃述决疑论七卷(即群疑论是也)。临终果有化佛来迎。合掌面西而往矣。唐吴兴法海传释法海字文允。姓张氏。丹阳人。少出家于鹤林寺。白驹匪食其场苗。金翅俄翔其海面。曲从师教周览群经。大壑纳川邓 | 三摩地 2018-07-19 |
![]() |
着般若心经疏。为时所贵天下流行。复号康藏国师是欤。唐荆州玉泉寺恒景传释恒景。姓文氏。当阳人也。贞观二十二年敕度听习三藏。一闻能诵如说而行。初就文纲律师隶业毗尼。后入覆舟山玉泉寺。追智者禅师习止观门。于寺之南十里别立精舍。号龙兴是也。自天后中宗朝。三被诏入内供养为受戒师。以景龙三年奏乞归山。敕允其请。诏中书门下及学士。于林光宫观内道场设斋。先时追召天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创意留心勤勤著述。盖切问而近思。其则不远矣。造疏计可百本。奘所译唯识论。初与昉尚光四人同受润色执笔捡文纂义。数朝之后基求退焉。奘问之。对曰。夕梦金容晨趋白马。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不愿立功于参糅。若意成一本。受责则有所归。奘遂许之。以理遣三贤独委于基。此乃量材授任也。时随受撰录所闻。讲周疏毕。无何西明寺测法师亦俊朗之器。于唯识论讲场得计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天皇永徽四年复于本寺出千啭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一卷观自在菩萨随心咒一卷清净观世音菩萨陀罗尼一卷。共四部五卷。通善其梵字复究华言。敌对相翻时皆推伏。又云行瑜伽秘密教大有感通。后不知所终。唐京师奉恩寺智严传释智严。姓尉迟氏。本于阗国质子也。名乐。受性聪利。隶鸿胪寺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上柱国封金满郡公。而深患尘劳唯思脱屣。神龙二年五月奏乞以所居宅为寺。敕允。题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解邪缚于心门。舍迷津于觉路。法云大小而均泽。定水方圆而任器。仆异学之旗鼓。建心王之胜幢。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观佛。掬多曰。善男子。汝与震旦有缘。今可行矣。畏乃顶辞而去。至迦湿弥罗国。薄暮次河。而无桥梁。畏浮空以济。一日受请于长者家。俄有罗汉。降曰。我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萨。乃让席推尊。畏施之以名衣。升空而去。畏复至乌苌国。有白鼠驯绕日献金钱。讲毗卢于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副陛下遗贤必取之心。助陛下坠典咸修之美。今遇乾明圣节。谨令弟子赐紫显忠同元受敕相国寺赐紫智轮进纳。伏乞睿慈略赐御览。恭惟圣主是文章之主。微臣非惇史之臣。傥示天机令知凡例。如得操北斗而斟酌。或示刀圭执南箕而簸扬方除糠糩。臣等冒黩天颜无任惶惧激切屏营之至。谨言。批答敕通慧大师赞宁省所。令左街天寿寺赐紫僧显忠进编修有宋高僧传三十卷事。具悉一乘妙道六度玄门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当知菩萨所修慈心为无利益。佛言。善男子。菩萨之慈非不利益。善男子。有诸众生或必受苦或有不受。若有众生必受苦者。菩萨之慈为无利益谓一阐提。若有受苦不必定者。菩萨之慈则为利益。令彼众生悉受快乐。善男子。譬如有人遥见师子虎豹豺狼罗刹鬼等自然生怖。夜行见杌亦生怖畏。善男子。如是诸人自然怖畏。众生如是见修慈者自然受乐。善男子。以是义故。菩萨修慈是实思惟非无利 | admin 2018-07-19 |
![]() |
三者能断疑惑之心。四者慧心正直无曲。五者能知如来密藏。是为五事。何等不闻而能得闻。所谓甚深微密之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法众僧无有差别。三宝性相常乐我净。一切诸佛无有毕竟入涅槃者常住无变。如来涅槃。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非有漏非无漏。非色非不色。非名非不名。非相非不相。非有非不有。非物非不物。非因非果。非待非不待。非明非闇非出非不出。非常非不常。 | admin 2018-07-19 |
![]() |
二者直心。三者戒。四者亲近善友。五者多闻云何为信。菩萨摩诃萨信于三宝施有果报。信于二谛一乘之道更无异趣。为诸众生速得解脱。诸佛菩萨分别为三。信第一义谛信善方便。是名为信。如是信者。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一切众生所不能坏。因是信故得圣人性。修行布施若多若少。悉得近于大般涅槃不堕生死。戒闻智慧亦复如是。是名为信。虽有是信而亦不见。是为菩萨修大涅槃成 | admin 2018-07-19 |
![]() |
心缘异法。口宣异言。耳闻异语。心解异义。欲造异字手书异文。欲行异路身涉异径。若有修习三昧定者。则大利益。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能大利益。一者定。二者智。善男子。如刈菅草执急则断。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如拔坚木先以手动后则易出。菩萨定慧亦复如是。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善男子。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后以清水衣则鲜洁。菩萨 | admin 2018-07-19 |
![]() |
生不信心。即作是念。作是念已。便作是言。是涅槃典。即外道书。非是佛经。是人尔时远离善友。不闻正法。虽时得闻不能思惟。虽复思惟。不思惟善。不思惟善故。如恶法住。恶法住者。则有六种。一者恶。二者无善。三者污法。四者增有。五者恼热。六者受恶果。是名为没。何故名没。无善心故。常行恶故。不修对治故。是名为没。所言恶者。圣人呵责故。心生怖畏故。善人远离故。不益 | admin 2018-07-19 |
![]() |
《佛祖纲目》卷三:【世尊因灵山会上五千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见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尔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 | 三摩地 2018-07-19 |
![]() |
随众生心之缘:这个理随缘又分为二个部分来说,第一部分是说实相心、如来藏,祂会随众生之缘而运作。这是说,如来藏这个实相心,祂永远会随顺众生心行的因缘来运作,这也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的意思啦!那么众生在世间,由意识与意根在运作,总是会有所欲,也会有所厌恶;然而如来藏这个实相心,祂都能随顺众生意识、意根的心想而运作,从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有一天,有个当官的人去拜访,接待就坐之后,他问玄沙禅师:“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禅师随口就说:“吃果子吧!”就把果子端给他,他就拿了个枣子吃啰!可是他吃果子时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正在吃果子的时间这么长,禅师都没有为我回答?”好不容易三口并两口把果子吃完了,玄沙还是没有回答,他就赶快再问:“禅师啊!如何是日用而不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因此僧侣们为了避免受到打扰,有的在闲静处(阿练若)、有的到坟场塚间(憺怕路)、树下,也有的往石窟,去确实环顾他一生週遭所发生的事情,因此而得到圣智决定,证得解脱的智慧,就可以决定死了以后,一切身心不会再于后世生起,永灭无馀(无馀涅槃)。印度「禅那」(Dhyana),意译为「禅定」,就是玄奘菩萨翻译的「静虑」。佛陀如果没有教导破除「我见」,来作为佛法中所说 | 三摩地 2018-07-19 |
![]() |
所以世尊讲:“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眼藏,教外别传,付嘱迦叶尊者。”这个是不说而说,见色明心。又譬如说阿难陀尊者在世尊入灭的时候,他还没有悟入。后来他问大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只回答他一句话:“倒却门前剎竿着。”他问这教外别传,世尊究竟是传个什么法。大迦叶尊者叫他去门前把剎竿放倒。剎竿就是上面挂着布幡的竹竿。这也好象是眼见 | 三摩地 2018-07-19 |
![]() |
菩萨透过参禅的功夫,于因缘成熟,得以一念相应的慧心所找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然后依此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实际理地,现前观察祂真实存在;也知道祂从无始劫以来没有生死,所以才有你过去、现在、未来世五阴的生死,当你转依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本来无生的体性,根本没有生死可言;既然没有生死可言,还会有生死疲劳出现吗?根本没有嘛!这是因为你已经转依了祂,而说没有生死可言 | 三摩地 2018-07-19 |
![]() |
十信位就是十种长养对佛开示产生信心的阶位。于后,转入十住位,开始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也就是开始修菩萨六度的种种行。菩萨于六度最后一度般若以后,转入七住位修行,表示他已经具有一定的佛法正知见,所以不会跟随邪师或者名师修学佛法,他会去寻找真善知识,跟随真善知识修学参禅的正知见。真善知识也会观察这位七住菩萨是否具足菩萨种性,观察他的定力、福德、智慧是否具足 | 三摩地 2018-07-19 |
![]() |
25)葛格云:在网络上有时候会看到还没来正觉讲堂上课的会外人士,他们很喜欢读平实导师的书,那他们有时候可能「自以为悟」或者自己觉得有些体会,因此喜欢在网络上使用机锋或分享公案,但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不如法而且会有恶业的!(如果我们去按赞或分享的话也就会有共业的!请千万要小心与远离阿!)因为使用机锋或讲解公案都是法主才能做的事情!在佛陀时代的时候,也只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