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但是你悟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仍然要用原有的第六意识分别心,要有智慧去看清楚事相上的种种事,才能顺利的弘法利生啊!不能滥慈悲而助长众生的恶习啊!慈悲还得要有智慧来帮助,如果只有慈悲而没有智慧判断,往往造就大恶业了自己都还不知道,那可真冤啊!譬如说有人跟你劝募了一万、两万元,他去买杀害众生的工具,去买猎枪或网子,用来杀捕众生;你布施了钱财,表面上看 三摩地

2018-07-23

有很多人都很胆大,还没有开悟就公开说是证悟了,连开悟都没有、连我见都没断,初果的功德都还没有证得,就敢自称成佛了,这就是密宗那些人!还说比释迦佛的证量更高呢!其实都只是凡夫!(编案:印顺同意把他的传记命名为《看见佛陀在人间》,也是以佛果自居,与藏密的们无异)这些人都还只是凡夫,胆子却比谁都大!你我证悟后都不敢自称成佛,他都自称成佛了!所以说他们胆子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要这样地去观察,所以呢,要加行,为什么悟后还有悟后的职责要努力,悟后,我们不说加行,叫什么?叫精进,叫如救头燃。它的意思是说,真的有感觉,有一把火,无形的火,开始烧到我的头上,接下来它会烧哪里?它会继续烧我的眉毛,会继续烧坏我的眼睛,现在这个烟已经熏到我的眼睛了,然后呢,我还能够安稳地坐在这里吗?世间人他们快乐,谈论的快乐,都是属于他们百年以后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即使从悟后的心境历程来看,还是有诸多不善,你还是没有办法在身口意你的戒行,所以对于过去所造的不善业,让众生受到了许多的苦楚,我们现在就把这些不善业,以对众生的四摄法、以担负起整个时代的工作来偿还。那戒行什么时候会呢?我们现在都知道,你会在二地的时候成就,那能不能提前呢?在佛道的进程中,这不是很容易的。可能呢,有人可以戒慧直往。戒,是说他的戒行 三摩地

2018-07-23

——本文节选自平实导师第二版《禅——悟前与悟后》第二章正修行第七节第五目(原标题:劝人修福报应观因缘)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同修们如果能够有这样的正知见,又能够依着平实导师实修、实证的论书中的教示,如《禅——悟前与悟后》,建立具足的参禅所需的定力和正知见,有了定力以后,对于色、声以及触这三尘就不会开始攀缘,如此就已经能够压伏较粗重的贪欲盖;压伏了贪欲盖以后,很多瞋都是因为贪而起,没有贪就不会有瞋,那就能够压伏了瞋恚盖;也因为没有贪、瞋,再加上无相念佛的基 三摩地

2018-07-23

真心如来藏不是凡夫眼识乃至到意识这种能了知,而证悟的祖师他能够实证总相的意涵,乃至悟后修行通达,最后成就佛道,一切种智,都是要依于证悟这个真心如来藏,这个第八识菩提心。因为这个第八识菩提心无为无作、无生无灭,并不是误会禅宗的人所了解的;而禅定所实证的意识灵知心所证的一念不生、常寂常照的境界,却是有为、有住、有入有出、有生有灭、有执有舍的,乃是有境界 三摩地

2018-07-23

乃至菩萨证得大乘菩提而入七住位之后,仍未断尽我执;悟后进修般若别相智而渐次进向初地,乃至进入初地时,仍故意不断最后一分我执思惑,故意保留最后一分我执,留着这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地地增上。正如《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一首偈,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坛经》)那不仅是宗门如此,经教中也有如此的记载,譬如《维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说菩萨修禅定或静虑不是为了定境,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可爱境界(定境),也不是为了禅定所得到的生死果报(譬如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而是为了利乐众生,为了摄受佛土!为了帮助众生解脱!帮助众生往佛道迈进!为什么菩萨摩诃萨能够这样呢?这段经文可以从第八识如来藏的角度来看,因为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出生的,而如来藏本来不生不灭,所以一切法也是如此不生不灭!那从五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禅——悟前与悟后》<第二章第七节第一目幻觉与幻境>(原标题:修行中常遇的境界---幻觉与魔扰) 三摩地

2018-07-23

大家心里一定会这样想问,菩萨们为什么能够自己明白悟后起修的道理呢?其实这都是由于大乘见道的功德所引生,才会有这样的智慧出现。已经见道的大乘菩萨们一定会深刻的了解到,我们经由参禅而明心见性了,这是属于慧的解脱。然而菩萨即使证得了慧解脱了,仍然没有办法自己自主生死,生死仍要待缘。假使菩萨们想要求证俱解脱的话,就必须要加修四禅的功夫,有了四禅的定力以后, 三摩地

2018-07-23

我已经认清楚了:这都是你们自己的因缘,我把法传给你,又给你方便,至于你能不能证悟,悟后能不能再往前突破,那都是你自己的福德因缘所致,与我无关。所以我已经不再挂碍了。因我在这里为你打妄想,也没有办法帮你破参、突破;如果我在这里为你打妄想,可以帮你破参及突破的话,那我就多多为你打妄想来帮助你。可是,不管我怎么努力为你打妄想,对你都没有帮助,那我何必为你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证悟后已经知道说:无余涅盘中其实是没有十八界存在的,只剩下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单独存在。菩萨要这样去度众生入无余涅盘来灭度他们,这个才是在「度众生」的事相上应该了解的真实义;佛说的是这个道理,而不是依文解义。-----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大乘正宗分〉第三(原标题:非想非非想定) 三摩地

2018-07-23

-----详见本网站《读书》栏目之《禅的悟前与悟后》。推荐请购。(原标题:如何看话头)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有因缘明心证悟了,就知道解脱的彼岸是什么境界,就是已经到了彼岸:知道彼岸就是如来藏的境界,如来藏没有生死,那就是度过生死彼岸了;可是却没有精进,五度都没有努力在修,只因为因缘好,譬如有一个人和大善识是亲朋故旧,他们交情很好,大善知识一心想要帮他开悟;可是善知识帮他开悟了以后,他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上面都不努力,悟后只是混日子、享受成果 三摩地

2018-07-23

至于般若诸经讲的法义绝对不是性空唯名,因为般若讲的是实相法,实相法就是众生的不念心、菩萨心、非心心、无心相心、无住心、无所有心,就是众生身上万法根源的第八识心体,祂是万法的实相,是常住不灭的真实相,怎会是性空唯名呢?这个第八识实相心真实有,真实可以亲证,真实可以体验祂,而且又永远无法毁坏祂,即使合聚十方诸佛的大神力为一力,也无法用来毁坏任何一只小蚂 三摩地

2018-07-23

要用能分别的妄心,来找到本来就是无分别的第八识真心,才是禅宗般若禅的正确禅法;当您找到了本来无分别的心,才是真正的亲证实相,才会开始出现般若实相的智慧,就能生起般若经所说的智慧;然后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地地增上,成就佛道,这才是真正的证得无分别智──既是无分别而又同时有智慧可以为人说法──不是一念不生而无分别、不能为人说法,成为无分别而无智的白痴;也 三摩地

2018-07-23

悟后再进修般若的别相智,再进修一切种智,成就了诸地的无生法忍,这也是忍。所以,忍这个法,其实没什么可以玄想的,忍就是接受的意思;对于二乘无我的智慧境界,对于大乘人无我与法无我的智慧境界,能接受就是忍成就了:得无生忍、无生法忍。种种在三界中受苦,其实都是自作自受,在未来的无量世中,如果想要远离恶劣的共业,在共业中仍不受苦报,就应该修忍;若能加上供养三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悟后回头再读《大般涅槃经》时:啊!涅槃正是如来藏!对,嘛!我以前怎么不知道这一点?没有错啊!这就读通了。这是悟前不论怎么读,一直百思不解的法义,自从明心以后,就开始一步一步的通达了。这就是大乘法的无生忍哪!至于无生法忍,那就得悟后修学种智很久以后才能通达的了。(原标题:云何修忍门)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就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善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就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