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摘自平实导师述《禅——悟前与悟后》,有意请阅法宝者,请入:正智书香园地:)(原标题:解行证开悟的表象与实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书《禅——悟前与悟后》则是对一切发大心度众而求明心见性之有信心禅子而说。发大心之禅子为自度度他,故应修道。为修道故,应先求见道。菩萨见道即是开悟,开悟即是明心,所谓明心即明我真心、明一切有情之真心,明三世十方诸佛之真心,明心之后便能见性。明心见性则断三缚结,永不入三恶道。复于见性后求破牢关,或先深入教典学四悉檀。以四悉檀为方便,将自心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着是要断思惑,断思惑的过程就是解脱道的悟后起修。把见惑断了以后,是有解脱道的见地了,可是性障还没有除掉,三界爱仍然存在;所以,见道之后要发起修道的过程,就是断思惑!断思惑的第一阶段就是对贪、瞋、痴(三界爱)要尽量淡薄,借着断三缚结的见地,观行三界境界的过失,使三界爱淡薄了,那么贪少了、瞋也少了、愚痴也减少了,那就是薄贪、瞋、痴的境界,称为「薄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十五者无相念佛之知觉心:今时因拙著《无相念佛》一书而学会无相念佛者渐众,然有部份人于学会无相念佛时,即以无相念佛之觉知心做为自心真如,此亦错会,仍是意识心;必须进前参取自身一向远离见闻觉知之自性真如,如拙著《悟前与悟后》所示:以见闻觉知心觅取离见闻觉知之心,见闻觉知心与离见闻觉知之心一向并存,非以灭却见闻觉知心而可谓为「觅得离见闻觉知之真如」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同修们如果能够有这样的正知见,又能够依着平实导师实修、实证的论书中的教示,如《禅——悟前与悟后》,建立具足的参禅所需的定力和正知见,有了定力以后,对于色、声以及触这三尘就不会开始攀缘,如此就已经能够压伏较粗重的贪欲盖;压伏了贪欲盖以后,很多瞋都是因为贪而起,没有贪就不会有瞋,那就能够压伏了瞋恚盖;也因为没有贪、瞋,再加上无相念佛的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从初住位到十住位来说的,叫做十发趣;你们来同修会学法得法以后,应当要这样观察:观察自己在悟前是否为习种性人?也要在悟后去观察自己:是否还在习种性里面?你也要去观察其他的人:他悟了以后是不是也还在习种性中?还没有证悟以前,当然还在习种性中;悟了以后入习种性,还没有离开习种性,这也是正常的事。你也应该普遍、周遍观察,从同修们到义工菩萨、助教、亲教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因此我们虽然知道,意识我执的烦恼的部分是容易断的,是透过见道的时候去思惟就断,但是如果末那识所相应的我执烦恼很深重,还是会影响到意识的分别判断,因此这个根深柢固的末那的烦恼习,就像俗话所说的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必须要从根把它挖掉;而且要悟后,一步一步的确实去作,除了思惟修以外,还要再历缘对境去修除。思惟修有什么用呢?这就牵涉到明心见道有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是证悟的菩萨,更能藉由悟后转依如来藏的功德力,渐渐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另外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第7〉中也详细开示了出家菩萨要仔细观察有漏的五蕴身有三十七种不净的法相。此段大意是说:出家菩萨在空闲寂静的阿兰若处勤求佛道时,应该要在行住坐卧等四威仪中,仔细观察这有漏的五蕴身有三十七种不净秽恶,是不可爱的,也是不坚固、不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下分享平实导师在《起信论讲记》第三辑、第306页中看到的一段话:「可是七识心王的习性是无量劫以来就一直熏习染法的,习性根深柢固,一时毕竟不容易改,那得历缘对境去渐渐的修正,要在境界当中去修正改变;所以悟后一天到晚打坐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的修行方法,你并没有在真如的体熏上面用心,你将会长时间住在一念不生之中;这样子,你就不会产生体熏的作用。所以悟后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大乘法中见道通达位的初地菩萨所断异生性,性质极为宽广,必须先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再经由悟后进修而发起后得无分别智,再进修一切种智而发起了初地道种智的初分,并且已完成解脱道中的三果取证,这时才能说是已经断尽大乘法中异生性相应的烦恼了,从此以后不会再因性障而谤大乘贤圣,也不会因为对于大乘佛菩提的误解而谤大乘法及上位的大乘贤圣。这是大乘法中所知障所摄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熏习一念无明,明心后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余的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的烦恼,在悟后历缘对境中修除。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见惑,是见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见所摄;其余的三类烦恼是属于思惑,是修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执所摄。天台宗将见惑跟思惑分别定义为五利使和五钝使,这合称为十使。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见惑和思惑。见惑也就是身我见、边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平实导师在《禅─悟前与悟后》下册中也有提到“修学禅定,除障为先”,平实导师在那段开示中提到了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以及消除性障五盖的重要,也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请阅详读。------2016-04-12佛法(微信公众号)(原标题:消除性障可使定力增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这个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虽然如是难知难解,连大阿罗汉都无法证解,而这种般若境界却只是禅宗初悟明心的菩萨们所知,但明心悟后的禅宗菩萨们,却对上面所举的少数问题都仍无所知,还得要仰仗大善知识的悟后指导,才有可能渐次观察证实之。由此看来,以佛学的学术研究而想要证知佛法的密意,是难过肉身登天的。所以,一个懂得依自性清净心──阿赖耶识──如理作意的人,一定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打开天窗说亮话,明心之后更惶然:我明心了以后,到底生要怎么了?死要怎么脱?所以许多人想要知道生是怎么生?死是怎么死?那我们以前在《瑜伽师地论》中都已经讲过了,虽然有一些深细的地方受到警告而不能讲,但毕竟也讲了很多了!悟后如何了生脱死,也讲了三四个钟头。所以证得如来藏之后,生死就了了吗?也不尽然!理上是了了,事上还没有了!所以未得圣道,生死力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愿所有的菩萨皆能善待烦恼,掌握在烦恼境中走钢丝的智慧:既不厌离烦恼,断如来种;也不随顺烦恼,增长凡夫异生性——以烦恼为助道阶梯,于佛菩提道上证量次第增进,迅速成佛!------平实导师《禅—悟前与悟后》以及《优婆塞戒经讲记》(原标题:烦恼即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他们而言,于烦恼生厌离欲是为正修行,越能厌离烦恼,就越能于解脱道上精进;对菩萨来讲,却不可以厌离思惑烦恼,反而必须以烦恼为助道因缘:悟前需要借助烦恼来觅真心,悟后至十回向位满心阶段,还是不急于修断思惑,继续借助烦恼因缘来不断增益般若别相智;入初地后,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已有能力断尽最后一分思惑却故意留惑润生,以烦恼做为引发无生法忍现观智慧的因缘,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这个是祖师禅悟后起修解脱道的过程,我们要走的路就是这条路。断五上分结称之为菩萨四果。什么叫做五上分结?相对于五下分结而说五上分结,那就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无色界爱的结、慢的结、以及掉举的结,合并称为一念无明。欲界爱的结,比如说一个菩萨三果,他仍然喜欢住在世间,虽然对于世间的苦乐不贪着,但是世间还有不苦不乐。他还有一个心念,喜欢在欲界里面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明心的人断了三缚结,见性以后,殷勤的舍除贪、瞋、痴以后再配合悟后的思惟修,以及见性的体验,然后继续修学后得智——差别智,而得到牢关的解悟,在因缘具足以后,体验牢关境界,称之为破牢关。那么这个破牢关的人,或者进入三果向,或者还在二果之中,又或者断五下分结进入三果位乃至四果,并不一定。为什么会不一定?因为破牢关,配合他本身过去的习性,配合他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说:这里面有很多妙法是你们从来都不知道的,你们都不想听吗?当时他们不太相信:明心见性就了结了,还要再学什么法?没想到一开始讲,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心不相应无明住地、上烦恼、起烦恼……等讲下来了,他们说:原来悟后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懂的法。我说:对啊!明心、见性只是见道而已啊!最后才欢喜接受。第二次法难时,我们写了《平实书笺》;这次已是第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明心的人断了三缚结,见性以后,殷勤的舍除贪、瞋、痴以后再配合悟后的思惟修,以及见性的体验,然后继续修学后得智——差别智,而得到牢关的解悟,在因缘具足以后,体验牢关境界,称之为破牢关。那么这个破牢关的人,或者进入三果向,或者还在二果之中,又或者断五下分结进入三果位乃至四果,并不一定。为什么会不一定?因为破牢关,配合他本身过去的习性,配合他今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