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什么是法布施?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导别人具足对三宝的信心,具足持戒之法,具足布施的知见,能让听法的人多闻,而且产生了智慧,这叫作法布施。……佛法布施,可以提供纸墨教别人来书写经典,或者自己亲自书写如来的经典,然后送给别人去读或课诵,这叫作法布施。导师也教导我们说,助印和流通经典或的书籍,那也都是法布施。如果我们自己觉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大福由心生,自己修行越好来作布施,那果报就越大,就像经典上常提到佛说他自己布施给舍利弗,跟舍利弗布施给佛,那还是佛陀所得的功德比较大!《优婆塞戒经》卷5〈杂品之余〉: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善男子!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究竟布施供养一位持戒比丘一碗饭,这功德有多大呢?是不是真的胜过得到四天下那么多的金银财宝呢?请继续看《杂宝藏经》这个阿那律尊者的本生事迹——接续著刚刚的佛典故事,佛陀十大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以自己为证,用宿命通回忆起:九十一劫以前,有一位长者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利咤,次子名为阿利咤,他时常告诫儿子们:高处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往下堕,而拥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的果报就是未来世富裕欢乐,持戒的人未来可以生到天上;静虑禅思智慧让心清净的人,未来可以得到涅槃解脱的快乐;而布施也是得到解脱涅槃的资粮,欢喜的缘故得到一心,一心观行五阴无常而得到解脱。就好像一个人要求得树荫,先要种树;而要求得花、果实,也必须先种植;布施也是如此,今世后世得到快乐……,这些都是布施的利益。 (原标题:人人知道有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谓的世俗僧,是指剃发、著染衣、受声闻别解脱戒的出家人,本身持戒清净,亦名清净僧。如果能够供养胜义僧及世俗僧,可以获得很大的福德,如经中开示: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优婆塞戒经》卷5)佛开示:布施给畜生,尚且得百倍报,更何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三施是菩萨应该去做的,而且还要努力去做;这是因为六度万行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如果不去布施,想要成就布施的功德来庄严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事!既然连布施都不肯做,更遑论能够成就持戒等五度,乃至未来能够明心见性了。从这个道理来观待,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布施的习惯,一般而言,如果要某人布施,不论是出钱、出力或者为人说法,都毫不犹豫、也不吝惜施与别人,表示这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众生畏惧死亡,菩萨应该持戒清净不杀害众生,而让众生免于死亡而无所畏惧;又譬如众生有难,菩萨应该帮助他度过难关等等,这些都是无畏施。(原标题:布施的定义是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者于持戒人而行布施。四者于离染人而行布施。五者于须陀洹向而行布施。六者于须陀洹果而行布施。七者于斯陀含向而行布施。八者于斯陀含果而行布施。九者于阿那含向而行布施。十者于阿那含果而行布施。十一者于阿罗汉向而行布施。十二者于阿罗汉果而行布施。十三者于诸缘觉而行布施。十四者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而行布施。阿难。汝今当知施病苦人获二倍福。施破戒人获百倍福。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时候,你的持戒就会渐渐远离以前那种受束缚、被约束的状况,而更能够欢喜而轻松的持戒。从此之后,于净戒的受持也更加的留意。当然,这样一世一世的恶因缘就会越来越少。这难道不是说因为这样而使道业突飞猛进的原因吗?忍辱的部分。以前在修忍辱的时候,常常看到自己,明明自己已经火冒三丈了,却要努力的跟自己说:忍耐,忍耐!可是,从真正断了我见以后,你会现观到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的「离开」真的是非常可惜,因为都入内门了,应该是刚起飞要冲的时候,应该是股票突破W底开始的起涨点,而不是M型头开始退转的高点;那怎么因为遇到不如意之事就离开呢!实在太可惜了!我们常说福德和知见慧力都具足才能破参,福德就是事相上的福德和心地上的福德,也就是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事相上的福德就是布施和护持正法,心地上的福德就是定力和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后弥勒菩萨就问上座大阿罗汉们说:如果得到十万金的金钱跟听闻佛法比,哪个功德比较大?结果上座的憍陈如尊者跟他说:你布施给一位持戒的人一碗饮食就胜过得到十万金钱,更何况是认真地听佛法,那功德更大超过百千万倍。他们又问第二上座阿罗汉,对方说:布施一个持戒人一碗饭胜过得到十万台车子中装满那么多的金钱,更何况是认真听法一段时间!他们又问第三上座阿罗汉,对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解深密经》的中,世尊已经强调菩萨六度的六波罗蜜多,就必定得依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的次第来修习。也就是说,修习第五度禅那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第六度般若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这当然不是以修证四禅八定、次第禅观为修证内涵的外道凡夫们所能获致。他们所证的四禅八定境界,是不离色界、无色界的世间境界,本来就与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无涉,想要以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这个摄心为戒,不是指去受戒,然后持戒守戒,而是以心的一心不乱、不放逸为戒;而因戒生定是指摄心为戒之后,心才能得到决定性,并且有了定力不会落入定境中,而是心里寂静无有妄念,却有着一定要证得实相心、一定要找到真如的决定;又由定发慧是说,心中有了前面的决定性,就能很坚定地去参究,不会虎头蛇尾,不会一曝十寒。这样去参究,有朝一日必定一念相应找到如来藏,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摩诃僧祗律》东晋时佛陀跋陀罗与法显所共译,内中制定:度人出家者须向求度者说明『出家有种种苦事,严持戒律,过中不食,多坐少卧,精进行道。』(大正藏第22册)2.《毗尼母经》卷六「养徒众法」警惕,为人师者摄收徒众有二事因缘,除衣食摄护之外,当以法事相摄:「常应方便教授,摄令坐禅、诵经、修福。」3.《大乘无生方便门》全一卷,详述隋唐时期北宗禅门之修持法要。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老人训诫我们要好好持戒修行。1959年9月12日中午十二时,老和尚对侍者说:『我刚才在睡梦中,见到一头牛踏断了佛印桥的石板,又见到碧溪的水流间断了。』随即闭目不语。直至十二点半,老和尚唤侍者们一起进去,对他们说:『你们侍奉我多年,都辛劳了。以前的事不多说,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天天在危疑震撼之中,受尽毁谤及谄曲,我都甘心承担,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已,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的意思是说,就算这辈子你过得很苦,很糟糕啦!但是你在佛法的持戒,那每一分功德,都像是金砖宝块一样,那东西是在这个世界永不磨灭的,因为祂可以体现你未来世成佛的庄严。我们每一行都可以体现未来世的成佛的庄严,因为如来在经典有说过:在《法华经》说,当你一举手一投足恭敬于佛的时候。这样呢,以佛眼来观,你就已经成就未来的佛果了。也就是说,你那样虔诚的心,就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比如说,菩萨不会和女众起淫欲心;或者你又觉得太严格了,但你会发现有些法与你的戒行是有关的,有些法的表面上看似和戒行无关,而最后你就知道这些都是菩萨的持戒,以心性戒作为自己的标准。甘愿做菩萨(十)——安住善作意第二种如来说法叮咛的体例,就是像是《华严经》说的,在你入圣位之前,在你入地品之前,一定会讲一个东西,不管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你说,这就有点跳得是不是太快了,没有错,身行的运作是很迅速的,接下来,你会去贪求那个东西,可是因为你要持戒,所以你会产生很多的作意互相地冲突,即使你不敏锐,你也会觉得怪怪的,等到最后,你会觉得说,好像你也没办法满足你的爱取这世界的心,你也没办法守好这个出世间法的戒行,就是说你两边都得不到啦,你两边都不是人啦。就是说呢,你的行为表现会像是凡夫,但你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