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持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十二因缘乃至论涅槃。是名深法。应闻深者说如是法。乐欲听闻思求取解。是名为益。若乐浅者应为说浅。何者是浅法。论持戒论布施论生天论。若众乐浅。为说深不乐听闻。不求受解。不益前人。是名恶说。浅者为说浅法利益故。名为善说。(毗尼母经)时,婆罗门取一小座于佛前坐。世尊即为婆罗门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上 三摩地

2018-07-23

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盘经》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住位到十住位都还是习种性人。习种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他的习性还很重,因为他 三摩地

2018-07-23

听了我这句话而不服气的人,等到后面佛开示出来时,自然就会知道我说的都有根据,一点都没有冤枉她!所以我们不但要修檀波罗蜜,乃至般若等其余五度都得修,不可省略掉中间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波罗蜜。这六件修行法事都不能偏废,所以每一度都要照顾到。来到我们这儿,亲教师们依照教材来教导,你一一熏习而且如实去做,就不会有所偏废,都会具足六度。如果亲教师讲的法 三摩地

2018-07-23

具备了布施修集来的福德资粮以后,你才有资格进谈其余的五度、其余的九度;你如果没有这个福德资粮,就无法进入到持戒、修忍…等其余五度、九度之行。可是在目前这个时节,对大家讲布施行,实在是有些尴尬!现在经济景气这么坏,却要来讲布施,似乎不合时宜。不过,就像前天我跟诸位说的;大家这么护持,最近会员大会时,我二度感谢诸位对同修会这么护持;但这不是护持我 三摩地

2018-07-23

无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缘言语辩了。无量世中供养三宝。以是因缘无大众畏。语译:善生菩萨问:世尊啊!菩萨摩诃萨要想自利也能利他,应该要具足几法才能做得到?如果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想要成就佛道就会很困难、很缓慢;如果自利也能利他,就会很迅速;因为在利他之中也能自利,自己的进步一定会非常迅速,所以应该要追求自利、利他兼俱,所以善生童子为我们问了这个问题。佛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如果布施后执着果报,那就只有福德,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没有布施到彼岸(没有布施波罗蜜)。另外福德的涵盖面很广,所谓净业三福都是属于福德。除了布施、护持正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如果布施后执着果报,那就只有福德,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没有布施到彼岸(没有布施波罗蜜)。另外福德的涵盖面很广,所谓净业三福都是属于福德。除了布施、护持正 三摩地

2018-07-23

虽然没办法达到二地,但是你也自己可以终究无愧于所学,无愧于善知识所教,因为呢,善知识只能把《优婆塞戒经》,这样的戒经告诉你,只能够传你菩萨戒,可是没有办法替你持戒,任何人都没办法替你持戒持戒是你自己甘愿的,这佛道上的一切,都是必需你自己愿意才行。如同你从远地过来受这个戒,为什么?因为你一定有你想要达到的佛道的目标,不是只有「成佛」两个字,你一定有 三摩地

2018-07-23

比如说,菩萨不会和女众起淫欲心;或者你又觉得太严格了,但你会发现有些法与你的戒行是有关的,有些法的表面上看似和戒行无关,而最后你就知道这些都是菩萨的持戒,以心性戒作为自己的标准。(原标题:念念救护众生) 三摩地

2018-07-23

我的意思是说,就算这辈子你过得很苦,很糟糕啦!但是你在佛法的持戒,那每一分功德,都像是金砖宝块一样,那东西是在这个世界永不磨灭的,因为祂可以体现你未来世成佛的庄严。我们每一行都可以体现未来世的成佛的庄严,因为如来在经典有说过:在《法华经》说,当你一举手一投足恭敬于佛的时候。这样呢,以佛眼来观,你就已经成就未来的佛果了。也就是说,你那样虔诚的心,就已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他乐于听受施论,那么就接着再为他讲戒论,说持戒的轨范以及持戒的利益,让他可以在下一世保住人身,不会下堕三恶道。如果说戒论也乐于听受,那么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生天之论。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 三摩地

2018-07-23

当佛陀带他看过天女以后,于是他就不再贪着人间的妻子,而积极于持戒修定;可是他的目的,是为了想要到天界去享受和天女一起的五欲妙乐,所以这两种都是属于邪缘散乱。所以阿难曾经劝诫难陀说:“您以想着天界的五欲心思来持戒修行,就好像公羊和公羊之间,用头上的角相撞,好像是往前进,却是退得更多。”所以身体外在,虽然显示是持戒修行,不受此世五欲所牵,但心 三摩地

2018-07-23

《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示如下:“菩萨行大海,难动不可尽,发心出世间,得入于初地,二地净持戒,三地修诸禅……”(《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七)经中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因为三地快满心的菩萨有大福德,有大智慧,所以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时,鬼神或天人无法干扰你。为什么?一者、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常常有魔困扰的人,应常常在佛像之前,将布施、持戒、修行各种慧业以及修行福业的各种福德、功德回向怨家债主、亲友,同学佛道,一同悟明心性,一起解脱生死,所以回向的时候必须具体。有的人回向时很洒脱很笼统。每天晚上就在佛前唱诵:愿以一切修行功德回向法界。这样就完了,表面上看起来很洒脱,骨子里却很笼统。所以回向的时候,对于一个学法有障碍的人来说,必须很具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六度中,从布施到持戒、到忍辱,这样来精进修学以后,心性调柔了,就能够让心静下来,来进行禅定的修学,所谓的禅定又叫作静虑。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 三摩地

2018-07-23

换句话说,我们经常说三界相应于贪瞋痴,又特别讲说四空定相应于痴,这样子的没有意识清楚地与外界的沟通,当然他的智慧没办法增长,他也没有办法布施,他也没有持戒可言。他的修行因为不相应三乘菩提,因为不以断身见、我见为根本,所以他的修行,这一世就是现前当下,他在非想非非想天;可是很不幸地,当在非想非非想天这一个十万大劫过去之后,他终究要堕落到人间,而成为飞 三摩地

2018-07-23

《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示如下:“菩萨行大海,难动不可尽,发心出世间,得入于初地,二地净持戒,三地修诸禅……”(《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七)经中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菩萨在三地快满心的时候才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因为三地快满心的菩萨有大福德,有大智慧,所以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时,鬼神或天人无法干扰你。为什么?一者、 三摩地

2018-07-23

大乘修行者在外门所修的菩萨六度,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虽然修行的过程中是六度同时兼修,缺一不可,但在修习的次第上仍有先后之别。前五度被称为福业,第六度般若是慧业,般若慧的获得是以福业的具足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如果前五度中的任何一度没有修到必须的程度,是无法真正获得般若智慧的。无法获得般若智慧,不能明心见性,便无法成为实义菩萨,无 三摩地

2018-07-23

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精进一词,是梵语毗梨耶(Virya)的意译,有时也译为勤,意为勤修佛法,即毫不懈怠地修善止恶利益众生,是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五力中的进根与进力,也是大乘佛法菩萨六度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中的一度,更是唯识百法明门中善十一心所法(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中的一法。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通常所说的五根 三摩地

2018-07-23

「精进四句差别」的小节中所说:又如声闻缘觉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及其余的善法,也都叫作非精进、非波罗蜜,因为没有努力在修;如果有努力修,就会破参;因为没有努力修,所以无法破参,所以凡夫所修的五度及般若波罗蜜,都叫作非精进、非波罗蜜。声闻缘觉也是一样,他们纵使在世时精进修五度至修智慧,也只是声闻法中的智慧,所以不是精进也不是波罗蜜。,亦即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