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这些人都是生前“护持我法”或“护禁戒”者,“或护神咒、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死后成为四王天众而成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剎;这些人因为“情少想多”而有善根,成为四王天众以后,护持正法及佛弟子们,所以当然都是“亲住如来座下”,始终不离世尊与佛法。所以他们是由如来所差遣的,当然也不能胡作非为; | admin 2025-02-02 |
|
”“今此名称发广大心,善根功德,过三阿僧祇劫,具菩萨行,修大悲心,满足六波罗蜜,当得作佛,名曰宝意,广度众生,不可限量,是故笑耳。”佛说是名称缘时,有得须陀洹者、斯陀含者、阿那含者、阿罗汉者,有发辟支佛心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撰集百缘经》卷1) 我们就将其经文内容解释如下:佛陀在毘舍离弥猴河岸 | admin 2024-09-19 |
|
否则凭什么诸方净土修行多劫,尚且不如娑婆净土一日?哪有平白得到的无因之果呢? 读《楞严经》中阿难尊者悟后发愿说: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 | admin 2024-09-19 |
|
(心量到哪里,修行就到哪里) 以下是〈入地前当发十菩提心(十大愿)〉的经典原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3〈十地品22〉:「若众生厚集善根,修诸善行,善集助道法,供养诸佛,集诸清白法,为善知识所护,入深广心,信乐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如是众生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得一切种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具足佛法故,为救一切世间 | admin 2024-06-15 |
|
即使是一阐提断善根的人,也一样具有成佛之性,因此是『现在常』。可是第八识之中,前七识的种子是可以被熏习的,因此有它的变异性,得要历经长劫的修行,成佛的时候才不再变异。此时佛性的大用,成所作智才能够现前就是『当来而常,未来才能够真常』,这就是成佛之前佛性非常也非断的正理。一直存在于中国的『佛性是当来才常,还是现在就常?』的诤论,因为玄奘大师阐释了成佛 | admin 2024-06-15 |
|
究其原因,则是因越近末法时代,众生之善根越见减少所致,是故如来于《杂阿含经》卷三十二说:「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 | admin 2024-05-25 |
|
但是,如果子孙过去有极大的善根,这一世所作的又都是善业的话,它自然而然会引动过去所造的这个福业,就会跟祖先留下来的这个恶业互相远离,他跟自己过去世所造的这个福业是会相应的。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劝善可以,但是并不符合真正的因果道理。 ...... 我们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的话,其实命是正报,运是依报。什么是正报呢?&nbs | admin 2023-10-11 |
|
![]() |
当以家庭和睦为先,负起自身世间法上之责任;亦应以种种方便摄受眷属长养善根,不应引生其烦恼,当免其忧虑。 5.正受三归五戒乃至菩萨戒,应落实于日常之身口意行中,从学习中自然的转变身口意行而趣向世间善,乃至出世间善。 6.不应将护持正法,作为希求领众、好为人师之工具,急于领众希求众生之恭敬者,不论有无藉此谋求金钱利益,皆易生起增上慢,障碍自身于众生 | 三摩地 2023-04-27 |
以此善根於未來世,得成如來、應、正等覺,能攝一切。』時彼世尊便為納受。如是日施一縷,滿千五百為善攝受。由此福故,乃經十五拘胝劫中不墮惡趣,又經千拘胝反為轉輪王,又經千拘胝反為天帝釋。以此善根柔和微妙欣愛等業,便得奉覲千拘胝佛,於諸佛所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又以諸花塗香末香,及以香鬘繒蓋幢旛、衣服飲食坐臥之具、病緣醫藥一切眾物奉獻如來。從是已後又經一阿僧 | admin 2023-04-19 |
|
——正觉电子报第174期新版早晚课仪轨——并略述天魔波旬(一)郭正益、张育如 注释:[6]波旬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发菩提心,但很微少、不定;待堕阿鼻大地狱受大苦,方忆佛法并生清净信,因此迅速命终、往生欲界的三十三天,以善根因缘得遇诸佛,继续种植善根。《大悲经》卷1〈商主品第2〉:“ | admin 2023-04-19 |
|
[14]圣玄奘菩萨译,《称赞淨土佛摄受经》:“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大正藏》册12,页348,下24-28。 [15]《大般涅槃经》卷1〈寿命品第1〉:“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皆是栴 | admin 2022-06-23 |
|
以此善根于未来世,得成如来、应、正等觉,能摄一切。’时彼世尊便为纳受。如是日施一缕,满千五百为善摄受。由此福故,乃经十五拘胝劫中不堕恶趣,又经千拘胝反为转轮王,又经千拘胝反为天帝释。以此善根柔和微妙欣爱等业,便得奉觐千拘胝佛,于诸佛所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又以诸花涂香末香,及以香鬘缯盖幢旛、衣服饮食坐卧之具、病缘医药一切众物奉献如来。从是已后又经 | admin 2022-06-23 |
|
且佛法阐述的因果业报轮迴,与中国善有善报的文化思想相应,于是除了本有的“敬天”信仰,礼敬佛菩萨的善根也慢慢地在华夏文化中生长、开花、结果。 佛法也以方便善巧,融摄华人的“法祖”思想、祭祖仪轨。先秦时代的生命观是人死为“鬼”[4],天子、贵族有祭祀先祖的庙[5],庶民则在宗祠、自宅供奉先人,製作牌位(虞主,即神主牌)以令亡 | admin 2022-06-23 |
|
且修集成佛所需的福德,在五浊恶世护持正法是最快、最大的;尤其在此正法后末世,众生三毒炽盛无可名状,弘护如来藏妙法的菩萨不但遭受空前的排挤、乃至随时可能丧失性命,于是忍无可忍的小行菩萨们一个一个退出护法行列,届时这浊恶人间只剩下大心菩萨坚定地护法,直到众生再无学佛的善根、无可救转,菩萨们忍住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带著万般悲悯众生的情怀而捨寿,继续去到十 | admin 2022-06-23 |
|
![]() |
如果不信说自己是再来人、不信善知识是再来人,那他在佛法上的修证是还距离很远的,表示他的善根还不太够。因此那些退转的人说:“你们为什么有时候有事情还要在佛前掷筊请示?”他认为佛陀已经入灭了、灰飞烟灭了、不存在了,他中了印顺的毒箭,所以心也中毒了。其实佛陀哪有入灭?佛陀证得四种涅槃之中最后一个,叫无住处涅槃,无住处涅槃就是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嘛 | admin 2022-03-18 |
尔时,清净慧菩萨在众中坐,为欲愍念诸有情故,作是思惟:“诸佛如来以何因缘,得清净身、相好具足?”复作是念:“诸众生类,得值如来亲近供养,所获福报无量无边;未知如来般涅槃后,所有众生作何供养、修何功德,令彼善根速能究竟无上菩提?”作是念已,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顶礼佛足,长跪合掌白(bó)佛言:“世尊!我欲请问,愿垂听许。 | admin 2021-05-19 |
|
经上曰:“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十五天前当黄居士发心念佛时,我在佛前求佛菩萨:1﹒慈悲摄受黄○○往生净土,2﹒让他的家族、亲友感应体会到佛菩萨的大慈大悲,3﹒愿他的家族、亲友,因此有更多人学佛亲近正法熏习。前后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天,却具足了(一)佛力:佛菩萨的慈悲加持、摄受。(二)自力:本身的信、愿、行。(三)他力:许多助念者的功德 | admin 2021-05-14 |
|
因此,此世空有财富而毫无作为,真是缺乏善根之人,最后只剩下诸业如影随形。悭贪之人除了多求无厌,并且在得到之后,也不愿意把它舍出去;因此,在《成唯识论》卷6里面开示“悭”说:“耽著财法,不能慧舍,秘吝为性。”悭心坚固之人,对于已得之财物或种种法,都把它秘藏起来极为吝惜;即使有贫苦无依之人来请求,也不愿意把它拿出来与人分享或帮助别人 | admin 2021-05-14 |
|
以何善根何戒何施何定何慧何等智力。得见弥勒。于何心中修八正路。舍利弗发此问时。百千天子无数梵王。合掌恭敬。异口同音共发是问白佛言。世尊。愿使我等于未来世。得见人中最大果报。三界眼目光明。弥勒。普为众生说大慈悲。并八部众亦皆如此。恭敬叉手劝请如来。尔时梵王与诸梵众。异口同音合掌赞叹。而说颂曰。南无满月具足十力大精进将勇猛无畏一切智人超出三有成三达智降 | admin 2021-05-12 |
|
大慧!此菩萨摩诃萨蒙佛持力入三昧已,于百千劫集诸善根,渐入诸地,善能通达治所治相,至法云地处大莲花微妙宫殿,坐于宝座,同类菩萨所共围绕,首戴宝冠身如黄金,瞻卜花色如盛满月,放大光明,十方诸佛舒莲花手,于其座上而灌其顶。如转轮王太子受灌顶已而得自在,此诸菩萨亦复如是,是名为二。诸菩萨摩诃萨为二种持之所持故,即能亲见一切诸佛,异则不能。复次,大慧!诸菩 | admin 2021-0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