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着,正智出版社,2013年4月2日初版二刷)由此可知,做生意能不能赚钱真的跟往昔福德有很大的关系!四、该怎么改善自己未来世的福报?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我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是佛法中不破戒的人,你布施了一家持戒很清净的寺庙里的向道师父,来世可得千亿报。那你想想看,这福德真的很大嘛!如果你去布施给初果以上的圣者,那可是无量报。你把这一生实现的那一部分足够生活的福德,把其中的大部分布施出去,那么此世又得到了多大的福德?可是不要把它执以为实,要把它执以为虚,化成福德的势力,把这个势力放在金刚心里面。这样一世又一世实现一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这么说?一般人虽然不受佛戒,但是因为世俗的利益、礼仪乃至是法律的约束,他一样有可能会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的外相;但大多是被动受外界的束缚,他只是被动去避免杀害众生、偷盗财物等等,而其实不是自发心的不去作为而有持戒的心行。那假如说所做的业行是相当,未来世所得的福报,却是不相同的!因为这在因地发心的状况是不同。那当然,当发心的状况越殊胜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渐渐消除性障;十住位要眼见佛性,成就世界如幻观。初行位到十行位,要在内门广行六度万行,并且成就蕴处界犹如阳焰的现观。初回向位到十回向位,要熏习道种智、修除性障,并且要成就菩萨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修持戒法,也是有福的喔!不用讲得太复杂,单单说五戒之中的不杀、不盗。某甲过去世持不杀之戒法,今世感得身体健康、寿命长久;过去世持不盗之戒法,今世感得所有的财物能够自在受用,不为他人之所侵夺,这当然也是一种福报。除了自我受用之外,假如这一分的威德是够大的,可以为人化解偷盗乃至伤害的因果的话,那这也有一分他受用的。若就其性质而言,这个部分,与前面所说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说:‘世间有人信敬三宝、孝顺父母,爱乐布施、忍辱、精进、持戒,将来他就可以往生天上,长得容貌姝丽、举止端庄远超过于你百千万倍。你要来跟这样的天女比较,就像瞎了眼睛的狝猴那样的丑陋。’就用这样的话来回答天神。” “天神又用一个方直正等的真檀木,前来问说:‘哪一端是头?’以君臣们的智慧,还是没人 | admin 2018-07-22 |
![]() |
”如是之人住僧团之中,往往示现持戒谨严,辩才无碍,影响甚大,其实是狮子身中虫,是佛所最不愿见者。为害甚于外道,且极易成功。教中若有如是法师,应优先举示摧伏,狮子身中虫是佛遗命须速除者故。所以不要把破斥“狮子身中虫”和“呵举僧”“诽谤僧宝”混为一谈。破斥“狮子身中虫”是破除这些身著袈裟的“魔”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自己广而告之,宣扬自己如何持戒严谨,同时贬低他人如何不如他持戒好,什么天下唯一没有功德箱的寺院啊,什么只有自己持了不摸金钱戒,连虚云老和尚都不如他啦(这种自赞毁他效果确实不错,搞得全国都以为只有他们是正法寺院,其他寺院都不清净)。总之,故意自赞毁他,自我呈现功德,令大众对他心生敬仰,以谋取名利的,都是邪命。三、占相吉凶:谓诸比丘攻学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未来世中持戒众减犯戒众僧。住世余八十年。菩萨摩诃萨弃舍身命奴婢牛羊非法财物。种种清净宣说。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此何士夫。央掘魔罗白佛言。唯佛能知非声闻缘觉。尔时护持世间净法犹尚为难。何况出世间上上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如彼士夫能以水灭三千大千世界炽然盛火。极为甚难。若于未来住世余八十年。菩萨摩诃萨弃舍身命。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当知彼人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持戒为国故。于佛国得道。周满所愿以十善行。合聚人民生于佛土。菩萨忍辱为国故。于佛国得道。有三十二相而自严饰。以其忍行调正人民生于佛土。菩萨精进为国故。于佛国得道。以诸德本善修勤力。合聚人民生于佛土。菩萨禅思为国故。于佛国得道。已知所念正安人民生于佛土。菩萨智慧为国故。于佛国得道。能以正导成就人民生于佛土。菩萨行四等心为国故。于佛国得道。慈悲喜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既然「已发愿」行菩萨道,志向无上佛菩提,是「学『佛』」,而不是学「解脱出三界」入涅盘的「阿罗汉道」,那么「善修菩萨十度行」之自度度他渐次趋向「佛道」是定然必须修学的道路!始自六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再加上入地菩萨之方便、愿、力、智波罗蜜,总共有十度的修学。其实长劫菩萨道之行止是以六度、十度为总纲而衍生出无量无边的菩萨万行,所以种种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称三拜) 八、随喜赞叹文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现在修行信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今皆悉至心深生随喜赞叹!如是过去、未来一切众生,所有善根我今皆悉至心深生随喜赞叹!又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现在初行菩萨道,发菩提心,所有功德、福德,及过百劫行菩萨行、有大功德、获无生忍,至不退转、一生补处,如是一切功德之蕴,我今皆悉至心深生随喜赞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水代表佈施,涂香代表持戒,花表忍辱,烧香代表精进,饮食代表清净,灯表般若波罗蜜。”由此可知,坦特罗佛教对于释迦世尊所说的真实义理毫无所知,竟然会用六种物品来代表菩萨的六度万行,若不是对佛法无知,那就是别有用心了。所以说,坦特罗佛教所说的佛法名相,虽然与传统佛教相同,可是他们所说的实质内涵,却与传统佛教所说的完全不一样,乃是印度性力派不净外道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请三拜)八、随喜赞叹长跪合掌,以至诚心诵《随喜赞叹文》:“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现在修行信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今皆悉至心深生随喜赞叹!如是过去、未来一切众生,所有善根我今皆悉至心深生随喜赞叹!又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现在初行菩萨道,发菩提心,所有功德、福德,及过百劫行菩萨行、有大功德、获无生忍,至不退转、一生补处,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五、欢欢喜喜持戒,快快乐乐成佛有些人认为学佛就是悲观避世,就是苦修;戒规是一种束缚,让人很不自由。事实上这是误解。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深入经藏,亲证佛法,就会发现:学佛其实是在日常行住坐卧一切行中修证自己的心性、改正自己的习气,从来不离世间;礼仪戒规其实是帮助我们远离无明困扰、解脱世间烦恼、驶向智慧彼岸的航船,也是一切贤圣自觉后的行为依止,本来如是,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法中修持戒律的目的,是在约制行人的身口意,使得他们能够防非止过,达到解脱的境界;乃至于进一步教导学人,进一步去广利有情、成就佛道。菩萨依于修学佛法的内涵或进程不同,那又会有在家分戒、出家分戒,然后合摄为什么?三聚净戒。可是,其实戒律应当是一切佛教大小宗派或是道场里面都应该奉行的,没有不持净戒而能证解脱果或者是佛菩提果的。所以,不论菩萨是戒慧直往或 | admin 2018-07-22 |
![]() |
到了唐代,像道宣律师,他弘扬清净的这个持戒,所以就设立了“南山律宗”。隋朝的智者大师,他结合了《法华经》以及像庐山慧远禅师所传下来的这一些大乘经论,然后创立了“天台宗”。玄奘大师从印度回到中国之后,弘扬真唯识量,然后就设立了“法相宗”。或者有人依止《华严经》,到了贤首大师的时候,整理成为“华严宗”。庐山慧远大 | admin 2018-07-22 |
![]() |
接下来中品往生的部分,中品往生不管是上生、中生还是下生,基本上都跟所谓的持戒、行善有关系。如果你是严守禁戒的话,然后用这个善根回向的时候,你就有机会中品上生;然而如果你在这个世间,只是行世间的善道的话,那临终的时候再加上你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的佛土的话,这时候你就有机会中品下生。所以综合来看中品往生,是跟持戒严净与否,跟在世间的时候有没有行善有关系的。 | admin 2018-07-22 |
![]() |
后来优波离就随佛陀出家了,并且他是在僧团里面持戒清净,大家公认是持戒第一;所以佛陀入灭之后,在大迦叶所举行的五百阿罗汉结集里面,就是由优波离诵出律藏;所以我们讲,律藏来源就是优波离诵出律藏而来。那么这个律藏在后来又分化成几部,约略来讲是分化成五部,包含: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只律,还有一个叫作迦叶毗部。那其中的前面四部,就是四分律、五分律、 | admin 2018-07-22 |